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湖南第一纱厂

湖南第一纱厂是湖南省近代工业发展的代表。1912年,老同盟会员、湖南都督府参议吴作霖经都督谭延闿批准,向省财政司借款60万银元,在长沙河西银盆岭购地256.93亩,设置纺纱机4万锭,创建了经华纱厂。始为官商合办。

目录

湖南第一纱厂湖南第一纱厂
在长沙潇湘大道上,从银盆岭大桥西桥头沿潇湘大道南下至营盘路过江隧道出口之间,一组掩映在风景入画的潇湘风光带之中的黄色建筑群。

这组黄色建筑群就是曾被称为“湖南第一纱厂”的长沙第二批近现代保护建筑——裕湘纱厂,是长沙保存最好的“工业遗产”。

湖南第一纱厂是1912年由老同盟会员、湖南都督府参议员吴作霖创建的,最初为官商合办的经华纱厂,1932年才改名为湖南第一纱厂。

解放后在湖南第一纱厂旧址上建起来裕湘纱厂,在裕湘纱厂的基础上成立了长沙纺织厂。

至今保存完好的西式纱厂门楼为1919年建成的,显示民国初年风貌。

80多年过去了,裕湘纱厂门楼还完好无缺地保存在岳麓区银盆岭湘江河畔。外观为浅黄色的方形的门楼,一颗硕大的五角星浮雕镶嵌在门顶横梁的正中间,四角各由两根圆石柱支撑,石砌拱门,三层楼檐外挑,构造庄重,半圆形顶心,从门楼、到厂房浑然一体,古色古香。

2002年,该老建筑被长沙市政府公布为长沙的近现代保护建筑;

2005年,该老建筑又被长沙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历史

湖南第一纱厂湖南第一纱厂
1913年 汤芗铭任都督,将纱厂收归省办,更名为湖南第一纱厂。后因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纱厂几建几停。

1919年皖系军阀 张敬尧盘踞湖南时,企图将纱厂卖给日商东亚兴业株式会社,遭到省会各界强烈反对,未能得逞。

直到1920年6月,张敬尧被逐出湖南,谭延闿三度主湘,才命原财政厅长袁家普主持厂务,恢复筹办。

到1921年初具规模,开工生产。

上世纪30年代初是纱厂的扩展时期,省政府拨款153.65万元开办湘省第一家动力织布厂,由何元文任厂长。

经过两年的筹建,扩建了厂房,添置布机248台,新增1万纱绽及整经、浆纱、锅炉、发电等设备,于1932年投产,更名为湖南第一纺织厂,员工增至3000余人,年产纱2.5万件,棉布2000余匹。

到1933年盈利20余万元。

1938年9月日本侵略军犯湘,省政府令湖南第一纺织厂将1万纱绽,248台布机等生产设备迁往黔阳县安江镇,成为今安江纺织印染厂的前身。

未迁走的4万纱绽、机器设备及厂房均毁于当年的“文夕”大火。

抗战胜利后,在遗址上复建裕湘纱厂。

旧址文化

湖南第一纱厂湖南第一纱厂
有着百年历史的裕湘纱厂旧址的门楼等建筑彷如璀璨的明珠发出耀眼的光芒。

“文夕大火”那年,纱厂厂房被烧毁,但门楼和两栋老办公楼组成的建筑群逃过一劫。

不仅因为裕湘纱厂有着凯旋门的造型,而且象征着湖南近代工业的辉煌和历史。

既能让人想起当时工业革命时期轰轰烈烈的生产场面,同时也能让人唤起“热情燃烧的岁月”与“老上海时光”的怀旧情调。

为保住裕湘纱厂门楼及部分厂房老建筑,潇湘大道北段不径直北上,而是往西偏移,整个道路路幅在古建筑西侧,道路东边线与古建筑距离控制在5米。

旧址文物

2005年08月,长沙市文物征集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远赴怀化,在怀化黔阳县安江纺织厂,工作人员发现了两台湖南第一纱厂遗留下来的1914年英制纺织机,这两台湖南第一纱厂的“元老”至今仍在使用。

1938年从长沙迁移过来的织布机,也已陆续淘汰掉,因此现存的这两台机器十分珍贵,是近代湖南民族纺织业发展的实物见证。

目前,市博物馆正与安江纺织厂协商征集的有关事宜。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于桑    下一篇 白马湖文化公园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