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王万芳

王万芳(公元1849-1903年):今宜城王集镇人,清末襄阳名士,光绪《襄阳府志》总纂.清朝御史王万芳自幼潜心攻读《四书》、《五经》,12岁时取得功名,远近闻名。同治九年(1870年)恩贡。光绪十四年(1888年)优贡。曾任八旗官学汉教习,擢江南道监察御史,授翰林院编修。

目录

  • 中 文 名 王万芳 
  • 出生日期 1849 
  • 逝世日期 1903 
  • 籍    贯 宜城王集镇

人物经历

《瓯北七律浅注》《瓯北七律浅注》
王万芳(公元1849-1903年):今宜城王集镇人,清末襄阳名士,光绪《襄阳府志》总纂.清朝御史王万芳自幼潜心攻读《四书》、《五经》,12岁时取得功名,远近闻名。同治九年(1870年)恩贡。光绪十四年(1888年)优贡。曾任八旗官学汉教习,擢江南道监察御史,授翰林院编修。王擅长诗文,精于书法,习北魏莲体,雄浑挺秀,变化多姿,与宜昌书法家杨学敬齐名,并称“湖北二杰”。王万芳才华横溢,一生曾有很多著述和手迹。光绪十一年(1885),王万芳总纂的《襄阳府志》,是襄阳地区自东晋邑人习凿齿撰写的《襄阳耆旧记》到清末为止的20多部府志中的最后一部。王万芳擅长诗词,特别喜欢赞颂祖国的山河,风格颇像李白。他在晚年时作的《襄阳好》十首,对襄阳的古楼、隆中、夫人城、习家祠、万山、庞居寺、岘山、鹿门山等名胜古迹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文字绝妙,读后令人神往。另一佳作《斗方诗》被视为襄阳一宝。王万芳精于书法,尤擅长魏碑。特别是醉酒后的书法更为酣畅潇洒,雄浑挺秀。光绪乙酉年(公元1885年)优贡生,任八旗官学教习。后为张之洞弟子,任翰林院编修。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王万芳随驾赴陕西,后因病告假回家。

