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鹤山书院

鹤山书院是现在的鹤山小学,为宋工部待郎魏文靖(魏了翁)创办的靖州学堂。1958年以前鹤山书院尚保持旧貌,1966年书院被毁有名的石碑被打碎铺路,1979年改建为鹤山小学礼堂。

目录

目前,我国有很多座鹤山书院,其中,除广东省鹤山市的鹤山书院与魏了翁无关外,其余大多与魏了翁密切相关,而在这当中,由魏了翁亲自创办的鹤山书院又有四川蒲江鹤山书院、湖南靖州鹤山书院、四川泸州鹤山书院和江苏苏州鹤山书院四座,四川眉山鹤山书院、四川邛崃鹤山书院则是后人为纪念魏了翁而创建的。

书院建立

南宋时,成都蒲江县有个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名字叫魏了翁。他学识渊博,21岁便考上进士,得到皇帝赏识,做了大官。他为官清廉,不吹牛拍马,提出了一整套治国良策,但遭权臣嫉妒排挤,几次降官。后来,他回到家乡蒲江,在白鹤山上创办了鹤山书院。他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治学准则,采用个人精读、互相答问、集众析疑的教学方法。他亲自执教,孜孜不倦地解答学生的问题。

各地分布

蒲江鹤山书院蒲江鹤山书院
四川蒲江鹤山书院

一、创建书院

1210年,魏了翁回乡于城北白鹤山下创办鹤山书院。了翁在鹤山书院讲学十余年,“士争负笈从之”。

蒲江鹤山书院的创建,始于嘉定二年,完成于嘉定三年。嘉定二年三月,魏了翁的生父卒于蒲江。为葬其父,了翁在蒲江长宁阡卜得墓地,并于此年冬葬其父。在为其父卜墓地的同时,又卜得鹤山书院的地址,即与长宁阡“属连”的白鹤冈。于是,“即其地成室,是为今白鹤书院”(《鹤山集》卷九十二,《赠王彦直》)。

二、第一次讲学

鹤山书院于第二年即嘉定三年(1210)春建成,正值准备参加秋试的邛州学子没有讲习之所,于是魏了翁把他们作为书院的第一批学生,召来鹤山书院授业。由春至秋,经书院学习半年后,这批学生参加类省试,考中者“自首选而下拔,十而得八,书室俄空焉,人竞传为美谈”,(同上卷四十一,《书鹤山书院始末》)。其中包括考取第一即“类元”的王万里。尽管鹤山书院开办的第一年就取得了考中“十而得八”的好成绩,被人们称赞,但魏了翁却认为“是不过务记览为文词,以规取利禄云尔,学云学云,记览文词云乎哉?”(同上)并不以记览文词以通过科举而获取利禄为然。可见魏了翁办书院的目的不在于考取率的高低,也不是为科举服务的。

秋试以后,魏了翁又招四方学者与之共学。各地学者慕名而来,“负笈而至者,襁属不绝”(同上)。为了满足书院教学发展的需要,魏了翁在原来书院的基础上,扩大前后,各增一堂。堂内屋檐下的过道、侧屋、门、墙等以次毕具。书院内侧有一小室,取名“立斋”,由永嘉叶适为之题铭。二堂为书房,房的左右为南北窗。堂的后面为阁楼。魏了翁家中过去就有藏书,后入京担任秘书省正字时,又将禁中书籍抄录了一些带回,并收集寻访公家、私人所刊行之书,共得十万卷,附在一起而珍藏在书院的阁楼上。取《六经阁记》中的文字,称藏书楼为“尊经阁”,由阳安刘光祖为之作《记》。尊经阁下面又有一堂,堂内有榜,取邵雍之语为“事心”。阁楼的背阴处辟有一块小园子,凿池筑室,种草植树,为书院师生的游息之地。站在园子的后面,凭高望远,一川秀丽风光,尽收眼底。又在园后筑一间亭子,可以在此仰观俯察日月星辰风霜雨露之变化、鸟兽草木之宜人,如此使人荡开襟怀,心旷神怡。

魏了翁在记述扩建书院的经过时,称自己是“穷乡晚进”之人,虽然通过了科举,涉入官场,但过去所学未能尽信。请免官回乡,退而聚友在书院藏修息游,与诸学者诵读经典之遗言以及朱熹的著作,随事省察,以求不失善良之本性和人的初心,“尚不虚筑室、贮书之意也”(同上)。这就是魏了翁筑室藏书建书院讲学的目的。

