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武功八景

陕西省武功县原为古有邰国,位于关中平原腹地,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曾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京畿之地,又是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圣地,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中有八处景观名满三秦,享誉国内,被称为“武功八景”。它们分别是:姜嫄古墓小华山、教稼台封后稷官、苏武节碑龙门传、上阁钟声响九天、喀山晚照晒书卷、东桥水波花柳显、二水塔影两河湾、报本胡燕更奇观。

目录

武功小华山武功小华山
  姜塬墓位于武功县武功镇华山之巅,姜塬生“后稷”名“弃”。尊称“圣母”,经天纬地,后稷又“树艺五谷”,为农业始祖。

墓址

姜嫄墓位于陕西武功老城南侧小华山上, 《武功县志》载:“姜嫄墓在南门外,南去360步,又西40步,墓在坎上,与东原梅家庄通。” 1990 年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中高,两旁垂供如翼,故称 “飞凤穴”。 其封土高约4米,下为方形,周长15米。《史记》载,姜嫄为帝喾元妃,履巨人之足迹而生后稷,母以子贵,世人尊称姜嫄为圣母。

砖雕牌楼

其墓冢面朝东方,墓前有清代牌楼一座,正面顶额书“姜嫄圣母墓”五个大字, 牌坊匾额字迹漫漶,两边对联已不见。左右对联上方横额分别镌刻:“厥初生民”,“炎黄巨尊”。背面匾额上书“母仪邰城”,左右对联为:“益稷三章漆永明”,“大雅一歌山川秀”。居高临下俯瞰武功镇全景尽收眼底,极目远眺,漆水映带,蜿蜒于郁郁葱葱的林木、花草、庄稼之间,时隐时现,飘忽不定,一年四季,各不相同,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人们观后无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姜嫄为周人始祖,历朝历代为帝王将相及人们所敬仰,每年腊月初八,小华山脚下的腊祭坡都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从汉代就开始营造祭殿,直至后来,姜嫄墓曾占地六十余亩,庙堂、殿宇、楼阁连成一片,古柏参天,十分壮观。

历史记载

据1956年文物普查登记:墓前有一砖砌牌坊,中门上有石刻“姜嫄圣母墓”五个大字,为光绪丙子年立,清代陕西督学使吴大徵篆书。清知县陈尔弗重修陵园围墙,方圆约三十亩之大,树大葱茏,罩尽整个山头,历代铭碑林立其间,远远望去,十分巍峨,“姜嫄古墓小华山”为《武功八景》之一。牌坊后有石碑两块,前后竖立。另有石羊两尊,已散佚。

教稼台

教稼台教稼台
  教稼台位于武功县东廓道旁,为后稷教民稼穑之地,为中国“八大名台”之首。

位置

教稼台位于陕西省武功县老城东门外漆水之滨,相传为后稷向人们宣讲稼穑百谷之道的场所。后稷,名弃,为姜嫄所生。姜嫄是上古有邰氏之女,配帝喾高辛氏,传说姜嫄履巨人迹而生后稷。后稷自幼热爱农业,好耕种,长大后教民培育良种,种植作物,帝尧举为农师,封于有邰国(今武功县)。后人为了纪念后稷的历史功绩,而立教稼台。

简介

教稼台原为一矩形土心砖砌平台,下大上小,呈覆斗状,中有洞门,为来往车马行人必经之路。洞门东口上有宽约1米、长约2米的石刻,其文曰:“教稼名区”。上款为“道光五年(1825)正月重修”,下款“知武功县事邓兆桐立”,西口上为“教稼台”。这是一个砖砌箕斗形平台,长78米,宽31米,高约15米,古朴墩实,别具一格。台四面各辟一门,寓意一年四季;有24 根栏桩,隐含24节气;前后有台阶分别有五阶六阶可达其顶,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台前石碑和 四面门洞之中嵌满于钱范宇、刘暲昆、周尧、赵宏章、于右任、吕楠、王任重、屈武等人诗词题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科分院、武功科研中心等单位的《简介》立于台前。既可思索内中事理,又可欣赏诗书艺术,引人入胜。

历史变迁

此台代有修葺,历经沧桑,几度兴圮。清雍正元年(1723)知县杭云龙、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邓兆桐、民国25年(1936)县长钱范宇曾三次重修。建国初倾坍殆尽,仅余残痕。1970年,由于“文化大革命”更糟严重破坏,只存残壁破瓦。

教稼台碑刻1987年,耆宿发起倡议,士、农、工、商,尤其中央、省属杨陵农业科研单位踊跃筹资4万余元,于1988年秋施工,次年春主体落成。教稼台重立于旧址,形体依旧,仍呈覆斗形,高12米,周长24米,台周围确定了保护范围,占有面积2500余平方米。

