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梅州学宫

梅州学宫又称孔庙、文庙,坐落在广东梅州梅城江北,位于梅州市梅江区凌风西路南门考院前,梅州学宫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年间,知州滕元发初建州学于梅城西区。孔庙是当时梅州最高学府,也是教授、学正等古代教育官员聚集生员讲学、宣“圣谕”和“谒圣”的场所。

目录

梅州学宫又称孔庙、文庙,坐落在广东梅州梅城江北,位于梅州市梅江区凌风西路南门考院前,梅州学宫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年间,知州滕元发初建州学于梅城西区。南宋淳祐元年(1241)徙学宫于东南隅,即今凌风西路南门考院路。南宋初年,一则梅州孔庙生长灵芝的消息报呈中央朝廷,为四处逃亡躲避金兵追杀的宋高宗赵构带来一丝安慰,于是被记录在后来的《宋史》里,这大概是梅州学宫第一次进入《二十四史》的记录中。

梅州学宫梅州学宫大门一景

梅州学宫曾在元朝十七年(1287)毁于战乱,在元贞二年(1296)重修,此后曾几经损毁、重修、扩建、改建。至清末,孔庙建筑计有大成殿、明伦堂、魁星楼、崇圣祠、棂星门、仪门、戟门、东西庑、泮池等,可谓蔚为大观。孔庙是当时梅州最高学府,也是教授、学正等古代教育官员聚集生员讲学、宣“圣谕”和“谒圣”的场所。

历史沿革

客家人根在河洛,当先民们南迁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生息之地梅州之后,把中原崇文尚儒、重视教育之风气也带到了梅州,把上学求知、教化子女视为客家人的头等大事。而在北宋年间(据《梅州史迹纵览》第151页)由知州滕元发在梅州城西片区创办梅州学宫,内设文庙和明伦堂教授生徒,其时被视为当地最高学府。

学宫于南宋淳祐6年(1241年)移迁于梅州州城梅城江北中区考院前南门。元朝17年(1286年)毁于战乱,元成宗贞2年(1296年)修复,初具规模。此后数遭破坏,多次重修、扩建。至清末,有大成殿、东庑、西庑、明伦堂、教谕署、文昌殿、崇圣祠、天池、魁星楼等建筑。

1929年朱德率红四军来梅州时,曾在大成殿门口广场演讲。民国年间创办新学,为市立小学、市立中学(一中)校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豪1925—1927年曾在此读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宫曾作为兴梅地区(今梅州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梅州干部招待所、梅州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地址、梅州党校校址等。

1978年11月16日梅州学宫被定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梅州学宫几度沧桑,后长期挪作他用,年久失修,主体建筑已成危房危楼,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2年10月28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梅州学宫及周边地带划归梅州市梅江区管理,经广东省文物主管部门批准,由梅江区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承担修缮工作。多方筹资122万元,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06年12月15日修缮竣工。学宫主体建筑大成殿内有反映孔子讲学论道内容的巨幅壁画组图。从左至右依次排列着《孔子与弟子七十二贤图》、《周游列国图》、《习射图》、《孔子观瀑图》、《杏坛讲学图》和《古乐图》,在巨幅壁画下面罗列着描绘孔子生平事迹的34幅连环画图案。

大门一景梅州学宫风光


在梅州所有的学宫中,以梅州学宫影响最大,由于清代时有嘉应五属的说法,即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4县,而梅州学宫地处嘉应州城,地位自然显赫。同时,梅江区属于梅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因此,当时仅在梅州学宫设科举考场,为方便远道而来的考生食宿,在梅州学宫周围兴建了许多客家祠堂,以供各姓氏的人免费吃住。

梅州学宫每年都迎来大批游客,除了大量的学生及家长来朝拜圣人祈求学业有成外,还有全国人大常委、广东省文化厅的厅长及梅州市的各级领导前来视察,更有一些海内外的华人华侨前来寻根。海内外的梅州籍华侨对故乡感情深厚,不遗余力支持家乡的发展,学宫内的孔子铜像就是由3名来自香港的同胞捐赠,而原来较为破败的魁星楼也于2010年6月由黎次珊、汤建英伉俪慷慨捐资50万元进行修缮。

