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窦大夫祠

窦大夫祠又称英济祠、烈石神祠,位于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上兰村,在汾河峡谷左侧;北靠二龙山,左傍烈石寒泉,右临赵戴文祠,是祀奉春秋时晋国大夫窦犨(chōu)的祠庙。祠周围环境更是十分优美:清泉自烈石山苍崖下汩汩而出,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泉水温度较低,人称“寒泉”,与翠柏古祠交相辉映,古雅有趣,“烈石寒泉”成为太原名胜之一。

目录

窦大夫祠又称英济祠、烈石神祠,位于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上兰村,在汾河峡谷左侧;北靠二龙山,左傍烈石寒泉,右临赵戴文祠,是祀奉春秋时晋国大夫窦犨(chōu)的祠庙。窦犨,字鸣犊,封地在今太原,曾于狼孟(今阳曲黄寨)开渠兴利,因而得到后人的纪念;宋代元丰八年(1085)神宗封之为英济侯,故祠庙又名英济祠。

窦大夫祠窦大夫祠


窦大夫祠创建年代不详,但唐代李频《游烈石》词中“驻马看窦犨像”之句,证明唐代此祠已存。宋元丰八年六月,祠为汾水所淹,遂北移重建,历代多有碑记。现存建筑中,山门、献殿、大殿等是元至正三年(1343)重建,局部还有着宋、金时代的建筑风格;其献亭较大,后檐柱用大殿明间廊柱代替,结构严谨而独特。

祠庙建筑巍峨壮观,古朴幽深;大殿中塑有窦犨坐像,神态自若。祠周围环境更是十分优美:清泉自烈石山苍崖下汩汩而出,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泉水温度较低,人称“寒泉”,与翠柏古祠交相辉映,古雅有趣,“烈石寒泉”成为太原名胜之一。寒泉旁小庙前有“灵泉”二字碑刻,相传为宋徽宗赵佶所书,祠内有许多侧柏,枝干粗壮。

景点布局

窦大夫祠山门殿“明三暗五”,两侧内墙各有琉璃团龙两个,亦为元代原作。殿内原塑有红白两匹骏马,传为二郎坐骑。门殿两边钟鼓楼,西边钟楼无甚特别,而东边鼓楼却以石柱支撑,号“鼓楼石柱”,令人称奇。进入祠院,迎面便是献亭,占地130多平方米,4根大柱直径达0.8米,将亭顶稳稳撑起。献亭造型雄伟,飞檐翘角,宛如大鹏展翅,令人赞叹的是它的藻井,完全由木块和木条交错层叠咬合构成,没有一个钉子,而且排列疏朗,造型精巧,呈八卦图形,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窦大夫祠一景窦大夫祠一景


献亭是陈设祭品的享堂,使人感兴趣的还有窦祠的献亭与主殿两大建筑连为一体,这在别的祠堂还不多见。大殿明三暗五,宽20多米,高约15米,内供窦大夫坐像一尊,两旁显得空阔,据说是为龙王留设的祭台,百姓在祈雨时要把龙王请人大殿祭拜。在窦大夫像左侧有一株碗口粗的梧桐树枯干,锃明瓦亮,犹如涂漆,传说是因为游人礼拜之后都要用手摸一摸树干,以求抹去百病,日久天长,梧桐便被摸得光亮照人。这也是窦祠八景之一,称为“神龛梧桐”。

景点地位

窦祠虽然规模不大,但周围景观较为集中,院东墙外有观音阁、保宁寺,再往东有赵戴文公馆遗址。祠西即是太原八大胜景之一的“烈石寒泉”。汾河转弯处的烈石口石壁高达数十丈,气势雄伟,冰凉彻骨的寒泉从山下涌出,淙淙有声。只可惜今天烈石依旧,寒泉不再,我们只能望着泉亭下宋徽宗所题“灵泉”二字和早巳干涸的三角形泉面,遥想当年那泉清池碧的美景了。

崛围红叶

与窦大夫祠隔汾河相望的,是以太原古八景之一“崛围红叶”著称的崛围山。 崛围山巅南坡有古刹多福寺,始建于唐贞元二年,宋末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年间重建,历来是名人逸士的游踪之地,唐末枭雄李克用及其龙子后唐庄宗李存勖曾多次来多福寺焚香题名。

窦大夫祠建筑一景窦大夫祠建筑木刻一景


多福寺为三进院落,保存基本完好,寺内山墙有明代立粉贴金彩绘的佛传故事84幅,为明代寺观壁画中的精品。 多福寺二进院藏经楼下,有思想家傅山先生读书处,虽然只是一眼砖石窑洞,却有一个极富诗意名字:霜红龛。

傅山先生去世后,后人将他的著述汇集成册,名字就叫《霜红龛集》。 多福寺东南方,建有一座六角七层的舍利风水宝塔,塔西的松林中,有傅山先生当年隐居的“七松庵”。离多福寺不远的土堂村,建有净因寺,主殿内大佛高达九米,列太原诸寺之冠。寺内还有三株虬枝乱舞长势奇特的古柏,“土堂怪柏”,也是太原古八景之一,傅山先生曾有画作表现此景。

