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望月
目录
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呢?大家知道,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太阳光的一部分反射出来,这样,对于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随着太阳、月亮、地球相对位置的变化,在不同日期里月亮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这就是月相的周期变化。进一步说,虽然月亮被太阳照射时,总有半个球面是亮的,但由于月亮在不停地绕地球公转,时时改变着自己的位置,所以它正对着地球的半个球面与被太阳照亮的半个球面有时完全重合,有时完全不重合,有时小部分重合,大部分不重合;有时大部分重合,小部分不重合。这样月亮就表现出了阴晴圆缺的变化。
当月亮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它的黑暗半球对着我们,我们根本无法看到月亮,这就是“朔”,朔在天文上是指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时刻。逢朔日,月亮和太阳几乎同时从东方升起,即使地球把太阳光反射到月亮,然后再由月亮反射回来的那部分光,也完全淹没在强烈的太阳光辉中。
而当地球处于月亮与太阳之间时,虽然三个星球也是几乎处于一条线上,但这时,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朝向地球,柔和的月光整夜洒在大地上,这就是满月,也就是“望”朔望月。这时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差180度。
因为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相对于日地距离来说太短了,在天球上,月亮东移的速度比太阳大很多,每天月亮由西往东前进13度多点,而太阳却只前进1度。因此,朔之后,月亮很快地跑到了太阳的东边,一两天后,太阳一落下去,西边的天空就可见到一弯新月,两个尖角指向东方。此后,月亮升起的时间越来越迟,月亮也逐渐丰满起来。约在朔后七天,月亮的黄经刚好超过太阳90度,我们看到的月亮是圆弧朝西的半圆,这就是上弦月。以后月亮继续向东,更加丰满,升起的也更迟了,直到望。从朔到望,月亮与太阳的角度越来越大。
过了望后,月亮逐渐向太阳移近,月面逐渐消瘦下去。当月亮黄经超过太阳黄经270度时,它又变成了半圆形,但圆弧朝东,这就是下弦月。这时候,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月亮正高悬在正南的天空上,这是我们能看到东方升起的太阳和渐渐淡去的月亮。下弦以后,月亮要到后半夜才从东方出来,它的半个圆面逐渐消蚀下去,变成狭窄的镰刀形,尖角向西。从望到朔,月亮与太阳的角度越来越小,以至再次与太阳黄经相同,消失在晨曦中。月相变化的周期,也就是从朔到下一个朔或从望到下一个望的时间,叫做朔望月。观测结果表明,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有时长达29天19小时多,有时仅为29天6小时4分多,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
月亮与某一恒星两次同时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月”,恒星月是月亮绕地球运动的真正周期。朔望月比恒星月长,道理与太阳日比恒星日长是一样的。恒星月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而朔望月却因为是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与地球上涨潮落潮有关,与航海、捕鱼有密切的关系,对人们夜间的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同时在宗教上月相也占有重要位置,所以人们自然地以朔望月作为比日更长的记时单位。
月相是依日月黄经差度数(以下的度数就是日月黄经差值)来算的,共划分八种:
一、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0度;
二、上峨嵋月(一般为农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三、上弦月(农历初八左右):90度;
四、盈凸月(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左右):90度----180度;
五、满月(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六、亏凸月(农历十六左右-----农历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七、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270度;
八、下峨嵋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
另外,农历月最后一天称为晦日,即不见月亮;
以上有四种主要月相:
新月(农历初一日),
上弦(农历初八左右),
满月(农历十五日左右),
下弦(农历二十三左右),
它们都有明确的发生时刻,是经过精密的轨道计算得出的。
由于月球与地球同时绕太阳运动,地球的日心黄经基本就是月球的日心黄经,将日心黄经计算的中心放到地球上,来计算黄经,称为地心黄经。月相是按照地心黄经来计算黄经的度数。但是地心黄经是以日心黄经为准换算的,所以每一个新月,地心黄经都会不同,然而,转一圈的差值360度都是一样。即无论月球的地心黄经是多少,朔日都可以看成地心黄经差值0度。
古代有一本书,叫黄帝蛤蟆{gema}经,将朔望月分成30日,第30日称为月晦30日,月球上的蛤蟇与玉兔都不见了。现在的日历,农历有时阴历29有时阴历30,也称为晦日。可以体会,黄经差0度的时候,可以是晦日也可以是朔日。
三辰五巳八午真,初十出未十三申。
十五酉上十八戌,二十亥上记斜神。
二十三日子时出,二十六日丑时行。
二十八日寅时正,三十加来卯上轮。
月起时刻歌:
十五十六月团圆
十七十八,月起更发
十九二十,月起亥时
咏月唐诗一首赋新月缪氏子
新月如弓未上弦,
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
三五团圆照满天。
月球本身不发光——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是来自太阳反射的光。
月相变化——月球对着太阳时,为满月;月球背着太阳时,则无光。
右图右边红色代表太阳光,大圆为月球运行轨道,圆中心为地球,最外一圈为我们地球上的人类所看到的月相,即:朔——全黑,农历定为每月初一;望——全白,是月亮团圆之日,为阴历的十五或十六;半白半黑月相谓之上弦或下弦。朔望月朔望月的形成——如图所示:太阳光从右边射来,中间圆代表地球,围绕地球的是在轨道上不同位置的月球,最外一圈为我们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月相:在“望”时,地球观测者所看到的正是月球朝着太阳的一面,即为满月;到“朔”时,看到的是月球背朝太阳的一面,即无月亮。
朔望月是指月朔到月朔,或月望到月望,或新月到新月之间周期的长度,即平均日数为29天12小时44分2.86秒。这一周期是月亮绕地球旋转;地球绕太阳旋转,三者之间相对运动而形成的,它不是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的实际时间。
如果不考虑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单纯计算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那只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那么,为什么一朔望月时间会是29天多呢?现在,以月的合朔日为起点加以说明:我们知道,月亮的合朔是太阳、月亮、地球三者正处于一条直线上,月亮居于太阳和地球中间朔望月,背向地球,人们丝毫看不见月亮的时候。这时假设地球停止绕日公转,那么,月亮绕地球一周后再回到相对地球的这一位置时,就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这一长度叫做“恒星月”。但是,在月亮围绕地球转动时,地球也在围绕太阳转动,当月亮行走27天多,又回到上月合朔时相对地球的那一位置时,月亮已不再居于太阳与地球的直线之间了,因地球的向前运动已使原来相对月亮、太阳的位置向前移动,脱离开太阳与地球的连线,形成了一段距离。月亮只能继续向前运动,走过这段距离,再达到太阳与地球新的连线的时候,才能再形成新的合朔,这段距离需要1~2日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一、二隐日。
那么,为什么把月亮绕地球转动的实际周期称为“恒星月”呢?这是由于在月亮绕地球转动过程中,途径28组恒星星座,作为月亮运行位置的记录,每组恒星各有名目,通称28宿(宫)。月亮每天运行一宿,近28天正好实际绕行地球一周,但如上所述,这时新月还不能出现,还要走完因地球公转而脱离太阳与地球连线的距离,因而,月亮有28显日,其后,还有1~2日的隐日。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