遂立标识,设门楣,建起砖围墙,198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教稼台四周垂柳依依、翠柏常青、花繁叶茂、争奇斗艳。若遇天气晴朗,游人登台览胜,长川曲幽、漆水映带、田野碧绿、白云蓝天、太白屏南、梁山拢北,一切自然美景尽收眼底。

苏武墓

苏武墓苏武墓
  苏武墓位于武功城北二里之龙门村,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爱国主义典范,位封“汉典属国”。

概况

苏武墓位于陕西咸阳城西47公里的武功镇龙门村前的台地之上,东临漆水,西依凤岗。墓穴东向,背附青山,漆水河自墓前蜿蜒而过,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为“武功八景”之一。1979年5月31日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武墓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其主要建筑依次为仿汉阙门、苏武牧羊铜像、南北庑廊、苏武大殿、南北祭亭、苏武墓祭台、墓冢。墓前竖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典属国苏公墓》、武功县令阮曙书《汉典属国苏子卿墓》及民国时期的《重修苏武墓门碑》等碑石。苏武文化广场、司马大道正在建设之中。

历史

苏武墓代有封修,题书、碑、碣殊多。清乾隆巡抚毕沅题碑,同治间(1862-1874)知县陈尔茀等题碣。40年代末尚有围墙、院落、门楣,后被陈,仅存墓冢,高约1.5米。197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遂立标识,确定保护范围,划定墓面积330平方米,设门楣建围墙。1938年,菲律宾华侨成立有“南洋武功苏氏宗亲会”,1993年更名“世界苏氏宗亲会”,1997年,“宗亲会”追本溯源,寻根谒祖,组团回武功拜谒苏氏墓。

上阁寺

上阁寺上阁寺
  位于武功县城西塬畔上,为人们历代祭奠姜塬圣母、始祖后稷所立之祠,松柏涛涛、依山间有窑洞、神仙塑像、楼台、亭、阁,曲回之山道,别具景象,楼台高筑,钟声响彻九天。

简介

上阁寺原名”宝意寺“,坐落在陕西武功故城内稷山之巅,为人们历代祭奠姜嫄圣母、始祖后稷所立祠之地,又是唐时李渊位于武功的三处别宅之一。

历史原貌

上阁寺,始建于何年不详。据县志载,明弘治年间重修建有姜嫄祠、后稷祠、天皇堂、罗汉洞,吕祖洞、唐太宗读书处等十多座古建筑,统称上阁寺。县西街原有高大的石牌坊,为进出后稷祠道口,镌联为“仰观稷山景,俯听漆水声” 颜额刻“环城在抱” 四个大字。进门蜿蜒陡坡。

青石台阶两百多米,为祠堂山门,匾额书“粒食万年”。这里松柏涛涛、依山间有窑洞、神仙塑像、楼台、亭、阁,曲回之山道,别具景象,楼台高筑,钟声响彻九天。千百年来作为京畿重地的武功城,历史悠久,文化繁荣,这里成为韦应物、康镛、于右任等历代文人墨客抒怀之地,其又以”上阁钟声闻九天“作为《武功八景》之一闻名于世。

史书记载

康对山《武功县志》载:后稷庙、姜女原祠“今俱亡矣”,而“今(明正德时)后稷祠在城内西上,故宝意寺址也。明弘治丙辰(1496)知县(宋)学通改建,祠后又作姜嫄祠”。《长安志》载:“宝意寺在县西一里,亦唐神尧别宅。乾封三年(668)建为宝意寺,周显德二年重恩宝意寺,寺东临绝崖”。

显然是后稷祠在唐以前(乾封三年)即已有之,后来的宝意寺(俗称上阁寺),即以后稷祠为中心改建发展起来的。此后,厉有修葺。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后志》记载:“殿三楹,四角垂檐,南向,殿前有碑,马嵬阎铎记”。明、清数有修葺,每次立碑以记其事,碑文多言宝意寺“大唐创业天子(李世民)读书处”,与《长安志》的“唐神尧(李渊)别宅”之说想吻合。李渊在武功的住宅有三处,宝意寺即其一,此宅系以后稷祠为中心所建,由此可知,后稷祠建于李渊之前。

喀山庙

喀山庙喀山庙
  喀山庙位于县南二里漆水河畔东崖上,此地理位置奇特,居高远望西山,有夕阳重现之景观,传说唐李世民幼时在武功读书,在漆水河摸鱼嬉水,书没入水中,夕阳落而再现,将书晒干。

历史记载

据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重修客山庙莲花寺碑记》载:吾邑东南有山名曰客山,县城西依稷山为主,故相对者为客也。其上有庙,下有湫池,左与梅家庄相邻,前与姜嫄墓对峙,漆水环绕,松柏蔚秀为邑胜境。此乃唐太宗读书之处,昔人所谓“客山晚照”者是也。旁有莲花寺,正中有光圣大殿,后设诸佛洞,娘娘庙前置山门、钟楼……。历史上,客山庙和莲花寺一直是连在一起的,统称为客山寺。

