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仓颉陵文化旅游景区

仓颉陵在河南省濮阳市梁村乡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陵前翁仲,石狮俱存,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仓颉,史皇氏,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西十八公里吴村人。

目录

仓颉陵仓颉陵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明代汉族官修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亦记载,仓颉为今南乐县谷王方山吴村人[1]  。南乐是仓颉“生于斯、葬于斯”的地方。南乐仓颉陵庙位于“一脚踏两省,一手摸三县”的吴村,是豫北冀南一带的著名古迹。
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文化背景

仓颉陵是豫北地区著名的名胜古迹,是华夏子孙敬仰的造字圣人仓颉的陵地。仓颉陵已引起海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原来陵前有翁仲、石狮,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仓颉陵与仓颉庙在郡志邑乘中均有记载。虽然是后人构筑的纪念物和纪念地,但始建年代不详,据库存内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建国后保存的库存系明清两代重建,占地七十多亩,座殿内有寇准题的“盘古斯文地,开夭圣人家”楹联。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像。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群雄伟壮观,可惜在文革中被破坏殆尽,幸存石刻近三十件为复原时的依据。

历史底蕴

仓颉陵是中华文字始祖——仓颉的陵墓。汉朝以来,这里是历代贤哲文人朝拜的胜地,受百王景仰、万圣崇尊,被北宋名臣寇准称为“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仓颉创造了中华汉字,被尊为“三教之祖”、“万圣之宗”。仓颉陵高大雄伟建造科学,陵周是仰韶、龙山乃止商周的古文化遗址,是中华五千年之根基。

陵侧有始建于东汉的仓颉庙,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在“文革”毁坏殆尽。南乐县委及县政府致力保证利用文物资源、发展旅游业,恢复仓颉庙昔日雄姿,依次建有朝天门、仰圣门、万古一人殿、六书殿以及陵门、藏甲楼等建筑。仓颉像高大伟岸,四目灵光,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得当,受到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赞赏,成为冀鲁豫交界处重要旅游胜地。

“第二届中国仓颉文化节”将于11月13日举行,届时,将有800余名民间文艺演员在仓颉陵广场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民间文艺演出。

仓颉陵为一高5米的大土丘,占地约2700平方米。

传说

仓颉陵仓颉陵
  仓颉庙飞檐斗拱,气势恢宏,无与伦比。至于仓颉庙的来历,没有八能说得清是何朝何代何人所建。有民谣曰: “仓颉庙,仙人建,万民之尊惊动天。”

据说仓颉弃绳造字,开宇宙浑沌,别人生愚昧,世界为之晴朗。华夏步入文明,仓颉活了一百一十一岁,一生创造的字可以用车载斗量。仓颉死后,百姓非常怀念他,而当时在任的一位官员对造字圣人更是尊崇之极,欲合民意修建仓颉庙,但又忧虑百姓生活之艰辛,不忍与子民增加负担。该官每日冥想,不得妙计,遂成心病。忽一日睡觉时梦见一仙人说:“你尊于圣,忧于民,心诚哉也!告诫你的百姓不要出门,不出三日,仓颉庙即可建好。”这个官醒来半信半疑,但又渴望美梦成真,于是便下令仓陵周围村庄百姓不得出门,其他地方的人,也三天之内不许到仓陵去。

第二天,天空中狂风呼啸,乌云翻滚,刮起了黑风。大风来势凶猛,飞沙走石,刮得天黑地暗,一气刮了三天三夜还不停点。这时,史官村有一拾粪老汉,一生勤劳惯了,三天不出门在家闷得难受,心想,我倒要看看外边是咋回事。于是他背起挎篓,拿起铁锨出了家门。走到大街上,他迎着狂啸的黑风,大声喊道:“老天爷啊老天爷,你睁睁眼吧!你刮起风来没完没了,还让俺过不过了?”说着拐弯向北走去,抬头一望,老汉惊呆了。只见仓颉陵墓的上空有一位仙人,灵光冲天,正挥动宽大的袍袖,指挥从空中四面八方飞来的沙石、青砖,在自动修建仓颉,庙宇。正殿宏伟庄严,后楼高耸入云,两厢房布局严谨。前有高大的汉白玉牌坊,两只巨大的石狮蹲在牌坊前面……拾粪老汉看到这些,目瞪口呆,恍若隔世,手中的铁锨不慎“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响声惊动了仙人,仙人正修建仓颉庙大门的西北角,眼看着就要竣工,见一凡人出现在面前,便停止了指挥,一展袍袖隐人了天空中,剩下了西北角没有建好。

