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妙高峰下,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前身曾为城南书院、湖南全省师范传习所、湖南师范馆、湖南全省师范学堂、湖南中路师范学堂、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2016年12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目录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其前身为南宋时期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

1912年和1914年相继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解放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

2000年3月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2008年4月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校多次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教育、教学、科研先进单位,省、市文明单位和花园式单位,多次获得省、市“学雷锋十佳集体”光荣称号,并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省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和教研教改基地。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为进一步办好毛泽东同志的母校而努力奋斗。

旧址分布

旧址建筑共36栋,包括主体连廊建筑、一师一附小和工人夜学等三大部分。

主体连廊建筑位于校园中部,由毛泽东求学时的教学楼、自习楼、阅览楼、礼堂、寝室组成,建筑大小不一,高低错落有序,平房、楼房相间搭配,极为雅观。

平面布局或呈“回”字,或呈“凹”字,或呈“凸”字和“H”形,科学地考虑到了采光、通风的效果,外观庄重典雅,建筑与建筑之间,长廊迂回,互为贯通;廊柱硕大,成双顶拱,拱距卷顶跨度适中,稳定大方;青麻石屋基高出地面,起到良好的防雨、防潮作用;阶沿、柱、廊檐、屋脊棱角分明,衬托墙体、门窗檐框,青白相间,素洁雅致。

主体建筑左侧为一师附小,右侧为工人夜校,南北两条东西走向的大道将整个旧址一分为三,建筑风格与主体建筑协调一致。

旧址建筑风格以西式为主,又不乏我国传统建筑手法,如院内的天井、门庭、屋顶或作四角,或作六角攒尖,饰以宝顶,无不显现出中西文化的结合与渗透。

旧址文化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城南书院路妙高峰下。

它的前身曾称为湖南师范馆、湖南全省师范学堂、中路师范学堂。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1911年校址迁建长沙书院坪"城南书院"旧址后,改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他立志救国救民,刻苦读书,顽强锻炼身体,进行农村调查,主办工人夜学,创建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1920秋至1921年冬,他先后被学校聘任为附属小学主事、师范部国语教员。

这一时期,毛泽东已秘密从事创建中国共产党和组建中共湘区委员会的工作。

与此同时,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如何叔衡、蔡和森、李维汉、徐特立、夏曦、萧三、任弼时、廖沫沙、周谷城等均曾在学校学习或工作过。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校舍系仿日本青山师范(今东芸大学)建筑风格。

砖木结构,坐东朝西。

由师范部和附属小学部两大建筑群组成,平房与二层楼房有机结合,栋栋之间或有走廊,或由亭楼连接,形成四合院落。

1938年毁于长沙大火。

1966~1968年复建。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有第八班教室、工人夜校、附小主事室、阅报室、君子亭等10处纪念点复原陈列,对外开放。

1983年还专辟有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陈列馆和校史陈列室,展出有毛泽东当年写的《讲堂录》笔记、《夜学日志》等文物照片,以及1950年12月毛泽东为学校题名"第一师范"和"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题词。

知名校友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学校自创办100年以来,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如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任弼时、李维汉、萧三、张国基等曾在此学习;

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 王季范、易培基、匡互生、李达、周谷城等曾在此任教。

解放后,第一师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湖南的基础教育事业培养、培训了16700余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且每届毕业生都以思想过硬,专业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好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

在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大潮中,一师的兴旺将与日俱增。

在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学校师生载入《辞海》者就达46人,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7人,无产阶级革命家9人,无产阶级军事家2人,国民政府首脑1人,还有新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3人。

千年学府

湖南第一师范的前身是城南书院,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宰相张浚携子张栻创建城南书院。

乾道元年(1165),张栻师从湖湘学派鼻祖胡宏学成后,开始在这里授徒讲学。

与张栻同为“东南三贤”之一的朱熹也慕名而来,“朱张会讲”即成为湖湘文化历史中的经典;“朱张渡”也成为湘江千百个渡口中最具文化意蕴的渡口。

城南书院成为了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书院兴盛时学子达3000多人。

伴随沧桑岁月,书院也几度兴废,到清嘉庆年间年大规模复建,道光年间又盛极一时。道光皇帝亲书“丽泽风长”匾额予以“嘉奖”。[2]湘中知名人士陈本钦、孙鼎臣、何绍基、王先谦、郭嵩焘等,都先后在这里任过主讲。

湘中大儒曾国藩、李云度、左宗棠,民主革命家黄兴、陈天华,著名教育家杨昌济、谭云山、杨毓麟等藏修于此。城南书院被赞誉为“昔贤过化之地”,即湖南贤士精英藏修、求知、成才、脱颖而出的大本营。