人物作品

《襄阳好十首》

襄阳好(清·王万芳)
襄阳好,第一是萧廔。唐道南东横地出,汉江西北接天流,城郭画中收。
襄阳好,最好是隆中。曾是龙潜初九地,至今山势尚蟠龙,长啸振英风。
襄阳好,最好汉皋楼。杏子春衫红似火,鸭头新涨碧如油,人在木兰舟。
襄阳好,最好汉之阴。典午金容传镇海,鸥波墨妙委荒林,金石耐消魂。
襄阳好,最好万山头。月下佩环声渐远,潭中碑影字还留,风色一天秋。
襄阳好,最好是庞居。林下茶卮消夏酒,洞中鸡犬辟秦余,福地总难如。
襄阳好,最好是甘泉。古寺云深藏卧佛,荒台月上啸飞仙,谷雨试茶天。
襄阳好,最好是城西。柳子山头旾涨暖,桃花岭畔夕阳低,跃马跳檀溪。
襄阳好,最好大堤头。春涨绿连杨柳岸,晚妆红上水边楼,楼下估帆收。
襄阳好,最好鹿门山。灵溢渊泉龙雁祷,上庄烟树鸟知还,双鹿自闲闲。
第一首写萧廔。“萧廔”的“廔”同“楼”,萧楼就是昭明台,因梁昭明太子姓萧,故称。昭明太子名统,出生在襄阳。后来入住东宫,主持东宫学士编纂《文选》。书成刊刻后送襄阳一部,襄阳把保存《文选》之楼称“文选楼”。太子萧统死后,谥号“昭明”。“文选楼”因改为“昭明台”。“唐道南东”是唐山南东道的缩写,意思是说到了唐代昭明台又改称“山南东道楼”。唐初,全国分为十道,襄阳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山南道又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襄阳属山南东道,道治就在襄阳。楼上嵌有当时著名书法家李阳冰所书“山南东道楼”牌匾一块。“横地出”,状形势高险,犹如巨峰耸起。“汉江西北接天流”,是说襄阳西北有汉水从天外流来。“天外流”同“横地出”形成对仗,这使我们想到杜审言《登襄阳城》诗中“楚山横地处,汉水接天回”的诗句。气魄雄浑,笔力横壮。最后一句,“城郭画中收”。概括襄阳之美,美如画。“城郭”本指内城和外城,这里应指城内、城外,也就是襄阳境域的整体形象。“画中收”的“收”字,是“尽收眼底”之“收”。有取得、得到的意思。襄阳依山带水,城池映照,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第二首写隆中。“曾是龙潜初九地”一句是说,这里曾经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诸葛亮被庞德公评题为“卧龙”。初九龙潜,尚属无用之时。《易·乾》曰:“初九,潜龙勿用。”疏曰:“正义曰,居第一之位故称初,以其阳爻故称九。潜者,隐伏之名;龙者,变化之物。言天之自然之气,起于建子之月。阴气始盛,阳气潜在地下,故言初九潜龙也。此自然之象,圣人作法言,于此潜龙之时,小人道盛,圣人虽有龙德,于此时惟宜潜藏,勿可施用,故言无用。”第二句中的“蟠龙”,是形容隆中山势犹如盘曲卧着的龙。最后,“长啸振英风”一句,是说诸葛亮“抱膝长啸”立志高远以及他美好的名声永世流芳。“啸”,许慎《说文解字》:“啸,吹声也。”《诗经 · 召南》:“其啸也歌”,郑玄注:“蹙口而出声也。”成公绥《啸赋》亦说:“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辞源》的解释是:“嘬口出声。”又说:“发声悠长多曰啸。”王晓毅先生在所著《中国文化的清流》中说:“啸歌没有歌词,属于无言之歌,而且又不借助器乐,由吹奏者自己发出。所以它被认定比其他韵文形式更能表达思想感情。……名士们在表达内心复杂情感,尤其是潜意识领域不可名状的情感时,大都发出长啸或啸歌。”诸葛亮身处汉末乱世,隐居襄阳隆中,胸怀远志,“自比于管仲、乐毅”,自翊为可以出将入相,然而,前途却是那样渺茫。这满腹的忧虑,最好的表露方式,莫过于长啸了。他常常在与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交谈时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点头表示同意他的看法,但当三人问他:“那么,你呢?”诸葛亮却笑而不答。这“笑而不答”的深意,就融在那“长啸”之中。可以说,诸葛亮的“长啸”,是龙卧浅滩的叹息,是渴望明主造访的呼唤!
第三首写汉皋楼之景。据《襄阳县志》载,汉皋楼座落在大北门外。它与樊城的挹秀楼隔汉水相望。汉皋当与“交甫解佩”的神话故事有关。刘向《列仙传· 江妃二女》载:“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这故事的发生地,据说就在襄阳万山脚下,万山又名汉皋山。故张衡的《南都赋》中有“游女弄珠汉皋之曲”的句子。也因此,襄阳才有解佩渚、弄珠滩、弄珠亭、汉皋楼等胜迹;诗文中才有汉佩、解佩、投佩、汉皋佩、弄珠游等成语典故。汉皋楼可以说是这些文化的一个凝聚点。“杏子春衫红似火”一句,描写的是少女的着装。南朝民歌《西洲曲》中有“单衫杏子红”之句,就是描写女主人公的。这里是说春夏之交,襄阳少女穿着杏红色的单衫,往来于汉皋楼前。“鸭头新涨碧如油”一句,写春雨过后,汉水新涨,清澈见底,色泽似公鸭头上绿油油的羽毛。用“鸭头绿”形容汉水,于诗词中累见。李白《襄阳歌》中有“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薛瑄《襄阳歌》中有“持节过樊城,南渡汉江曲。远自嶓冢来,遥望真如鸭头绿”。就在这碧绿如油的江面上,兰舟竞发,帆影点点。“木兰舟”是船的美称。任眆《述异记》云:“七里洲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汉皋楼、挹秀楼之间的江水上,还曾有浮桥横江,名曰:济汉桥。七十二舟,首尾相接,贯以铁索,系于两楼前的巨型铁柱之上。其壮观程度,可以想见。绿水、兰舟、浮桥、护岸、城阙、大北门,两岸古楼,两岸街坊,远山群峰,再加上熙熙攘攘的往来行人,和谐地组合在一块儿,一幅古色古香的襄阳“清明上河图”不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吗?