魏了翁于嘉定三年春建成蒲江鹤山书院,并执教于其中。到嘉定四年(1211)冬知汉州离去,此次讲学于鹤山书院大约有一年半的时间。

三、第二次讲学

魏了翁自嘉定四年冬离开书院后,先后任知汉州、知眉州、潼州府路提点刑狱兼权转运判官、权知遂宁府、直秘阁知泸州主管潼川路安抚司公事等职。到嘉定十一年(1218)春知泸州后不久,其生母病亡,于是请解官回乡,一面为其母守制,一面在鹤山书院教学授徒。

此次主教蒲江鹤山书院,从嘉定十一年起,到嘉定十四年(1221)知潼川府止,大约三年时间。其间嘉定十二年(1219),了翁堂弟魏文翁也“固辞辟命,请待班见,凡家食二年”(《鹤山集》卷八十一,《朝议大夫知叙州魏公墓志铭》),魏文翁于此时回到蒲江,居家两年。其时魏了翁读《三礼》,招李坤臣共读,文翁也参加进来。了翁门人高斯得等书院诸生“执经坐下”,士无远近,负笈来学,师生各有相长之益。嘉定十三年(1220)春,魏了翁有短时间去简州,作许奕《神道碑》,之后仍回蒲江鹤山书院。此年六月为李从周《字通》作《序》,落款为“白鹤山人魏了翁”,说明此时他在鹤山书院任教。

魏了翁此时主教蒲江鹤山书院,正值朝廷在他本人的一再要求下,宁宗于嘉定十三年下诏赐周敦颐谥号曰“元”,赐程颢谥号曰“纯”,赐程颐谥号曰“正”。为此,魏了翁作《周元公程纯公正公谥告序》,将此事广为宣传,并要求学者以理学思想为指导,端正求学态度。

嘉定十四年,魏了翁收到 叶适寄至蒲江鹤山书院的诗。在此之前,魏了翁曾写信给叶适。这说明叶魏两人在魏了翁第二次执教蒲江鹤山书院期间,曾通过书信往来从事学术交流。

如上所述,魏了翁于嘉定三年在蒲江创办第一个鹤山书院后,除去居官在外的时间,前后两次主教书院,共约四年半的时间。主要是教授包括《三礼》在内的儒家经典和朱熹之书,并力图端正学者的求学态度。

四、书院沿革

后来,蒲江鹤山书院历久倾废。明成化十年(1471)知县邵有良重修。正德十二年(1517))御史卢雍重修。明末毁。清雍正四年(1126),知县陈昆秀重建。嘉庆时知县黄郁章,魏宁诚等相继增置薄田850余亩以作院亭,供师生来修膏火。清末民初,书院改为蒲江县高等小学堂,抗日名将革命烈士李家钰、著名化工专家 杜长明博士、医学专家徐国熙博士等都先后在这里求学。1941年,改办为“蒲江县县立初级中学校”;1950年更名“四川省蒲江县初级中学校”,政府拔款9.3万元在山麓今址建设新校舍,1953年竣工使用,学校扩大到12个班。1958年秋开始招收高中新生,逐步办成完全中学;1960年,更名为“四川省蒲江中学校”,1962年高考上线率为 温江专区第一名。1966年“停课闹革命”,1969年成立“蒲江中学教育革命委员会”,1971年才逐步恢复招生,1978年恢复“四川省蒲江中学校”校名,学校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当年恢复高考,教育质量获温江专区一等奖,被列为温江地区重点中学。1982年,学校被省教厅列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学校更名为“四川省蒲江县蒲江中学”,1996年元月,学校顺利通过省重点中学复查验收。2002年7月,学校更上新的台阶,被省教厅确认为首批“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鹤山书院鹤山书院
湖南靖州鹤山书院

一、创建书院

1226年,魏了翁贬谪 靖州(湖南怀化)时,创办了 怀化市境内最早的书院——鹤山书院,其院址就在 州治北最高的山坡上。史载:“了翁以起居舍人论事,忤史弥远,谪靖州,筑鹤山书院,杜门六载,著《五经要略》。”他以山上绿树花草为伴,住院讲学长达五年,吸引众多学子“不远千里,负笈从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二、讲学著书