学宫如今依然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除在特殊日举办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外,平时诗人学者也会到这里举办歌颂孔子儒家学说的诗歌朗诵会,也会有学校在此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如东山中学的老师就曾带中小学生到孔子像面前朗诵《论语》、《弟子规》等文言文,让学生们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

史料记载

战乱时仍然文教不断

据《光绪嘉应州志》载,清末,学宫内仍保存有贡生黄鼎贤所立增置贡田石碑一块,落款年号是永历四年(1650)。但据潮州志载,顺治三年(1646)潮州府就已经奉清朝年号。为何会有这样的冲突呢?一则可能是当时清朝刚入主中原,人心不服,当地官吏和士民存在反清复明思想,不愿奉满清为正朔;二则可能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部队当时活跃于金厦之间,其在永历三年(1649)改奉永历为正朔后,曾在永历四年收复过潮州府,此时程乡县处于郑氏的实际控制之下,此碑正刻于当时。当年,粤东战乱频发,潮州府时为清政权统治,时为南明势力占据,故碑刻所奉年号也随之不断变化。碑记记录了一段后来被清政府刻意掩盖的历史真相,也侧面反映梅州士人在战乱之际,依然坚持尊孔倡学的活动。

建筑特点

梅州学宫建筑一景梅州学宫建筑木刻一景

清末庙内建筑计有:大成殿、明伦堂、文昌殿、崇圣祠、棂星门、东庑、西庑、教谕署、戟门、魁星楼、泮池、拱桥等。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副阶周匝,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殿前月台正中设台阶。东、西庑,硬山顶,灰瓦面。

轶事典故

学宫

学宫古称辟雍,又称孔庙、文庙、先师庙、夫子庙等,是历朝历代祭孔和儒学活动的场所。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于维护社会统治与安定具有重要作用,自汉代起,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都尊崇备至,屡屡加封,从而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在几乎都有孔庙,每座孔庙均兼有祭祀、习儒和藏书三大功能。除州学学宫外,梅州尚有6座学宫,其中兴宁学宫和五华的长乐学宫保存完好。

采芹

《诗经》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的说法,古时学宫有泮水,入学则可采水中之芹以为菜,所以称入学为“采芹”。这里所指入学,即指考中秀才成了县学生员,因此,采芹就成为在州试中考中秀才的代称,秀才又称生员、相公。目前,梅州保存下来记录考中秀才档案的典籍有两部,分别是清代张朴楼编的《嘉应采芹录》和谢廷杰、林钦杰、谢绍桢、凌青云等编的《平远县清代文武学士芳名〈采芹录〉》。 

梅州学宫梅州学宫建筑一景


问迹寻踪

在科举时代,梅州作为文化之乡涌现出了大批杰出人物,如李士淳、吴兰修、李象元、宋湘、黄遵宪等。他们或经纶世务、为官牧民,或吟诗作赋、寄情山水;或皓首穷经,训诂雅正;或改造旧学,维新革命,为梅州乃至全国作出了突出贡献,故清代有“梅州人文冠岭南”的说法。这些人的成就固然不能仅以功名定高低,但传统的旧学砥砺的确为他们打下扎实的学养根底,而梅州地区的最高学府——梅州学宫正是他们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平台。

思乐泮水 於乐辟雍

梅州学宫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知州滕元发初建州学于梅城西区。南宋淳祐元年(1241)徙学宫于东南隅,即今凌风西路南门考院路。南宋初年,一则梅州孔庙生长灵芝的消息报呈中央朝廷,为四处逃亡躲避金兵追杀的宋高宗赵构带来一丝安慰,于是被记录在后来的《宋史》里,这大概是梅州学宫第一次进入《二十四史》的记录中。梅州学宫曾在元朝十七年(1287)毁于战乱,在元贞二年(1296)重修,此后曾几经损毁、重修、扩建、改建。至清末,孔庙建筑计有大成殿、明伦堂、魁星楼、崇圣祠、棂星门、仪门、戟门、东西庑、泮池等,可谓蔚为大观。