第四首写铁佛寺。“汉之阴”是铁佛寺的座落位置,《水经注》云:“(檀溪)北经汉阴台西。临流望远,按眺农圃,情邈灌蔬,意寄汉阴,故因名台矣。”铁佛寺在檀溪东,汉阴台附近,即今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院内。“典午金容传镇海”一句,交代铁佛铸造的时代及原因。“典午”是“司马”的隐语。“典”,可解释为掌管,与“司”同义;“午”,在十二属中为马。因此,“典午”就是“司马”。又晋为司马氏之天下,故“典午”又为晋朝的代称。“金容”指铁(金属)铸的佛像(容貌)。“典午金容”,就是晋代所铸佛像的意思。“镇海”,指铸造佛像的原因:借佛力让汉水不要泛溢为患。《襄阳县志》云:“铁佛寺在西门外”,“晋释道安与习(凿齿)居士铸佛像以镇海”。“鸥波”,鸥鸟翱翔水面,以喻生活悠闲自在。或指明代成化年间僧秀峰,有功不受赏,在铁佛寺以养年之事。“墨妙”,指书法精品,铁佛寺中的石刻碑文。“委荒林”,剥落、破败,散仆于荒草丛中。“金石”,金指钟鼎之属,石指碑碣之属。古人常在金石上镌刻文字,或颂功纪事,或寄寓训诫。“消魂”,形容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第五首写万山。“月下佩环声渐远”,描绘了一幅汉水女神月下漫步的美妙图画。孟浩然在《万山潭》诗中写道:“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在《登万山亭》诗中又写道:“神女鸣环佩,仙郎接献酬。”欧阳修“沧波荡漾浴明月,疑是弄珠游美人”两句诗,可作为此句的注脚。“潭中碑影字还留”一句,写杜预沉碑的故事。《晋书·杜预传》载:“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碑影字还留”,是说万山潭中尚依稀可见杜预记功碑上面的文字。“风色”即天气。卢照邻有“今朝好风色,延瞰极天庄”的诗句。李白有“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的诗句。“一天秋”,就是满天秋色。这是这首诗的背景,秋高气爽的季节。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万山下,汉水滨,神女游,碑影现。月色秋风,环佩和鸣。万山的风景,就是这么美!
第六首写庞公隐居。襄阳有两个庞公,名士庞公庞德公和居士庞公庞蕴。一个避乱世,一个避世俗。诗中所写当是庞德公。《襄阳记》曰:“庞德公,襄阳人,居沔水上,至老不入襄阳城,躬耕田里,夫妻相待如宾,休息则正巾端坐,琴书自娱,睹其貌者肃如也。”“庞居”即庞德公的故居,文献记载有三个地方。《后汉书·逸民传》说在岘山之南。又有二处,一说在广昌里;一说在洄湖。《水经注·沔水》则说在鱼梁洲。最后住进了鹿门山。可见,他曾多次转换住地。“林下茶卮消夏酒,洞中鸡犬辟秦余”,描写庞德公的隐居生活。“辟秦”当为“避秦”,即逃避暴秦的意思。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隐居者,自称他们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来武陵深山中隐居,他们不知王朝已经几次改朝换代。后来人们就用“避秦”作为咏隐居的典故。也有用“逃秦”、“嫌秦”的。如王绩《田家》:“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刘言史《题茅山仙台药院》:“楼台争耸汉,鸡犬亦嫌秦。”那么,“洞中鸡犬辟秦余”的意思就是,山洞中喂养的鸡犬都是避秦乱时留下来的。“福地”,安乐之地。诗中指庞公隐居处。“总难如”,总是难以得道。前面我们说庞德公数次迁居,其原因就是有人干扰了他的平静和安宁。这人就是荆州牧刘表。《襄阳记》有载:“荆州牧刘表数延请,不能屈。”迁徙居所就是为了躲避地方官府的搔扰。“如”,到、然之意。《易·屯》:“屯如儃如,乘马班如。”
第七首写甘泉寺。寺址在襄阳城南三公里处。寺为晋代释慧远建,因寺后有泉泉水甘冽,故称甘泉寺。此寺民国初期尚存正殿三间,抗日战争期间被毁。甘泉寺西半里有卧佛寺,不知建于何时。这里曾经是风景宜人的地方,除王万芳外,黎家会、汤右曾、何宗贤等人也有诗歌咏唱这里的无限风光。黎家会《登岘山饮甘泉寺》云:“五岳归来江汉秋,岘亭风景正飕飕。七年梦绕三高宅,一斗心消万古愁。碑长苍苔迷旧字,僧删绿竹引清流。狂歌且喜偕童冠,那识星霜已上头。”汤右曾《岘山亭至甘泉寺》云:“篮舆呕轧傍城隈,积雾霾云黯不开。一磴自穿云气入,万峰争送雨声来。山川浩荡今如此,裘带风流安在哉?千载牛山共挥涕,古苔秋井易心哀。云藏岩谷昼冥冥,忽听天风响佛岭。草际老僧迎客至,烟中修竹入门青。坐来瀛海茫茫地,尽失山川漠漠形。休问葡萄酦醅后,甘泉一酌自清泠。”何宗贤《卧佛寺》诗云:“尘外消闲万虑微,眈诗酣泉忽忘归。不妨黄鸟识姓名,更爱青山无是非。云去禅僧闲半榻,客来惊犬出双扉。平生本有玉梯足,欲上天门借落晖。”这里不仅是佛教圣地,而且是令诗人陶醉的名胜之区。“荒台月上啸飞仙”,当是说佛寺已破败,明月照在荒台上,仿佛只有神仙还在那里啸歌。“谷雨试茶天”,二十四节气的谷雨节正是采摘新茶,制作新茶,品尝新茶的时节,所以说谷雨试茶天。
