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

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古时统属越州管辖,故名越窑青瓷。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自东汉开始至宋,延续千余年,有10多道工序,从选土、拉坯、修坯、上釉到烧制,全凭手工艺人长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手感。为了保护和光大越窑青瓷传统烧制工艺,2011年5月23日,越窑青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盛唐以后产品精美,赢得声誉。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唐朝文学家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碗,将越窑产品排在首位。许多文人还在作品中称颂越窑瓷器,如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词》,顾况的《茶赋》。表现出越窑青瓷的秀雅。

历史沿革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越瓷类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因此越窑是指座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经历了创造、成熟、发展、繁荣和衰落几个大的段落,它是我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产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三国时期的越窑产品,胎质坚致细密,胎骨多为淡灰色,釉层均匀,釉汁洁净,早期纹饰简朴,纹样有水波纹、弦纹、叶脉纹。晚期装饰趋向繁复,出现斜方格纹,还出现了堆塑方法,器物可分为日用品和明器(陪葬品)两类。

西晋越窑瓷业剧增,瓷业渐趋繁荣,这时所制青瓷胎体较厚重,胎色较深而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润均匀,釉色以青灰为主,装饰精致繁复,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后期出现褐色加彩的装饰手法。器物仍以日用品和随葬用品为主,熏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产品。

东晋中期以后,越窑青瓷多为日常用具,如烛台、灯、盆、钵、盘碗、壶、砚等,造型趋向简朴,装饰简练,纹样以弦纹为主。

在东晋晚期出现的莲瓣纹,在南朝时成为越窑青瓷的主要纹饰。器物上装饰有小而密集的褐彩。器物以日用品为主,胎、釉分为两种。一种胎质致密,胎呈灰色,施青釉。另一种胎质粗松,呈土黄色,外施青黄釉或黄釉。

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鼎盛时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所谓的“秘色”瓷,更是当时越窑青瓷的十分引人注目的产品。

越窑青瓷在初唐时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黄色。晚唐时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细而轻盈,釉质腴润匀净如玉,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另有一种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的方法,器物常见的有碗、盘、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砚、执壶、瓷罂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腹的越瓷瓯,风靡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

五代越窑青瓷胎质细腻,胎壁较薄,表面光泽,胎色呈灰或浇灰色,釉质腴润光亮,半透明,釉层薄而匀,釉色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装饰初期以素面为主,后期堆贴尤其是刻花大为盛行,题材多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艺术风格丰富多彩。

直到宋时越窑逐渐衰落。越窑青瓷,以胎质细腻、造型典雅、青釉莹莹、质如碧玉而着称于世。这种如冰似玉的美丽釉色,深受诗人的赞赏和喜爱。有不少诗人都描述和歌咏过种美丽,如顾况、孟郊、陆龟蒙、徐夤、施肩吾、郑谷等。

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唐代陆羽曾在《茶经》一书中有此评价:“碗,越州上┅┅”。对当时流行的越窑青瓷茶瓯,陆羽评曰:“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在同样一本书中,陆羽对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作了比较,他评道:“越瓷类玉,邢瓷类银,越瓷类冰,邢瓷类雪”以类玉似冰来评价越瓷的美。

唐代的越窑青瓷,深得当时的诗人喜爱,不少诗人都描述和歌咏过越窑青瓷的美,如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咏秘色瓷器》)徐夤的“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贡余秘色茶盏》),就连日本明治时期的日本人石川鸿斋也曾作诗赞颂余姚上林湖的越窑瓷器“:上林之窑盛天下,宋社已屋陶亦罢。遗珍谁得雉鸡山,久埋土中犹未化,馀姚沈君藏一瓶,釉色莹澈凝貌青。相携万里来扶桑,割爱贻我何厚情┅┅”。

补充说明

关于越窑,还有一点需要说明,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这从唐代几位诗人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在史籍中也有“秘色瓷器”的记载。但“秘色”之说,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秘色”一说,缺乏实物支撑。在1987年,终于解开了这个谜。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时出土了记录这些器物名称的石刻“物帐”。据此物帐,专家们断定该地宫出土的16件青瓷就是传说中的所谓的“秘色”瓷,从而揭开了“秘色”瓷的谜底。关于“秘色”瓷也有两说。一说是广义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说是狭义的,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之为“秘色瓷”。狭义中的“秘色瓷”,曾是越窑中烧制的供御之物。 

技艺传承

纯手工的才称得上技艺

孙迈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传承人,正在车间里拉坯。手引泥走、泥随手变,旋转间,一个大盘初现雏形。

拉坯是陶瓷制品成型的第一步,也是手工制瓷中最关键、最难的一道工序。在整个公司,会这门手艺的只有3个人,其中两个就是孙迈华和他的儿子孙威。

“拉坯时,器物的大小、形状、厚薄、高矮,全在师傅的心里。要想练成这门手艺,即便有悟性,没有几年的功夫也是做不出一只好碗的。”孙迈华的儿媳妇谭静告诉记者,“如果碰到尺寸较大的器物,还需要分段拉制。懂行的人,从各个分段部位,就能看出一个拉坯师傅手艺的好坏。”

公司生产的越窑青瓷,有半机械的,也有纯手工的。孙迈华管流水线出来的瓷器叫“产品”,而纯手工的才称得上“作品”。“作品跟产品不一样,它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复制性。”孙迈华说这话时,眼神里透着骄傲。

孙迈华原是浙江龙泉人。2001年,慈溪市决定全力支持恢复越窑青瓷生产,重塑逝去的越窑文明。孙迈华就是在这一年被“引进”到上林湖的。选中孙迈华,是因为其烧制青瓷的精湛技艺。孙迈华告诉记者:“北宋末年,上林湖一部分瓷工迁往了龙泉,从某种意义上说,龙泉青瓷是越窑青瓷的延续。”

同年12月,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在匡堰镇落成。经过几个月的瓷土采集、瓷釉配方实验,几十次的试烧失败,越窑青瓷终于在孙迈华的手里烧制成功。“什么样的原料决定了什么样的瓷器。”孙迈华解释说,“比如,景德镇的黏土含铅量高,所以烧制出来的瓷器发白。上林湖的黏土含铁量高,因此烧制出来的越窑青瓷呈青灰色。”

此后没多久,公司又成立了慈溪市越窑青瓷研究所。在这个研究所里,摆放着孙迈华从各地收集来的越窑瓷器。

将青瓷文化发扬光大

制瓷是一项十分辛苦和乏味的工作,大多数时候就是对着一堆泥土。正因为如此,年轻人不愿在这些传统工艺上花心思。“曾有不少美院毕业的,到我们这边实习或工作,但是最后没有一个人留下来。”孙迈华摇了摇头说。让他欣慰的是,儿子孙威愿意子承父业。

孙威原是学体育的,话不多,喜欢埋头干活。他告诉记者,因为喜欢,所以愿意接过父亲手里的“接力棒”。而孙迈华则看得更远:“现在政府如此重视,我相信青瓷文化一定能够更加发扬光大。”

如今,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一共20多个人,但已陆续成功开发出人物注子、鸡首壶、八棱瓶、倒流壶、平口牡丹瓶、原始瓷罐、瓷碗等不同品种的产品。其中,不仅有传统的器形仿制品,还有根据客户要求的样式、图案而开发出来的新品。

孙迈华还有更远大的理想。他设想在上林湖畔建立一个青瓷文化基地,融研发、生产、鉴赏、旅游、普及于一体,将越窑青瓷这千年传承的绝妙工艺一代代传下去。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宁波泥金彩漆    下一篇 渔鼓道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