古语云:“古者圣王治天下,必置庠序以修文德,正礼乐,明教化,使其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学宫作为科举时代承担地方教育事业、宣诏圣谕的场所,地位相当重要。梅州学宫旧时正对文澜门(即上南门),面临梅水,背靠金山,在江北古城中地理位置显赫。记者穿行于凌风西路、古道骑楼,行约百米右转,即可见学宫外门楼楹柱高耸,威严庄重。这里原为学宫棂星门,棂星传说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象征祭孔如祭天,又寓意天下文士咸集于此,一统于儒家门下。

穿过门前秋枫和古榕的树荫,越过门牌楼,横亘着一汪半月形水池,池水涟漪,锦鱼穿梭,此即泮池。《诗经》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旂。”泮池象征着儒家的礼乐教化。按旧制,士子考取秀才后,需头插银花的金顶冠,身穿纨衿,脚踏乌缎靴,腰束红绸“攀红”,由学政率领至学宫“游泮水”,绕池一周,然后拜谒孔圣,故考中秀才亦称“入泮”、“游泮”等。泮池右侧有一楼,名曰魁星楼,取“魁星踢斗,独占鳌头”之意,朱墙绿瓦,飞檐走兽,现有书法家开设书法班于其间。跨过泮桥,有一门楼,楼高数丈,悬挂“大成门”匾额,但觉孔燕恺悌,杏坛雍穆。原来旧时,大成门左右为乡贤名宦祠,供奉乡贤循吏,门后左右为东西两庑,供奉孔门弟子等先贤先儒。

梅州学宫梅州学宫一景


穿过大成门,是一个广场,有四株古木,郁郁苍苍。乔木世臣,汇聚一堂,故人故国,咸思悠长。广场尽头是大成殿,殿门上有一副楹联,上书:“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殿内正中有孔子像,奉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像高数米,庄严慈穆。殿内四周墙壁彩绘孔子讲学论道壁画,有《孔子与弟子七十二贤图》、《习射图》、《杏坛讲学图》等,不觉使人聿追来孝,思之羹墙。

旧时,学生参加州试前须到大成殿跪拜孔子,朗读圣训。州试考中者称为秀才,清末,梅县人张朴楼曾编撰一部《嘉应州采芹录》,记录了从清雍正十一年至光绪三十一年间嘉应州参加州、乡、会、殿四试科举录取人员的名单,其中重点记录参加州试中秀才的进学名单。

改建城楼城门利孔庙

明朝万历年间,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潮州知府郭子章在梅城老南门楼上,建起凌风楼,并作《程乡凌风楼记》。清康熙三十年(1691),太仓州举人曹延懿任程乡县令,下车拜谒孔庙,认为凌风楼原楼角偏射孔庙,不利文闱,且年久失修,遂重修改建成八角楼,三檐八面。果然两年后,癸酉科广东乡试,陈鹗荐高中解元,共四人中举,三年后丙子科考又有四人中举。不过,凌风楼和南门均在民国时梅城大改造过程中被拆毁,只是作为地名被保留下来。 一般人可能认为老梅城东西南北计有四门,其实不然,老梅城有五座门。康熙十年(1671),程乡县令王仕云新修城墙,其城高3.6丈,厚2丈,周长985丈,高大威武。有堪舆家认为筑城过高,不利文脉,气闭令泄,于是,继任的地方官员在南边破城墙而开偏南门,起名文澜门,正对学宫,并建起文昌楼。梅州古人的风水观念可见一斑。

获得荣誉

2008年被评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李惠芬    下一篇 3.8贵州铜仁幼儿园火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