第八首写柳子山。《襄阳县志·山川》载:“柳子山一名柳横山,在县西南十五里。《水经注》云,檀溪水出此山。《明一统志》云,梁简文帝泛舟穷柳子之源即此。这里又有柳子关,唐代著名诗人刘言史死葬于此。皮日休在《刘枣强碑》中说:“襄阳之西,坟高三尺而不树者,其先生之故茔。”所以,柳子山一带也是襄阳的一处景点。“旾涨腝”,春天气温逐渐变暖。“旾”,同“春”。《集韵·谆韵》:“萅,古作旾,隶作春。”“腝”,同“暖”。“桃花岭畔夕阳低”一句,写山岭上盛开的桃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地娇艳。“跃马跳檀溪”,描写山下的小溪。这正是当年刘备马跃的檀溪。《三国志·先主传》注引《世语》曰:“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堕襄阳西檀溪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危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
第九首写大堤头。襄阳城外的环城大堤有四十余里,他的头在哪里?从诗中“杨柳岸”、“水边楼”、“估帆收”等语分析,这大堤头当是老龙堤或城东北之堤。这里有商船停泊的港湾,岸上有繁华的市井,有大堤女接待客子的青楼。春水新涨,岸柳浓绿。身着艳丽红色晚妆的大堤女子,在岸边的青楼下,招揽着从商船上登岸的客子、游人。诗的这个内容,从南朝乐府民歌《大堤曲》产生之日起,便传唱不衰。如北魏·王容的《大堤女》:“宝髻耀明珰,香罗鸣玉佩。大堤诸女儿,一一皆春态。入花花不见,穿柳柳阴碎。东风拂面来,由来亦相爱。”唐·张柬之的《大堤曲》:“南国多佳人,莫若大堤女。玉床翠羽帐,宝袜莲花距。魂处自目成,色授开心许。迢迢不可见,日暮空愁予。”再如明·边贡《大堤》诗:“大堤女儿花见羞,大堤杨柳映青楼。金壶注满樊城酒,醉杀狂夫不解愁。”李白、孟浩然、李贺、陆龟蒙等大诗人,也都有所咏唱。襄阳大堤,的确蕴涵着丰厚的汉水文化精髓。
第十首写鹿门山。鹿门山是襄阳开发最早的名山之一,文化积淀丰厚。据晋代习凿齿《襄阳耆旧记》卷三《山川》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习郁为侍中,时从光武幸黎丘,与帝通梦,见苏岭山神,光武嘉之,拜大鸿胪。录其前后功,封襄阳侯,使立苏岭祠。刻二石鹿,夹神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庙,或呼苏岭山为鹿门山。”此记载尚见于《后汉书·庞公传》注,唐初欧阳询等奉高祖李渊之命编写的大型类书《艺文类聚》也有详载。鹿门山名扬天下,尽人皆知。不仅因光武帝、习郁,还因它的神秘故事,鹿门山似乎是一座神山。南北朝齐、梁时期的鲍至所著《南雍州记》记引《襄阳记》云:“双鹿自立如斗,采伐人常过其下,或有时不见鹿,因是知有灵瑞。梁天监初,有蚌湖村人于此泽间猎,见二鹿极大,有异于恒鹿,乃走马逐之。鹿即透涧,直向苏岭。人逐鹿至神所,遂失所在,唯见庙前二石鹿。猎者疑是向鹿所化,遂回。其夜,梦见一人,著单巾帻,黄布绔褶,语云:‘使君遣我牧马,汝何驱迫?赖得无他,若见损伤,岂得全济?’”第三句“灵溢渊泉龙雁祷”,写鹿门寺内的泉水。称“灵溢渊泉”是因为它径流的奇异。山腰涌泉汇入一坑称“天坑”,坑水暗流数十米从一巨石涌出,倾泻悬空,散如珠,濆如雨,注入一池称暴雨池。“龙”是水中物,“雁”是天上客。“祷”是祈祷、祷告,有希冀神灵赐福之意。“龙雁祷”则更显清泉的灵异。明代王凤林《游鹿门寺观灵溢泉》诗曰:“削壁摩霜苍,幽岩响灵渌。游空自何许,疑有神工续。一盏脉脉通,涤我根心俗。箕踞读殘碑,凭窗看不足。岩云栖莫飞,愧我还踟蹰。况有真隐志,频来住此谷。”此诗可为此句之注。“上庄烟树鸟知还”,是说鹿门寺掩映在烟雾朦胧的丛林中,成群的飞鸟傍晚时分也都知道返回各自的巢穴。“上庄”,北宋释德洪有《初到鹿门上庄见灯禅师遂同宿》诗,开首即云:“上庄俯汉江,古木杂桑柘。”由是知鹿门寺又有上庄之称,当与释迦“丛林”相关。“双鹿自闲闲”,写鹿门寺前的两尊石鹿,用比拟手法写它们悠闲自得的神态。“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传》曰:“闲闲然,男女无别往来之貌。”鹿门山被称为名山,不仅因鹿门庙、鹿门寺甚或鹿门山的风景,还因为它是一座隐者之山。汉庞公,唐孟浩然、张子容、王迥、、唐彦谦、庞蕴、皮日休,明代任亨泰、蔡玉虹等都曾在这里隐居。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诗人,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王万芳的这十首《襄阳好》,精选了襄阳的十处景观进行讴歌,抒发了他对家乡山水的无比热爱之情。当然,襄阳之好远不止这些。他开了个好头,后来的刘叔远又续写了数十首同题之作,更加全面地歌颂了这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

