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勃
目录
保留病例档案,在人们印象中是正规医院才有的事。但在
周松勃高中毕业后立志从医,1987年师从名医门下,考取专业学历后,扎根基层一干就是25年。农村长大的周松勃深知种田人的艰辛和患者疾苦,因而把患者当亲人,让患者少花钱、看好病作为行医准则。对于贫困患者,他就向他们舍药,或是降低药价。由周松勃于收费低廉且治疗有效,方圆数十里的患者都愿来他这儿看病。针对患者病情,他坚持做到“五个不”:即能用偏方治疗的,绝不开处方,让患者不花钱也能治好病;需要开处方的,能用便宜药治好的,绝不开昂贵药;能吃药治好的,绝不打针;能打针治好的,绝不输液;能在本村治好的,绝不去上级医院,力争不让患者过度医疗。
周松勃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方便,凡是急病患者和路途较远的患者,尽量优先服务,不能回家吃饭的,就端上一碗热饭;晚上回不去的就在诊所住下。
这些年,周松勃养成了到患者床头看病的习惯,并从以往的为病人服务转为为所有人的健康服务,从坐堂行医转为逐家逐户主动上门服务。他带领全所医务人员加班加点进行全民健康检查,为全村乡亲建立了健康档案。其实,早在1987年,他就开始留心为每一位患者建立病例登记。行医25年来,他精心记录和整理了208本、每2000人装订一册,共40万余份患者病例,摞起来足有一人高。病例本上工整地记录着每名患者的姓名、住址、就诊时间、症状和用药情况。周松勃认真地说:“给人看病,来不得半点马虎。登记病例对患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这些病历为患者尽早康复提供了帮助,同时也为我积累了一定的行医经验。”
侠骨柔肠铸“医魂”
在涿州70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周家大院,周家是有名的“周善人”。25年来,周松勃始终牢记祖辈遗愿,用实际行动续写着周家的善行。
在刁窝乡一带,周松勃被乡亲们誉为身边的“120”。不管白天还是夜里,只要有乡亲敲门或打电话,他都会立即出诊,全天候服务,有时一个晚上要出诊两、三次。一年到头没有节假日,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
刁四村69岁的刘志祥和儿子刘彬相依为命,是村里的特困户,老人还身患心脑血管病和类风湿,这些年周松勃坚持上门看病从未收过一分钱。刘志祥没有能力供孩子上学,周松勃就给全包下来,供孩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现在上重点大学。大柳村残疾人王秀奎,刁一村残疾人刘春生,二位都是高位截瘫的病人,已经20多年了。周松勃不但减免他们医药费,而且资助他们孩子上学,每逢过节过年都给他们送钱送物。20多年如一日为他免费治疗,随叫随到。二位对记者说,这些年多亏了周大夫。
有一个叫张伟红的女孩,十多岁就没了父母,他收养了她十余年,把她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来对待,教她学医,教她做人,十几年如一日……除每月按时给她发工资外,结婚时还给了上万元的嫁妆,婚后她做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时又资助她一万元。现在她也成为了他们这个志愿者团队的一员,也开始为别人献爱心。
2010年度“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在第十二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中,被授予“中国当代十大风采人物”荣誉称号
2010年入围“感动河北十大人物”
保定市2011年“白求恩式医药卫生工作者”先进个人
涿州市2003年“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面对荣誉他总是一笑了之,面对病人他却是不厌其烦。作为“草根”医生,他有两个很不“草根”的愿望:一是把自己的卫生所扩大一倍以上,让更多的乡民患者享受到方便、有效、低价的医疗服务;二是继续坚持随时记录诊疗病例,梦想着争取创造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