追求理想、忧国忧民、创新图强、经世致用、躬行实践、坚忍不拔、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在这里开花结果。

民主教育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湖南第一师范是中国师范教育的摇篮之一。

1903年,清朝政府在城南书院的基础上设立湖南师范馆。湖南师范馆是当时全国五所师范馆之一,开湖南师范教育先河。

1912年更名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

倡导德智体“三育并重”、“以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精神教育之本”,强调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协调发展等观念,在学校民主教育和管理中的“人物互选”中有充分的体现。学校先后聘请徐特立、杨昌济、黎锦熙、方维夏、王季范、李达、周谷城、田汉、谢觉哉等思想进步、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任教员,坚持把体育教学、课外锻炼、运动竞赛三者结合起来,实行教育实习制度,并配备教育实习主任,注重实习基地建设,1913年开始就设立了附属小学。

另外,学校还开辟有各种农艺园、工业实习基地、商业实习基地,建立学生军等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成功地开展了军国民教育和职业化教育。

1903年到1927年是学校早期发展和推行民主教育时期,(此处商讨孙海林同志观点)分为三个阶段,即从1903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8年属民主教育的尝试阶段;

1911年到1919年的8年属民主教育的成立阶段,孔昭绶等校长使学校各项民主教育管理制度基本完善;

1919年到1927年的8年属民主教育的新发展阶段,易培基校长等继续巩固和推进民主教育成果,使学校得到了新的发展。

湖南第一师范早期先进的民主教育思想、精良的师资配备、丰富的教育实践,为现当代师范教育的发展发挥了榜样与示范作用。

1949年到1956年,毛泽东给湖南一师的书面和口头指示达11次之多,为学校了题写了校名“第一师范”和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湖南第一师范毕业”;

1951年将两本亲笔签名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赠送给学校图书馆。

沃土育伟人

(一)立志报国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毛泽东1910年离开家乡到湘乡东山小学求学时改写诗一首送给父亲以表达宏伟志向。

毛泽东学成名就的是湖南第一师范。

1913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1914年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1918年,毛泽东暑期毕业,两年后,又在一师及附小工作两年半,前后共8年之久。

毛泽东进入一师求学期间,中国社会处于清王朝刚刚覆灭、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毛泽东给自己取名“子任”,决心以救国救民为已任。另外,他还有毛奇等化名,寓意要为国家建奇功伟业。

1915年5月7日,袁世凯承认了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当时学校编印了一本揭露日本侵华和袁世凯卖国罪行的小册子《明耻篇》,毛泽东读后在封面上写下了誓言诗一首:“五月七日,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表达了报仇雪耻的赤诚爱国之心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不久,交往密切的诤友易咏畦去世,他悲愤交加,写悼诗一首,表达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我怀郁如焚,放歌依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家子,安得辞浮贱。”

意思是说祖国已处在日本和沙俄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下,国难当头,决不能以自己的身世低下贫贱就不去担当起救国救民的重任。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
(二)求学储能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读书非常刻苦,从不虚度光阴。

他在读书时“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不谈男女问题”,专心致专地读书。他认为“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少年时期的求学是人生事业基础的关键。他读书既能静中求学,也能闹中求静专心致志地看书。

毛泽东阅读广泛,喜欢国文、历史、地理、伦理和哲学等社会科学。文学才能突出,无论是对古体诗词,还是古体散文都作得很好,被赞誉为“立试万言,倚马可待”,所做文章被老师批上“传阅”,同学们争相阅读。

毛泽东读书坚持实践徐特立的“不动笔墨看书”的主张和国文教师袁仲谦的“文章妙来无过熟”的“四多”读书法,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毛泽东在一师求学五年半的时间内,所写的《讲堂录》、《读书录》、《随感录》和抄本就有一大网篮。

湖南第一师范再度为人们竞相关注,一时引来游人络绎不绝。

2007年7月1日,中宣部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颁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牌匾。从此,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又多了一个重要的品牌。

湖南第一师范确实是一座爱国主义教育的丰碑、一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富矿,无论是清末变法图强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人才辈出,为中国翘楚。

1950年,毛泽东与周世钊谈话时深情地回忆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国外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的基础。”

“一师是个好学校。”他在接受埃德加•斯诺采访时说:“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的政治思想,我也是在这时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

从1913年到1922年毛泽东先后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工作达8年之久,在这里他实现了由学生到教师到职业革命家、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湖南第一师范也成了当时湖南革命青年的大本营、中国红色革命的策源地。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六安第二中学    下一篇 培兰斋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