靖州鹤山书院是魏了翁亲手创办的第二所鹤山书院,魏了翁官场失意后,更加把精力放在学术研究和教育上。在靖州鹤山书院期间,他把儒家诸经义疏,重新编校,在治经学上下夫,从而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经学思想。

魏了翁在靖州办鹤山书院,除教授当地的学者外,湖湘、江之士也不远千里,负书从学。其中包括陆九渊之子陆持之的门人元老,绥宁的戴立本,全州的滕处厚、蒋公顺,以及四川的学者高得、程掌、虞兢等人,通过向他们讲学,传播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魏了翁执教靖州鹤山书院期间,不仅教学授徒,而且勤于述。《九经要义》、《周易集义》、《古今考》等重要著作,都是在此间成的。他还撰写了不少如记、序、跋等各种体裁的文章,这些文章被收入《鹤山集》之中。此外,魏了翁在靖州写给各地学者的书信计六十九篇,也被收入《鹤山集》。可以说,魏了翁在靖州鹤山书院时的著述,占了他一生著述的大部分。

魏了翁执教于靖州鹤山书院的时间比较集中,由于他谪居靖州时没有外出,所以没有间断过教学。从他自宝庆二年(1226)创办书院起,到绍定四年(1231)秋复职离开靖州止,共五年时间,这是他从事教育比较重要又比较集中的一段时间。后来 宋理宗为表彰魏了翁的教学活动,特御书“鹤山书院”四大字为赠。这表明魏了翁的教育活动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最高的统治者的重视。

当时靖州地处偏僻,是建郡仅一百二十多年的少数民族聚区。魏了翁在靖州创办鹤山书院,把比较先进的内地文化带到了乡侗寨,对培养当地人才,促进靖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其意义不限于当时,对历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书院沿革

明代,曾经三次重修。清代,也曾多次重修。清末光三十二年(1906),改名为高等小学堂。民国三年(1914),改为鹤山高等小学校。现为靖州鹤山小学。

四川泸州鹤山书院

鹤山书院,位于四川 泸州市,原名穆清书院。南宋绍定五年(1232)知州魏了翁建于城南,附祀乡贤尹吉甫,后废为穆清祠。

明弘治十七年(1504)兵备道尹嘉言建尊经阁,书院规模未能全面恢复。清雍正十年(1732)知州马世藻改建于学宫前,祀魏了翁。乾隆十四年(1749)知州刘辰骏正名“鹤山”。次年知州安洪德增建并置学田2处。乾、嘉间,历任知州杨超、夏诏新等相继置学田18处、铺房36间,以其收入供一应经赞开支。山长由知州延聘。生徒名额无定,“视山长学术为之转移”。由诸生中选内、外庠斋长各1人,“责以敬业乐群,收发课卷,支给膏火等事”。设首事2人,“经管学款”。咸、同间,历聘李惺、江国霖等“名宿”主讲,督课颇严。其教法约有四端:“一为读书,穷源于‘四书’、‘五经’,竟委于百家诸子”;“二为学文,诗赋词章上规汉魏,下法宋明”;“三为训育,日坐讲堂,谕诸生以子臣之道、孝友之谊、礼义之节、廉耻之防,有益于身心性命可以修己治人者”;“四为考课,生徒文字有不善者,力加郢斲”,“亲临讲堂与生徒指明”。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校士馆。

  清代张棠本题鹤山书院:

  鸣鹤在阴,回思春梦一场,捧檄昔曾骑鹤去;

  高山仰止,笑说清风两袖,授书今又入山来。

  钱栻题鹤山书院

  魏了翁讲学之区,鹤鸣子和;

  尹伯奇抚琴于此,山高水长。

苏州鹤山书院苏州鹤山书院
江苏苏州鹤山书院

今苏州书院巷,唐宋时称南宫坊。宋代因魏了翁所创鹤山书院在此,故名。元代仁宗年间,魏了翁的曾孙魏收居住苏州,曾经倡议重建鹤山书院,据《道圆学古录》卷六《魏氏请建鹤山书院》记载:“上请于朝,以先人之居分籍在已者,规以为鹤山书院,请得与明师良友,讲求其所传。”至顺元年文宗命 虞集题“鹤山书院”,并作《鹤山书院记》。于是,苏州鹤山书院得以重建。明清,在此设江苏巡抚衙署,两代有周忱、海瑞、汤斌、林则徐、丁日昌等名臣治事其中,古迹至今尚存。

