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乾楼
目录
乾楼位于大同城墙西北角,是古城墙四角楼之一,建于明初,清末毁于兵燹。乾楼因其位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而得名。
四座角楼以“乾楼”最为高大瑰丽,作为“镇城之物”,又被称为“镇楼”,还由于它呈八角形,也被称为“八角楼”。因为平时游人常常于此登高览胜,所以又有“镇楼秋爽”的盛誉。明清两代许多文人雅士登临此楼后,曾写下了不少咏怀之作。
2011年4月,大同西北角城墙之上,乾楼遗址处杂草丛生,几个柱础散落在城墙上。
2012年9月,北城墙修复,乾楼已经开始崛起。
2013年6月,乾楼升至第四层。
2013年7月,北城墙外的道路施工2013年8月,从城内看乾楼已经封顶。
2013年10月,乾楼顶部完工。
2013年11月,随着建筑塔吊的拆除,高大瑰丽的乾楼亮相于古城大同。之前,没有想到复建的乾楼会如此的精美。乾楼是目前大同古城复建的最漂亮,古建筑工艺水平最高的杰作。不同于鹳雀楼、秋风楼的混凝土仿制复建,大同乾楼是全木制结构。这座立于大同城墙“乾”位上的瑰丽角楼,再现了云中八景之一,名不虚传。
原大同古城略呈方形,东西边长约1.5公里,南北边长1.75公里,周长7270.7米,面积约2.63平方公里。城墙以石为基,墙体用“三合土”逐段逐层夯成,外围砌以青砖。城墙高约14米,最宽处约有16.6米左右。其中大墙的正墙高约12米,垛墙高约2米。垛墙之上又砌以砖垛。四面城墙共建有垛子580对。
在平坦的城墙之上,共有六十二座雄伟的门楼、角楼、望楼,间隔而立。四座门楼,位于四面城墙的中心,平面均呈“凸”字形,重檐九脊歇山式屋顶。其中南门城楼最为宽敞雄壮,为三层重楼,面宽61米,进深23.35米,与西门城楼同为明初北方典型的木结构建筑。城墙四角,耸立着四座精巧的角楼,其中,以西北角楼尤为高大瑰丽。此楼因其位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上,所以称为“乾楼”。五十四座望楼伫立在城墙的四面,并建有九十六座窝铺,十分壮观。
其中,“乾楼”之东的洪字楼,结构和造型颇为精美,为望楼之最。望楼的建造,这是我国其他一些著名古城的城墙建设中所少有的,是研究城垣建筑宝贵材料。
大同城墙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外轮廓不采用通常的平直做法,而是像齿轮一样,凸凹相间排列有序。凸出的部分为城墙墩子。每一边计有十二个,外加角墩四个,共五十二个。墩距一般为113米。每个墙墩作梯形结构,底边长约23米,顶边长约20米,顶面积为400平方米。在四个角墩的外围,还各建有望军台一座,上架踏板与城墙相通。这在各地城墙中也是不多见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南城墙的东部,建有“雁塔”一座,俗称瞭望塔。该塔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高度约17米,为八角七级砖构宝塔。
"郡城西北有高楼,此曰登临清爽的空气浮"。这是清朝大同县令吴麟的"镇楼秋眺"中的诗句。高楼就是指城垣西北角上的乾楼,它无上,最壮不雅,外形呈八角茴香,又名八谯楼。
每一当玄月初九,许多人都喜欢登镇楼了望以赏识大同秋日的美景,抒发感情。西北角楼称“乾楼”,高大瑰丽;又有“镇楼秋爽”之盛誉,西北角楼最为雄杰,高大瑰丽,呈八角形。54座望楼伫立在城墙四面,其中以洪字楼为望楼之最,结构和造型颇为精美,望楼的建造,是我国其他一些著名古城的城墙建设中所少有的。
在乾楼旧址一共发现了28个柱础。柱础有黑灰白三种,其中黑色的最大,其正方形底座边长108厘米,底座上部有圆形突出基,直径约60厘米。从柱础的分布可以看出,当时乾楼的规模确实很宏伟。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