这里由来久矣,乾隆年间曾重修,迄今数百年,风雨飘摇,几于倾圮,居人睹之怵然,遂广为募化,时于当年春二月肇工,并依旧制葺之,两月落成。新修的三间硬山式仿清建筑雄居其中,新植的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莲花寺仅残存窑洞数孔,佛像数尊,亟待修葺。

科学解释

真龙天子果然能呼日返起吗?这显然是传说。但“客山晚照”的奇观,却是存在的。因为,客山正好面对沮河(湋河)出口,所以正当太阳接近北回归线的那些日子里,夕阳西下,被对面的岸峰遮挡之后,沮河出谷的豁口之处,自然还能露出一缕阳光,正好落在客山顶上,这样青影红光相映成趣便别具一番景象。

绚丽的自然风光加上美妙的传说,这就是千百年来萦绕于耳的“客山晚照晒书卷”的故事。

东桥

东桥东桥
  东桥为古丝绸之路经漆水河之古桥,周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之一,先民以河两岸而居,垂柳成荫,水清见底,鱼族其中。同时其又是自古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 从西安出发,沿西宝北线西行82公里,这里曾经是走西府(西岐)的必经之地,也是扼守武功旧县城(武功镇)的东大门东坡桥口的天然屏障。

上下坡口狭窄,坡长约700余米,两边对峙的悬崖犹如两扇大门,西宝公路从中间穿过,确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下了坡就看见漆水河从西北方盘绕至坡下,向南奔流而去。过了河,西行500余步就来到武功旧县城东门口。

二水寺塔

二水寺塔位于漆水河与漠峪河道交汇之塬头上,“风水古来佳、水明塔影秀”。塔为七级八面,玲珑清秀,影映漆水与漠峪河水中,可谓独特之景观。

二水交汇于此,突兀的梁山向箭头一样形成夹角,在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县游凤乡游凤村的张汲(张鍊的孙子)请命于县府,号召群众集资在此修了一座砖塔,此塔为楼阁式七级八面,高约30米。修建此塔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武功县多年来人才辈出,文章盖世,唐有苏瑰、苏颋,宋有游师雄父子,明代状元康海、张镈、张鍊进士及弟,无不绽放着耀眼的光芒。后人为了祭祀文昌帝君,彰显武功文才鼎盛,在梁山顶端修了一座形似毛笔的砖塔,远远望去,塔如一枝巨笔直指云天,十分壮观。

二水寺塔1957年5月31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可惜的是在动乱的七十年代被四七七处以某种借口拆毁已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名状的遗憾。

报本寺塔

报本寺塔报本寺塔
  报本寺塔于武功北门外,隋开皇十八年腊月二十二(公元559年1月23日)唐太宗生此别宅,为报母恩,遂舍宅为寺曰:“报本寺”,塔因之而建,唐末毁之,宋代重修。地宫文物出土有金棺、银椁、玉棺、舍利子、豹斑玉奁等百余种。

塔为七级八面,高39.66米,雄伟挺拔,为代风格砖塔,陕西名塔之一。报本寺塔为楼阁式砖塔,七级八面,面阔4.7米,基地面积50余平方米,高39.66米,第一层高十余米,往上各层的阔面与高度逐级递减。每层上檐呈叠梁式,柱额上置砖雕转角,衬间排列斗拱。每层设三门,圆形券式洞门,真假相间,变化有序,塔身中空,施旋木梯可登临远眺。塔势雄伟,高耸云空。每逢春季,总会飞来一群胡燕嬉戏于塔顶周围,视为奇观,人称“胡燕朝塔”。

明嘉靖34年12月20日(1556年1月23日),华县发生大地震波及本县,报本寺塔被震裂缝宽一尺有余、长数尺,后复原如初,人皆愕然,不知共由。

198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宫内共出土文物100余件,主要有石雕彩绘须弥莲花座、金棺、银椁、盝顶银函、金双鸾五辨银碗、汉白玉彩绘石椁、豹斑玉筒、白瓷净水瓶、葫芦形琉璃瓶、竹节瓷瓶、八棱形瓶、舍利子(41枚共重26.7克),银方盒(重394.5克),一对银镯(64克),六块水晶石、十一面铜镜和数十枚铜钱等。这些文物的面世是继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的又一重大发现。地宫文物出土,轰动国内外。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文化部部长助理高运甲、陕西省省长侯宗宾、省委副书记牟玲生等,专程来武功视察,并作指示,国家和省、市拔专款依照原样重修。但由于各种原因,此名胜进年来无人观光,已破败不堪。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张维为    下一篇 舒城中学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