你若去仓颉庙游览观光,还可以看到西北角的缺口。此处留下一段故事,也留下千古的遗憾。

景点详解

陵门

仓颉陵原有陵门,地叫朝天门(见“朝天门”),硬山式砖木结构,檐下有匾额,书“史皇林”三字。如今陵门已无,不知圮于何年。陵前旧有石牌坊、石狮、石人等雕刻,为明朝隆庆年间南乐知县刘弼宽所建,可惜毁于“文革”时期。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恢复。一对汉白玉石望柱,盘龙缠绕,气势不凡,十分精美壮观。望柱北有一对高六余尺的石狮,蹲坐在汉白玉石牌坊前方。石牌坊四柱三楹,冲天柱上四只朝天吼,昂首端坐。坊座为束腰仰俯莲须弥座形状,抱鼓石上雕刻着十二生肖。牌坊正中书:“字圣坊”三字,为中共南乐县委书记张学义所书。两厢书:“天雨粟”、“鬼夜吟”六字,为南乐县长聂兆鹏题书。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人民共习之。这一天,天上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也在此时,人们在夜里听到魔鬼的哭泣呻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这便是“天雨粟鬼夜吟”的来历。

后人对“天雨粟,鬼夜吟”是这样解释的:仓颉造字,加快和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人们渴求知识,竞相读习仓颉创造的文字。天帝担心百姓只顾习字,忘记了种田。因为春天即将过去,误了农时,田园将会荒芜,所以就下了一场谷子雨,提醒和警示人们别忘了农时。人们掌握了文字,开始聪明起来,一些平时愚弄百姓的坏人、魔鬼,感到惊恐不安,便在黑夜里跑到野外哭泣吟诉。这些解释是不是符合古人的原意?不少书籍都顺从此说,大约有据不妄,不无道理吧。

石雕

字圣坊北有一对高大的石鸮(xiào)。鸮,本为一种凶猛的飞鸟,即后人说的猫头鹰之类的怪鸟。它的本意是一种吉祥物,与现今人们的理解迥异。

再往前有一对翁仲,属明代隆庆年间刻石。一老一少,东西对面站立。雕 刻线条流畅,细腻自然。

人们说,仓颉陵前的石刻中原来还有石龙一对。全陵的石刻为天上飞禽鸮鸟,地上猛兽雄狮,水中王者蛟龙。三者浑然一体,气势恢宏。

三通石碑

恢复后的仓颉陵前有三通石碑一字排开,正中为国务委员陈俊生题写的巨碑,兽蚨龙首,宝相团花点缀两侧,十分精美。碑正面书“仓颉陵”三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

碑阴为聂兆鹏撰写的碑文,记载修复仓陵始末

墓陵

仓颉陵为圆锥形,有砖墙围绕,设计别具匠心。陵墓围墙周长36.5米,象征一年365天之数。围墙由砖垛界开,分12节,含意为一年12个月。每节长3米、3.1米或2.8米,其意每个月的天不等。

陵墓边沿较为平整,是游客步行踩踏而成。地方有一习俗,人们拜谒仓陵,必登上陵墓绕三周,说是可保不腰酸腿疼,身体隶健。当然,这仅是人们的良好意向,是人们崇拜字圣仓颉的表示。

陵上青草葱郁,人们称为儿女草。当地有“薅个草儿,生个小儿;刨个根儿,生个妮儿”的传说。谁家想生男生女,到仓陵取草,用红绳系牢,放入怀中,取一名字,一路呼唤至家,把草或根压人床上被褥之下,保你日后生下如意儿女。