四川眉山鹤山书院

明嘉靖九年(1503),御史邱道隆建于 眉山城西南隅民寺,以纪念宋儒魏了翁,王元正撰记。十八年知州方端等增建,肆力经营,后废。清康熙初,知州赵惠茅重建,成都知府冀应熊书额。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建为眉山女子国民小学校。1929年女小增招初中班,定名县立女子初级中学。旧址今为眉山第一中学。

四川邛崃鹤山书院

明正德十三年(1518)巡抚卢雍,知州吴祥建魏了翁祠于城西善政街,题额“鹤山书院”。杨廷仪为此作《鹤山书院碑记》。讲堂东名“崇政”,西名“企贤”。嘉靖九年(1530)重修,安磐为之作《重修鹤山书院碑记》。后为巡司行馆,书院移至城西土司寓。万历三十三 年(1604)知州牛大纬重修,将书院行馆合而为一,扩大规模,可容500余人。提学官署和试院均设于此,牛大纬亲自作《重建魏鹤山书院并增置校士馆记》。

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州戚延裔重建。乾隆二十二年,知州段以清建府治南,将书院与试院分而为二。四十二年(1777)知州叶体仁重修并拨学田以增膏火。光绪二十九年(19 03)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广东鹤山鹤山书院

鹤山市鹤山书院是清代藏书与讲学场所。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是知县阮懋业把鹤城镇大官田同知旧廨舍改为书院(鹤山县正式建立前,清政府派同知一员,率兵驻守大官田,以备匪盗)。计有头门一座3间,仪门、大堂、后堂各一座1间,还有东西书房数间,三堂一座3间。阮懋业拨民田收租作书院师徒的教学费用。后有知县张福清为书院购进经史子集各类书50多种,使书院初具规模。清道光四年(1824),鹤山县令徐香祖捐俸修葺并将陶黄二公书院并入鹤山书院。陶黄二公书院原在县衙门之西,邑人为纪念当年创建鹤山县有功的粮驿道陶正中、首任鹤山县令黄大鹏2人而建。合并后两书院的藏书、师资及房舍得以充分利用。

鹤山书院属官办,先后拨田40公顷作为学田。清代书院,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也为鹤山培养了人材,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清朝灭亡,书院废弃,至1927年,邑人及旅外侨胞合力创办昆山中学,书院乃选作永久校址。书院部分建筑物保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现为鹤山第二中学校址。

魏了翁

魏了翁魏了翁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五年(1198)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开禧元年(1205),除秘书省正字。明年,迁校书郎,出知嘉定府,以养亲归里,筑室白鹤山下,授徒讲学。嘉定初,知汉州。历知眉州、泸州、潼川府。理宗初,被劾欺世盗名,谪居靖州,湖湘江浙之士多从之学。绍定四年(1231)复职。五年,进宝章阁待制,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史弥远卒,召为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

端平二年(1235),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官终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谥文靖。《宋史》有传。南宋后期,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了翁独穷经学古,与真德秀齐名。有《鹤山全集》一百零九卷,内有长短句三卷,十九为寿词,为宋人词集所罕有。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七以为「皆寿词之得体者。」张炎《词源》卷下云:「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

历史地位

魏了翁在长期的学术和教学活动中,确立了以他为代表的鹤山学派。鹤山学派由魏了翁的家学和弟子组成,其中不乏当时的著名人物。一传数传弟子中著名者有:魏文翁、郭黄中、吴泳、游似、牟子才、王万、史守道、蒋公顺、税与权、膝处厚、蒋重珍、许月卿、史绳祖、叶元老、严植、张端义、赵范、赵葵、牟应龙等。此派为学旁搜诸家,广取博收,以钻研儒家经典为主,融合朱熹、陆九渊两派学说,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魏了翁作为鹤山学派的代表,集宋代蜀学之大成,他在宋代蜀学乃至整个宋明理学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正是因为魏了翁的理学在当时有相当大的影响,一些学者才慕名向他求教,并使他享有“南方共宗鹤山老”的盛誉。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沔街    下一篇 元脩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