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左权小花戏

左权小花戏是产生于山西省左权县, 流布于左权县及其附近的榆社、和顺部分地区的一种汉族歌舞小戏。其风格为:一步三颠膝要颤,上下起伏似波澜,轻盈灵巧扭摆甩,拧身转体臂划圆,欢抖彩扇如蝶舞,神韵要随意境迁。左权小花戏(即“文社火”)当起源于明初或宋、元之间,形成于清代,在清末盛行于辽县境内。抗战时期,“文社火”的称谓逐步由“小花戏”取代,辽县易名左权县后,“小花戏”称为“左权小花戏”。左权县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2014年11月11日,左权小花戏成功申报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录

小花戏的起源,迄今未找到有据的文字记载,因此,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一些考证资料。

旧《辽州志》载:每逢元宵佳节,街巷门首均张灯垒火;晚上,村中男女在“社火”前导下,集队而行,走遍大街小巷,名曰“走百病”,有消灾祈福之意。

明正德年间(1506-1521)的志书在风俗栏目内均书有“社火”一段文字;以后明万历,清康熙、雍正、光绪及民国诸版也这样记载。由此可见,民间“社火”的产生与形成当不晚于明初或更早的宋、元之间。

明末清初,一些村寨“社火”已有二十余个传统节目。从这一点看,“社火”的形成当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

1940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曾组织人员对辽县社会做了为期一年的调查,其中关于文化方面的报告说:“1937年前,民间结社普遍存在于城乡,有一村一社的,也有一村数社的。每到元宵节由社首率村民上庙烧香,并组织文、武社火到庙前演出,尔后活动于街头。”这段资料一方面延续了历代志书关于“社火”的记载,另一方面指明了“社火”是由“文社火”和“武社火”两部分组成的。

据民间老艺人王长江(孔家庄村人,生于1909年)讲,孔家庄在辽县闹“社火”是出了名的,他从小就在村里扮“社火”,每年演一正月。那时演的节目主要是《瞌睡多》《怀孩》《游花园》《妓女告状》《铲菜》等,流传的有二十几个,角色分生、旦、丑,都由男孩子扮演,人手彩扇一把,有扭有唱。县内其他几位老艺人的回忆与上述大致相同。

小花戏研究资料表明,1937年抗战开始时,“小花戏”仍称为“文社火”,保留着有戏剧情节的多本小剧目,除前面讲述的几个外,另有《大娘呀》、《二婶婶》、《拐带》、《送小姨》、《看觅汉》、《旦哥》等,角色分生、旦、丑,着戏装,基本舞步和扇法各二三十种,主要道具是彩扇、彩绸等。

综上所述,“小花戏”(即“文社火”)当起源于明初或宋、元之间,形成于清代,在清末盛行于辽县境内。抗战时期,“文社火”的称谓逐步由“小花戏”取代,辽县易名左权县后,“小花戏”称为“左权小花戏”。

舞蹈内容

传统剧目

左权小花戏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大约有五十余种,多是靠口传心授代代传承的。解放后新编剧目约五十种。其中传统剧目的代表作品有《铲菜》、《小放牛》、《送小姨》、《游花园》、《妓女告状》、《打樱桃》、《旦哥》、《卖菜》、《卖扁食》、《戏老婆》、《顶灯》、《磕睡多》、《怀孩》、《发孩》、《大娘呀》、《金箱帽》、《拐带》、《二婶婶》、《跳花伞》、《野大夫》、《拿煞人》、《刚天红》、《山小雀落在屹针上》等,内容上多是反映平民生活的喜剧,角色以二小即小丑、小旦为主,个别剧目为小生、小旦、小丑三小戏。

表演音乐

左权小花戏的音乐体制为曲牌体音乐,分为单曲重复与曲牌联套两类,没有固定的音乐规范,曲调组合自由随意,音乐结构可以随内容需要而伸缩,有极大的表现力。小花戏的曲调,来源于广为流行的左权民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民歌中的“小调”,其次是“大腔”。大部分节目采用连曲体,也有一戏一曲的。在连曲体中用间奏和过门将唱腔相衔接,使曲调舒展动人,充满山乡风情。曲牌分慢板、中板、快板、散板,多用G调式,以2/4和3/8节拍为主伴奏。乐器有唢呐、笙、笛子、板胡、二胡、低胡等,后又增添了扬琴、大提琴、小提琴等。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大钗、小钗、木鱼、碰铃等。过去有的钗拉机、四块瓦今已失传。小花戏的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在创新,有的运用现成的左权民歌,有的以民歌为素材进行创编。如传统剧目《放风筝》,原来只有一首典型的小调唱曲,却有11首唱词反复演唱,显得单调、乏味。后来将其曲式改变为三段体,加了引子、出场曲及过门,又运用了转调技巧,使色彩为之一新。小花戏《洗衣裳》《桃花红杏花白》中的曲调,就是以民歌《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刘梅躲婚》大腔为基础改编的,显得优雅、清丽、乡土气息浓郁。可见民歌和小花戏血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歌为小花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音乐资源,小花戏又宣扬和充实了民歌的旋律色彩,二者相得益彰,密不可分。

左权小花戏的表演形式为边歌边舞,有歌就有舞,有舞就有歌,以唱表现人物,以舞传情达意,既要曲唱得响亮,也要舞扭得灵活,还要戏演得精彩,这种极具综合性的审美要求局限了小花戏剧本不可太长,故而传统的小花戏剧本的篇幅一般都很短。后来为适应稍长剧本的演出要求,在演唱方法上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伴唱、帮唱、合唱等演唱方式。

表演道具

左权小花戏的表演是离不开扇子的,场上演员无论男女老少,生旦净末,人手一把扇子,后期发展为每人两把扇子。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左权一大怪,冬天扇子卖得快”,形象地概括了扇子在小花戏演出过程中的风靡程度。扇子在小花戏中的作用较之其他道具更为独特,既起装饰作用,又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和表意性,除了帮助演员完成动作,具有演技的意义之外,还可以补充动作所表现的形象的不足,成为动作的一种延续,一种强调,一种美化。扇子在剧中还组合成许多的扇法,并通过一系列的扇法语汇来表情达意,完成演员形象的完整塑造。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莆仙十音八乐    下一篇 撒拉族民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