习俗如此,灵验与否,没人考究。

仓亭

仓颉陵后原有一高台,三丈有余,传为仓颉造书台。台上有古亭,名“仓亭”,亦名“六书亭”。因传说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转注等六种汉字造字法是仓颉的发明。当然,仓颉的造字,主要是象形,间有会意、指事字而已。六书之说是东汉学者许慎在编著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时总结出来的。

如今,造书台已因平整土地夷为田畴。书台不存,亭将焉附。人们为圣人着急,谁料1994年曾建六角两层木结构仿古亭一座,于1995年正月二十八为大风摧毁。

亭子碑

庙门西侧有亭子碑一座,四面各以不同雕刻技法刻成“字圣故里”、“魏州名邑”、“昌乐旧郡”和“万石君家”十六字。正面“字圣故里”,用的是平面起阳雕技法,为原北京市副市长郭献瑞题书,词意甚明,即指此处为造字圣人仓颉的故乡。东侧“魄州名邑”,平底雕刻,为原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孙汉章题书。南乐东汉时属魏郡,唐代重要藩镇,属河北五镇(魏州、黎州、澶州、莘州、毛州)、之首的魏州。南乐时称昌乐,北宋时属北京大名府。唐时,魏州雄居中原,而魏州辖域内又以昌乐县为最有名,唐初出过一国公五宰相十刺史,中期曾出现过著名天文学家、音乐家、礼仪专家等,一时成为佳谈,故有魏州名邑之称。邑,与县意同。北侧“昌乐旧郡”,圆底雕法,为原浙江省委第一书记铁瑛题书,取北魏时期曾于此置昌乐郡之意。西侧“万石君家”沙底雕法,为原濮阳市副市长曹濮生题书。唐朝时昌乐人张文官至极品,与李勋(即徐懋公,因有功于唐,李世民赐予李姓)并列为宰相。其兄张文琮,任建州刺史。从弟张文收,官至太子率更令。子张潜,官魏州刺史;二子张沛,官同州刺史;三子张洽,官卫尉卿;四子张锡,在武则天时任宰相,工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员薪俸以粮食计算,张文一家所得俸禄每年在一万石以上,时人称为“万石君家”。五代时人张昭远、贾纬修纂的《旧唐书》,宋人欧阳修主纂的《新唐书》均有记载,也称“万石张家”。

朝天门

仓颉庙头门名“朝天门”,原为硬山三间,后改

建拱券三间三门。朝天门外有石华表一对,威武的石狮蹲卧两侧。大门正中石匾额书:“史皇圣庙”。为清康熙年问南乐知县方元启题书。两侧书“文宗”、“字祖”四字,为康熙年间曲阜贡生孔尚义所题。孔尚义名气不大,只是南乐县丞,可他的哥哥却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名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该剧以明末清初侯朝宗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不同人物的不同立场。

大方碑

朝天门里有两通大方碑,高大挺拔,皆为明朝天启年间立石,东侧方碑刻“三教之祖”,西侧刻“万圣之宗”。八个字皆近二尺见方。方碑是奉了圣旨而立的。当时朝廷有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三部尚书参与了立方碑,即吏都尚书崔景荣,工部尚书李从心和刑部尚书李养正。参加立碑的还有内阁大学士(宰相)魏广微,监察御史梁天奇以及大名府知府并府属各县县令等百余名官员,举动可谓大矣。立碑的主持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叶青天”叶廷秀,更增加了游人对方碑的肃然起敬和对仓庙的崇敬之情。

方碑上记载着两个有趣的故事:

明朝天启年间,朝廷要员大学士魏广微、吏部尚书崔景荣、刑部尚书李养正、工部尚书李从心和监察御史梁天奇等人奉旨在此建仓夫子神庙,竣工时立大方碑两通以记其盛。大名府各级官员忙不可支,纷纷参与其事,并公推南乐知县叶廷秀(今范县人)主持操办。南乐民贫,无力支付巨额资金,叶廷秀请示知府向胤贤。知府号召大名府各县捐资,并首先带头许诺捐银十两,其下司刑孔化也带头报名。各县知县见知府带头,也都慷慨许诺,各捐银五两。叶廷秀耿直信义,见钱有了着落,即迅速办成了此事。方碑立毕,叶廷秀向各位收银时,不料知府、司刑等人却赖账,分文不出。其他各县也想效法上司,不愿出银,但碍于叶廷秀的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拿了一两银子,算是交了差。叶廷秀素来不仰合上司,就发了话:“你们让我作一时难,我让你们丢几辈子人。”于是,他便命人在大名知府向胤贤、司刑孔化名下刻有“捐银拾两”四字之后加了“未给”两个字。在其他各县知县名下的“捐银五两”之后加了“止给一两”等字。大名府各位官吏自知理屈,敢怒不敢言。于是,两方石碑成了几位言而无

