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
目录
《如果国宝会说话》展示了100件文物,共100集,分为四季播出,每季25集,每集5分钟讲述一件文物。短小并不意味着粗糙,而是对“精”更高的要求,该片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穿越古今王朝、探访先贤今人,着重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在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寻找中华魂魄,使观众身临其境,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
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目光跨越八千年,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五十余处考古遗址,千余件文物。首次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中国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文物体系,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创造、发展脉络和价值理念。古今相通、对话、呼应,寻找,《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现代人对古人的解读与致敬。
入选《如果国宝会说话》的100件国宝具有所属时代的气息,见证或改变了文明的进程。该片用文物讲文物谈文明,以文物来梳理文明。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顺应短平快视频时代的潮流,精准捕捉年轻人“耿直”的特点,以一集5分钟讲述一件国宝的形式,在“满天星斗”(苏秉琦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的基础上连续提出中国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模式”与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机制)的文化坐标上精准定位,力求构建出见证“中华文明进程的视频索引库”
《如果国宝会说话》开创了文物纪录片的全新形式,用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方式,向更多年轻人、历史文物爱好者打开文物传奇、历史探索的大门。比起以往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制作模式大有不同,摒弃了“长篇论述”的方式,采用短小精悍的分集设置、精致的微纪录小视频,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特征与节奏,让更多繁忙的现代人“快速充电”,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意义。
序号 | 小标题 | 主要文物 | 收藏单位 |
1 | 最初的凝望 | 人头壶 | 西安半坡博物馆 |
2 | 穿越九千年的笛声 | 贾湖骨笛 | 河南博物馆 |
3 | 陶醉了六千年 | 陶鹰鼎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4 | 0.2毫米的精致 | 龙山蛋壳黑陶杯 |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5 | 寻龙玦 | 红山玉龙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6 | 玉中迷藏 | 凌家滩玉版玉龟 | 故宫博物院 |
7 | 神之徽章 | 良渚玉琮王 | 浙江省博物馆 |
8 | 金玉共振 |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 洛阳博物馆 |
9 | 刻辞骨柶 | 殷墟嵌绿松石甲骨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10 | 国之重器 | 后母戊鼎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11 | 凤凰传奇 | 妇好玉凤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12 | 一只猫头鹰的待遇 | 鸮尊 | 河南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 |
13 | 刻下商周的界碑 | 利簋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14 | 这里有中国 | 何尊 |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
15 | 把世界戴在身上 | 玉组佩 | 山西博物院 |
16 | 人性的光辉 | 三星堆青铜人像 | 三星堆博物馆 |
17 | 生命之树 | 三星堆青铜神树 | 三星堆博物馆 |
18 | 照耀古今的光芒 | 太阳神鸟金箔 | 金沙遗址博物馆 |
19 | 一本打开的青铜之书 | 大克鼎 | 上海博物馆 |
20 | 走下神坛的牛虎 | 古滇国贮贝器 | 云南省博物馆 |
21 | 莲花怒放,仙鹤欲飞 | 莲鹤方壶 | 河南博物院 |
22 | 复刻传奇 | 曾侯乙尊盘 | 湖北省博物馆 |
23 | 胜者为王 | 越王勾践剑 | 湖北省博物馆 |
24 | 战国黑科技 |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 河北博物院 |
25 | 执于掌心间的千军万马 | 虎符 | 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 |
人头壶
洛南人头壶,1953年发现于陕西省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洛南县地处华山之阳,洛河源头,东与河南省卢氏县、灵宝市为邻。人头壶为泥质红陶,火候较高,陶质坚硬,素面。人头与壶浑然一体,器物整体呈高颈鼓腹小平底形状,高22.5厘米、腹颈13.5厘米、底颈6.3厘米。头部稍上仰,脸部比例协调,眉目清秀。
贾湖骨笛
距今7800年-9000年的河南贾湖遗址,是同时期最为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这里先后出土了30多支用丹顶鹤尺骨制成的骨笛。笛孔有2、5、6、7、8之别,大多数骨笛仍为7孔。贾湖骨笛是我国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陶鹰鼎
此陶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龙山蛋壳黑陶杯
新石器时代陶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山东日照市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反映当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以及当地人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器形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质地细腻坚硬。该器形仅见于少数大中型墓葬,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
红山玉龙
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朝格温都乡三星他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玉龙高26厘米,重1000克,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厘米~2.9厘米,由墨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玉龙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
凌家滩玉版玉龟
凌家滩玉龟是新石器时代。在安徽含山县凌家遗址旁一处距今4500年的墓地出土。长9.4厘米,高4.6厘米,宽7.5厘米厚0.3-0.6厘米。玉灰白色。器圆雕,分龟背甲和腹甲两部分。
良渚玉琮王
新石器时代。高8.8厘米射径17.1---17.6厘米孔径4.9厘米。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琮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是夏代器物。1984年秋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该物件通高16.5,宽11cm。为盾牌形,面微突起,它是先铸好牌形框架,然后有数百枚方、圆或不规则的绿松石粘嵌成突目兽面。这件牌饰出土于死者胸前,很可能是一件佩戴饰品。是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可以说他的发现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殷墟嵌绿松石甲骨
这是我国博物馆现存的唯一一件文字镶嵌绿松石的甲骨。田猎好比当时的军事演习,是重要的仪式。野牛体型巨大,难于捕获。为了纪念这次田猎,王将此事刻在野牛的肋骨上,并嵌入象征王权礼器的绿松石,彰显权威。
《如果国宝会说话》开创了文物纪录片的全新形式,用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方式,向更多年轻人、历史文物爱好者打开文物传奇、历史探索的大门。比起以往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制作模式大有不同,摒弃了“长篇论述”的方式,该片采用短小精悍的分集设置、精致的微纪录小视频,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特征与节奏,让更多繁忙的现代人“快速充电”,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意义。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