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杆船技
目录
高杆船杂技起源于明末清初, 以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为盛。 表演时间为每年清明节前后三日的蚕花水会,在桐乡清河村双庙渚、南松村富墩桥和含山等附近水面上表演。 高杆船由2只农用木船并排绑扎,船面铺满木板; “杆”是一支较长的带梢毛竹,以石臼为杆基, 用三支较粗的毛竹绑扎成三角支撑竖立。 表演时利用人的重力、毛竹天然的柔性与韧性, 使毛竹的上端自然弯曲90度与水面平行,形成类似于单杠的表演区域。 平伸出的毛竹又巧妙地将演出者的落地点引出船体而置身于水面之上, 形成了十分巧妙的安全保障。
高竿船技是桐乡市兼具水乡、蚕乡特色的传统民俗杂技项目,流传于桐乡青石、永秀一带,表演于一年一度的“双庙渚蚕花胜会”。
人在杆上翻、杆在船上立、船在河中行是高竿船技的最大特色。该项目以一支较长的带稍毛竹,作为表演主杆,船中置一石臼为杆基,用三支较粗的毛竹,绑扎成三角支撑架。船由2只农用木船并排绑扎,船面铺有木板,组成独具水乡风情的水上表演台。
桐乡高杆船技第五代传人罗华文。罗华文便像一个体操运动员,在杆顶作出各种花式动作,猴子望月、鸽子翻身、倒竖蜻蜒、单臂吊立……罗华文每换一个动作,游客们的相机便闪个不停,人群中掌声此起彼伏。
“太惊险!太刺激了!”围观游客一下子炸开了锅。四川泸州的周旭拿着蒲扇挡着烈日,看得特别投入。“去过很多地方,也看过很多杂耍表演,但是像这样惊险的高杆船表演还是第一次看。一边看表演,一边听导游讲高杆船由来的民间故事,能将表演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高杆船俗称“蚕花船”,是蚕农们用来祈求蚕茧丰收使用的船。此活动最早始于清乾隆年间,每年清明时节,村民们都会轮番在高杆上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杆梢倒立、双手脱杆、独卧杆身、凌空旋转……都是模仿蚕宝宝上山、吐丝、作茧的过程。自东栅景区恢复此表演以来,因其观赏性强,兼具水乡、蚕乡特色,深受游客喜爱。
15分钟的表演,看得游客目不暇接。 虽然这个表演很刺激、很精彩,但由于没有保护措施,表演难度和危险性都很高。为了让毛竹弯下的部分始终在河面一侧,他和另外一位金师傅就要负责稳定毛竹方向。“这样即使发生意外掉在水里,也不至于伤得太严重。”
“已经表演完了吗?”“下次什么时候再表演?”后来的游客忍不住问。“下午两点半还有一场。”罗华文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回答,“只要天气允许,景区每天上下午都有两场表演。”虽然正式上场表演才半年,但罗华文早已积累了一大批粉丝,是景区内小有名气的“明星”人物。
别看表面风光,但为了要练好这个节目,罗华文一边说,一边摊开双手,“你看我这手上的老茧,之前结了退,退了结反复好几次,现在都已经又厚又亮了。”
乌镇旅游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高杆船是东栅景区既定的表演项目,但随着老一辈表演者年纪增大,后继无人的情况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凸显。为此,从2009年开始,景区就从公司挑选了几名员工专门跟着高杆船第四代传人陶新卫师傅学。“一方面是为了让这个表演继续下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保住这门传统艺术。”
一起学艺的同伴们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了,只有罗华文一个人坚持到了最后。毫不夸张地说,眼前这个皮肤黝黑,长相憨厚,个子小小的21岁重庆小伙已经是乌镇地区掌握高杆船技艺并还在坚持表演的惟一一人。
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 高杆船技被列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这一大类。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 下一篇 花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