信的封建官吏们的耻辱柱。本想流芳于后世,却遗臭数百年。至今,“三教之祖”方碑上字迹仍然清晰可辨。据此,也可窥知封建社会不少官吏伪君子的本来面目,同时也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号称“叶青天”的叶廷秀的为人。

“万圣之宗”方碑左侧记载。明英宗时。皇帝感梦,下旨求访仓夫子的陵庙。南乐知县张清不敬仓颉,隐匿不报。但又怕圣上怪罪下来,便草草建庙三间,以少牢(羊、猪)祭祀,违背了应以太牢(牛、羊、猪)祭祀的定制。不久张清举家回乡祭祖,在河中翻船,全家淹死。碑文说“阖家葬江鱼腹中,岂非圣祖(仓颉)震怒而肆之罚也。”此说虽然未免有些牵强,但是,可以想见当时人们对字圣仓夫子的崇敬之情。

仰圣门

方碑后为二门,也称重门,名“仰圣门”。硬山式建筑,三间,为清朝乾隆年间重建。二门内西侧,有石刻僧人抱“万善同归”石牌。故老相传,这就是和尚李保。李保原籍南乐县蔡庄村,明初与其母自山西迁来,成家立业。李保至孝,其母卧病,双目失明。李保百计求治,均未奏效,于是求拜仓颉,许愿说若得母病痊愈,情愿削发剃度为僧,永伴青灯。李保回家,果见母亲病愈,耳聪目明,行动如初。李保言之有信,便告别母亲妻儿,赴仓颉庙出家为僧。后来,李保成了仓庙主持,收了几个徒弟,活了九十来岁,死后,其徒把他安葬在仓颉庙西,并建石塔,名至孝禅师葬塔,俗称“李保塔”。今塔已不存,其他五座石塔和两座砖塔也已夷为农田。

藏甲楼

仓颉陵仓颉陵
藏甲楼谷称后楼,为仓颉庙最高建筑,三间两层。绿琉璃瓦盖顶,通体红墙,坐落在一丈多高的台基之上,更显峻峭挺拔。

与各寺庙的藏楼意义和用途大抵相近,意为收藏经卷之所,而仓庙的藏甲楼则另有含义。仓颉造字,用契刀刻在龟甲兽骨之上,后人建此楼让字圣收藏甲骨契刻,故名藏甲楼。

楼阁正面辟门,开两窗。二楼亦同,只是在东西两侧各洞开一窗。楼正面檐下有一木匾,为颇有名气的大军阀孙殿英所题。孙殿英曾因东陵盗宝闻名天下,有“东陵大盗”之称。他于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任大名镇守使,为附庸风雅,而题此匾。

“藏甲楼”原来为“藏经楼”的传说相当流行,而孙殿英将“经”字改为“甲”字的事却鲜为人知。

孙殿英是河南省永城,富家纨绔子弟,从小不读诗书,却好舞弄枪、刀、剑、戟,年青时专干地痞流氓所干的坏事,后来拉杆子,仗着手里有钱,买了个“大名镇守使”的官衔。

做了官就免不了结交达官贵人,文人雅士。1921年的一个中秋节晚上,孙殿英和五六个地方文人在大名城内一个花园里饮酒赏月。酒问,有人提议作对联助酒兴,你说上联我对下联,对不出的罚酒。坐在孙殿英下首的陈某,见水中倒映着天上星月,就脱日说出,“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该着孙殿英出下联了,使他这个无才无德的家伙直出汗,抓耳挠腮,嘴里直嗯、嗯,说不出话来。坐在孙殿英一旁的张某连忙打圆场说“孙将军喝醉了,我出下联吧”。此时正好有一只孤雁从空中飞过,张某道:“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孙殿英丢了丑,就决心找人教他读书写字。他哪里有那样的耐心,不几天就荒废了。他总是找一些文人在起吃酒谈话,并且遍访大名府历代文人雅士的故里和名胜,寻访到了就去拜谒,跟着学儒雅,充斯文。这一天,忽有一人报,离大名三十五里的南乐县吴村是造字圣人仓颉的故里,还有仓颉陵庙。孙殿英听说,急忙前往。