相关报道

王万芳曾孙向宜城档案馆捐赠《瓯北七律浅注》
2015年5月25日,宜城文化名人王万芳曾孙王迎建,从现居住地苏州回到家乡宜城,将凝聚其爷爷王起孙毕生心血之作《瓯北七律浅注》(全七卷)捐赠给市档案馆收藏。
《瓯北七律浅注》《瓯北七律浅注》
王万芳,字季远(公元1849-1903年),宜城王集人,清末襄阳名士,光绪《襄阳府志》总纂,为张之洞弟子,任翰林院编修。王万芳是《瓯北七律浅注》作者现代学者王起孙的父亲,点校王迎建的曾祖父。这套书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分七卷,94万字,布面函装,录“乾隆三大家”之一、清代著名诗人、史学家赵翼(号瓯北)的七言律诗599题1026首。全书采用简化汉字著述,除辑录原诗外,还对每首诗中的难字、典故、历史背景、历史事件等详加注释,对诗中出现的历史人物都一一作了考证,并汇成简要一览表,以方便后人研学。著名书法家蒋吟秋、著名作家周瘦鹃等,都曾为本书题过题签和扉页。 
谈到这次千里迢迢回乡赠书,63岁的王迎建用爷爷王起孙晚年的一句诗“笔耕到老故乡违”来描述自己赠书的原因——一方面希望爷爷呕心沥血的著作保存在家乡的档案馆中,另一方面也借此机会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探亲。【楚都宜城网】2015-05-26
这十首词,词牌本名为《谢秋娘》,唐太尉李德裕为亡伎谢秋娘而作。后白居易有作:“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人们据词中之句改名为《忆江南》、《江南好》等。词为单调,五句,二十七字。第二、四、五句押平声韵。王万芳借此词调吟唱襄阳十处景观,简洁而又明快,深得民众欢迎。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王尚典    下一篇 巫峡十二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