史料记载

在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中,曾引用张晏的批注说:简子欲分晋国,故先杀鸣犊。但从史实来看,赵简子杀窦大夫时,晋国处于六卿专权的时代,而赵氏家族并没有占据太大的优势。或许当时赵简子心中已经有了分晋而自立的宏图,但还没有条件也不敢急于将这一计划付诸实施,要知道三分晋国是在窦大夫死后五十四年才由赵简子的儿子赵襄子实现的。因此,赵简子不可能是因为想瓜分晋国而要提前将窦大夫做为障碍来清除。

据《太原府志》记载,赵简子想称霸天下,召来窦大夫等人问政,事后便将他们杀害。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对子贡说,赵简子未得志时颂此二人,得志后便杀之。似乎窦大夫死于赵简子的忌才,但在当时六卿矛盾尖锐、斗争激烈的情况下,赵简子非常注意举贤任能,笼络人心,也不可能仅仅因为忌才去杀害窦大夫而授人以柄,尽失人心。

那么赵简子杀害窦大夫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窦大夫所处的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各国都在进行着封建化的改革,从西周宗法分封制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非正统的,因而遭到孔子等人的激烈反对,而窦大夫却非常推崇孔子的主张。改革需要魄力,维护正统需要勇气,两者同样难能可贵,但双方的矛盾又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政见不一,是赵简子杀害窦大夫的主要原因。

窦大夫祠一景窦大夫祠建筑一景


赵简子曾邀请孔子来晋国讲学交流,当然,也有人怀疑赵简子的真正目的是要诱杀孔子,但这种说法过于缺乏根据。当孔子行至黄河边时,听到了窦大夫被杀的消息,孔子看着滔滔河水感叹道:“壮美呀,黄河水,浩浩荡荡多么盛大,我之所以不能渡过黄河,也是命运的安排吧!”子贡不解其意,上前询问,孔子说:“他们都是晋国贤良的大夫,赵简子未得志时,与他们政见相同,一旦得志,却杀掉他们推行自己的新政。我听说不论何时何地,剖腹取胎,麒麟就再也不会降临;竭泽而渔,蛟龙就再也不会出现;覆巢倾卵,凤凰就再也不来飞翔。我还听说,君子总是对同道的不幸遭遇特别伤感,那些鸟兽对于不义的行为尚且知道避开,更何况是我孔丘呢。”

于是,孔子返回了鲁国陬乡,并作琴曲《陬操》来哀悼窦大夫。窦大夫祠内有楹联:太行峰巅,孔圣为谁留辙迹;烈士山下,普贤遗泽及苍生。其中上联指的就是这个典故。但孔子回车之时绝对不曾想到,就在贬责赵简子的第二年,这位鲁国司寇利用职权诛杀了和自己有政见和学术分歧、使孔门三盈三虚的少正卯。

窦大夫祠石刻窦大夫祠石刻


窦大夫祠的创建年代已无处追寻,唐末枭雄李克用的儿子李频在《留烈石》一诗中写道:游访曾经驻马看,窦氏遗像在林峦。因此,其最晚应建于唐代。宋代时,汾河涨溢,乡民在此祈求,屡获感应,因而追封窦大夫为英济候。但祠堂最终还是毁于水患,元代至正三年(1085)重建,此后历代均有修葺。祠内至今仍保存有殿堂五十余间,其中山门、献亭、五间悬山式正殿都是元代遗物,部分保留宋金风格。

窦大夫祠山门西侧鼓楼下的石窑洞,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傅山先生研读经史之所,傅山先生在明崇祯十至十五年间居读于此,室前有老杏树一株,其状若虹,故名“虹巢”。

窦大夫祠木刻窦大夫祠木刻


窦大夫祠左有明代的保宁寺和近代的赵戴文公馆,公馆内建有花园,园中有赵戴文墓。赵戴文,生于1867年,山西五台人,同盟会员,曾担任国民党政府山西省主席,是追随阎锡山三十余年的忠臣和功臣。赵戴文在抗日战争时期病逝于吉县克难坡,抗战胜利后迁葬于此。

窦大夫祠右侧,就是太原著名的古八景之一的“烈石寒泉”。李频前诗中有云:泉分石洞千条碧,人在玉壶六月寒。根据前人的记载,当年的烈石寒泉,水量极大,汾河得烈石泉,势始汹涌,泉口蓄水为潭,潭水清澈见底,冰冷刺骨。泉北有小庙,刻有“灵泉”二字,相传是宋崇宁元年以瘦金体见长的宋徽宗赵佶御书,另外还有对联一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遗憾的是,寒泉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加之对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泉水已经干涸,只有遗迹尚存。

相关诗词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佚名题窦大夫祠寒泉

太行峰巅,孔圣为谁留辙迹;

烈石山下,晋贤遗泽及苍山

 ——沈荣昌题窦大夫祠献殿 窦大夫祠献殿原悬有三大名匠匾额,分别为“泽被苍生”、“灵济汾源”、“仁周三晋”,现已不存。所挂的这副楹联是清乾隆年间凤台令沈荣昌所拟,联语工整妥贴,令人回味。1959年郭沫若参观窦大夫祠时,曾题词一首,其中头两句“孔子回车处,驱车我却来”,与此联上联同出一典。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党组书记    下一篇 党委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