当时是民国十一年春,即公元1922年初,孙殿英带领随从,坐轿的坐轿,骑马的骑马,前呼后拥来到南乐县仓颉陵庙。他命人给他讲解宋朝天官寇准题的联:“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还有明朝的刑部、工部、吏部尚书,及大学士、监察御史等人立的两座“三教之祖”“万圣之宗”方碑。

听着听着,孙殿英不觉感慨万千,心想,他们都立碑题联让世代敬仰,我怎么才能让后人也都知道我孙殿英呢?他边走边思考,猛一抬头看到了高大的后楼,见上面有一匾额上题“藏经楼”。孙殿英哈哈大笑,说:“错了,错了。”随从们莫名其妙,问:“老爷,什么错了?”孙殿英说:“别的我不知道,这藏经楼只有寺院里才有,是藏经书的。这字圣又不是和尚,藏的什么经,给它换了,换了”。可是换什么字呢,他想来想去,不知怎么就想起字圣选的文字最早是刻在甲骨上的。对!换“经”为“甲”。“藏经楼”改为“藏甲楼”。于是,他回去后就命人另造一匾,上书“藏甲楼”,落款为“大名镇守使孙殿英题”。

孙殿英自作聪明,想通过题匾流芳百世,他只知寺院有

“藏经楼”,不晓字圣是“三教之祖”,仓颉庙就曾为和尚道人共同主持,他们的经卷就放在藏经楼里。楼名为藏经楼也说得过去。

孙殿英歪打正着,题的倒也确切,因为仓颉毕竟是以选字最为有名。自此,“藏甲楼”的匾额就一直挂在仓颉庙的后楼上。

楼内彩塑仓颉及其妻坐像,神态安详,四目流要。两旁各有三侍者,姿态各异,生动传神。如今,藏甲楼内四季香火不绝,善男信女虔诚拜礼,声唱诺诺,代人祝福祛灾。在豫北广袤的平野之上,也算是一道另具内涵、别有情趣、可以管窥民俗的风景线吧。

故宅井

故宅井相传为字圣仓颉故宅饮水用井,位于仓陵和仓庙之间。

井为青砖古井,深约十余米。据考,此青砖约为明代所制,可知明朝曾修复这一古井。

井的形状虽然平平,其中却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故老相传,井为圣井,十分灵验,不仅井水甘冽,可用以酿酒,而且能治百病。所以,七、八十年代,曾上演过远近百里人们来取水治病的闹剧。又传井中原出细磁餐具,因有人用后不归还,就再也不灵了。

传说仅仅是传说,虽然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们精神向住和追求,或表达了某一种意愿,但它毕竟不等于现实;只是为仓陵仓庙这一人文景观披上一件神秘外衣。

井旁有一石碑,上刻“故宅井”篆书三字,署名“二月龙”。

作为豫东北地区著名的古迹,自然有其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岁月的更替,风雨的剥蚀,给这一人文景观不断增加着年轮,抹上一缕古朴苍茫而又具神秘色彩的情调。长时间的管理不善使她日渐荒颓,逐步凋敝。正在使用仓颉创造的文字的人们,不少都在呼吁和祈祷:救救仓夫子吧!人们企盼着早日出现一个辉煌的栖“神”之所,迎接五湖四海的汉文字的使用者、伟大的仓夫子的弟子们的纷至沓来。

仓颉庙

仓颉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如今看到的仓颉庙是明清时的建筑,占地约两千七百平方米,坐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对,雕刻精美雅致;山门、二门皆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寝阁大方美观。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雄伟壮观。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嘉鱼莲藕    下一篇 聪明的混蛋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