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慕云山

慕云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上兰村西北,据有关专家称:该山峦的植被状况优于山西省的管涔山、天龙山、石千峰东山林场,是山西省城保存最为完好的生态园林。

目录

慕云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上兰村西北,是山西省城保存最为完好的生态园林。

慕云山风光慕云山风光

慕云山生态旅游区是由现年92岁,具有69年党龄的老党员袁克良,以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精神,经过39年艰苦卓绝的劳动,由荒山秃岭改造而来,人工植树达15万株,许多珍稀树木,药材得以在这里保存下来,袁克良老人是对游客进行艰苦奋斗、爱国主义、环境保护和党员教育的活教材。

据有关专家称:该山峦的植被状况优于山西省的管涔山、天龙山、石千峰东山林场,是省城保存最为完好的生态园林。

植物资源

慕云山距市中心28公里,海拔约1200米,深林覆盖面积3000余亩。山上有经济林4000余株,生态林100000余株,草本植物200余种,中药材100种,乔木20余种,灌木50余种。核桃、萍果、枣、桃、山杏已到盛果期,森林覆盖率已达80%以上。

主要景点

耄仁寺

耄仁寺坐落在慕云山腹地,四面环山。据史料记载,耄仁寺始建于汉朝,盛于唐朝,宋、元、明、清历朝屡有毁建,民国期间塌毁,但寺院大体规模仍在,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上寺、下寺、龙王庙、关帝庙、观音殿。

耄仁寺现存依山开凿的石佛实属国内石刻中的珍品。佛像威严高大,神态安详。现存较完好的碑刻分属正德、天启、崇祯、乾隆、嘉庆几个时期。明正德《淮宗源碑》仍然完好地矗立在石佛之侧,虽经风雨剥蚀字迹斑驳,但碑中陈述犹可辨认。略云:耄仁寺成名于汉光武帝御封。缘自汉室遗老在耄仁寺避莽乱,18年后有幸还朝面圣之故。因该地占尽天象地脉形胜之极,且诸老均已八九十高龄故名之。

慕云山风光耄仁寺一景


寺内龙王庙前有一泉眼,泉水富含矿物质,长期饮用此泉水对人体大有益处。凡到此的游客都免不了要痛饮甘泉,并且还要带上一瓶作为神泉圣水给亲友一尝。

耄仁寺周围的山脉形似莲花,故慕云山又有莲花山之别称。整座寺庙就居于“莲花”的中央,环境十分幽雅。该寺在汉光武帝和唐太宗时曾一度上升为国寺。李唐王朝对耄仁寺喜爱有加,唐太宗钦点重臣尉迟恭亲临耄仁寺监工修造。其后,历朝历代屡修屡毁。《淮宗源碑》载:“有阳曲县安生释子俗姓贺法号果福者,度门徒真宣与镇城巨家刘氏之子协力整率古刹寺院,重修下寺黑龙庙龙泉圣像护法,佛像环立,庙貌焕然,开垦地土,四山明至:东——石盘头、西——段壕、北——车辐梁、南——安子岭,数十里之阔。”清乾隆年间两度修葺,于废者兴之,缺者补之,略费时日,庙貌整齐,佛像辉煌,足壮观瞻。晚清、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未曾修葺过,致使千古名寺几成废墟。

傅山故里

耄仁寺的南面是窦大夫祠和历史名人傅山的故里,北面是凌井沟,东边是杨家将驻守的。作为太原市的历史文化遗存,不远的将来,这里一定会重要的旅游景区。

傅青主(1607~1684)本名傅山,字青竹,后改字青主,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先世居山西大同,后徙于山西忻州,他是著名的学者,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

天门关

天门关位于太原北郊关口村北一华里许,现属于太原市阳曲县西凌井乡行政范围,可以驱车从太原市柴西公路往北直达。过去是山西西八县联通省城的重要交通关隘。

慕云山风光慕云山风光


凌井沟西缘是吕梁山脉千里叠嶂的主体,每逢大雨,山洪暴发,大水自天而降,排山倒海灌入谷中。谷水摧动山石,水石共滚,牛吼雷鸣,十分凶险。大水过后,谷底被冲刷得青石嶙嶙,明净如镜,当地人把谷水称为扫谷水。扫谷水出天门关后过柏板境,叫柏板河,东流注入汾水。天门关矗立太原北陲,是太原府通往晋西北的咽喉要道,但却无人敢来谷底犯险。

隋杨广为晋王时,去管涔山避暑,在峡谷东壁的峭崖上凿山架木,修了一条栈道,这才“天梯石栈方钩连。”但道远栈险,终是“猿猱欲度愁攀援。”正是这条大峡谷,朔风吹来,在天门关造成了一个独特的小气候,这才有了“天门积雪”的独特风光。

造林故事

在山西省太原市慕云山,有一位87岁高龄的传奇老人,38年来义务植树15万棵,被当地人传为佳话。

1974年,袁克良作为太原市二轻局绿化队队长,承揽党组织交给的3000亩荒山的造林任务。那时的慕云山,荒芜死寂,悬崖陡峭,晚上还有狼群出没。没过两年,队员们耐不住山里的艰苦与寂寞纷纷借故下山,最后只剩下袁克良一人和两件工具。他白天上山挖坑种树,晚上为防狼群,把镰刀放在枕边和衣而眠。喝的是半截破瓮积下的雨水,烧的是山上捡来的柴火,点的是罐头瓶充当的油灯。就这样,他一呆就是37年,尽管退休,也一直没有离开。

袁克良的绿化区域是三道梁两条沟,仅一条沟的直线距离就有好几公里。幼苗吐芽时,最容易被鸟儿啄掉,他看护不过来,于是便找来许多网丝,绕山设置连动铃铛,只要主杆一摇,全网连动,鸟儿就被吓飞了。像这样的功课,袁克良时常做,终于把原本不宜种树的慕云山变得郁郁葱葱。

为了种树,袁克良操劳一生,除了山上的几眼土窑洞外,连一间像样的房子也没有。他自己出钱雇工买苗,一来二去,将一生的积蓄投给了荒山。老伴胡春莲,不仅不抱怨他把仅有的退休金补贴种树,还主动住进土窑帮他护林。儿子袁兵元,也将办厂的钱长期支援父亲的绿化事业。如今,在袁克良一家的感召下,累计已有5万多名志愿者慕名而来义务植树。

老领导添绿 胡富国题词

2014年4月22日,原省领导吴达才、武正国、省名联会秘书长刘俊谦以及名人杂志社总编杨志刚等近二十人,登上慕云山,义务植树添绿。此行,他们还给慕云山袁克良、袁兵元父子带来了珍贵的礼物——胡富国的题词和李才旺的书法作品。

慕云山上风景怡人,几孔镶嵌在山间的窑洞,就是慕云山工作人员的办公室。袁兵元感慨植树不易,这么多年来,他们再穷再累,没有找过政府。“父亲吩咐我,不要给政府找麻烦。我们就自己解决资金问题,40年来,我们陆续累计投入差不多上千万。”袁兵元一边挥舞着手势介绍,一边将准备好的锹和榔头分发给众人。在进山山路一边,大家根据测量的标准距离,各自挖坑种树。一个多小时后,一颗颗柏树,并排站了起来,迎风摇摆,生机盎然。


耄仁寺袁克良近影

原省领导吴达才向记者谈了他此次植树的感想:“父子两人愚公移山式的绿化义举,对我们每个人都很有教育意义,我们今天也参加了劳动,并且代表山西名人联合会送了字,希望今后咱们共同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将慕云山建设绿化得更好。”植树间隙,山西诗词学会会长武正国还为袁克良、袁兵元父子现场吟诗:“种树根为本,做人德是虹,晶莹流汗水,碧翠绣乾坤。”这首诗触动了袁兵元,他用布满裂纹的大手,摸了摸湿润的眼眶。

“植树造林绿化荒山,造福子孙功德无量”这是原省委书记胡富国,托付吴达才送来的一副题字。吴达才介绍,4月21日19时,胡富国得知几人要上慕云山植树,赶写了这幅字,以表达他对40年献身绿化事业的袁克良老人的敬意。第二件礼物便是现任山西省政协常委,省文联主席、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李才旺,敬意慕云山,托付几位原省领导送来的价值不菲的墨宝。

面对这样的赞誉,作为慕云山“二代绿化愚公”的袁兵元很是感激。他意气风发,当场提出了继续建设慕云山,提升慕云山品牌影响的一些想法。他想在路边栽满开黄色小花的野玫瑰,在山上种满奇珍异果,还想在慕云山举办义务植树、诗歌比赛、摄影节、写生、笔会、采摘等十大系列活动,以让更多的人喜欢自然绿化,参与到生态保护的事业中来。

慕云山风光慕云山风光

从媒体关注慕云山后,特别是央视、人民日报、山西省、太原市各大媒体多年追踪报道慕云山,袁克良、袁兵元父子绿化愚公山四十年义务植树的故事和精神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近年,来自各地各单位的志愿者在慕云山上也播撒了一片片的绿色。慕云山现共植树约20万株,由光秃秃的荒山野岭蜕变为一个绿色环抱的太原慕云山生态园区。慕云山早已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分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

袁克良、袁兵元父子两人接力,继续征战在造绿的生态路上。前几年,袁兵元为报效家乡,自己筹集资金承包了家乡平山县营里乡沙洼村和下槐镇下刘家坪村,两寨一山共一万多亩的荒山,受到了平山县委、县政府的表彰,被媒体誉为太行愚公,也受到当地村民们的热情欢迎和支持。 省领导吴达才(左五)、武正国(左六)与袁兵元(左七)在慕云山一起种树建起了“名人林”

游览指南

交通信息

1、 自驾车尖草坪区柏板乡镇城村后山,通过一条隧道,越过一个靶场,便可进入了慕云山。这是入山之东线。

2、中北大学东X256号乡间公路往北走到头就是入山之西线。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陈春芳    下一篇 李国伟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