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家店遗址群
目录
夏家店遗址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英金河北岸。1961年发现并发掘,文化堆积层分两层,下层距今四千多年,相当于商代早期,出土陶器以夹砂灰陶为多,夹砂褐陶和泥质灰陶次之,还有夹砂红陶、泥质黑陶,以手制、质硬、火候偏高为特点,有鬲、鼎、盆、罐、钵等,还有铲、斧、刀、锛、环等磨制石器和骨蚌器,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夏家店遗址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其文化内涵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角器等遗物,其中以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层内发现的青铜器最为重要,其生产技术水平足以与同时代中原地区最发达的文化相媲美。
夏家店遗址群面积38000平方米,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层为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上层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
遗址面积38000平方米,现已揭露城里部分3500平方米,其中包括150座房址、150座窖穴。从院落整体布局来看,每个院子都有主房、配房、窖穴,可以看出当时的家庭组合方式。
院与院之间有公用的界墙、小巷,可以看出当时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 聚落中心位置有一处地势高、建筑规格宏伟、房前还有一个小广场的院落,可以看出这家主人地位比较高,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明显的等级区别。 这一切都证明了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社会发展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发掘现场近日又有新发现,考古人员在对遗址进行普探时发现了一个多达171座墓葬的墓葬群,该墓葬群位于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南坡。考古人员已经开始对墓葬群展开挖掘,现在整个揭开面积为3400平方米,揭开的墓葬10多座,还有3座灰坑。从已经挖掘的墓葬情况看,有的墓葬埋葬深度为20多公分,有的墓葬埋葬深度达到2米,都是无棺无椁的单体墓。这次挖掘主要是想解决二道井子聚落人种的变迁,包括整个居民的构成及墓葬的埋葬习俗,对以后的夏家店下层考古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墓葬材料和体质人类学材料。整个遗址群面积为7000多平方米,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计划挖掘其中的5000多平米。
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被评选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夏家店下层文化、上层文化都因首次发现于松山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而得名,为中国北方青铜文化。青铜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指夏、商、周至春秋时期。
北方地区的一种青铜器时代文化。因1960年在今属内蒙古赤峰夏家店发掘确认而得名。分布范围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大体相同。其年代据所出青铜器及碳—14法测定, 骨针大致相当西周到春秋早期。陶器多夹砂,质粗松,火候低,皆手制。有些器形有明显特征,如鬲的空足大多为浅而圆的半球形,不分档。房屋有半地穴的,也有地面的,房外有贮藏用窖穴。墓葬为土坑竖穴,有的有木质葬具,有的则以石块围筑。男性墓主有的随葬戈、矛、短剑、镞、饰牌等青铜器,并有随葬成组礼器。夏家店上层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显著不同,反映了商、周之间这个地区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属晚期青铜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分布范围北至查干沐沦河、乌尔吉沐沦河流域,东南到凌河上游,东北至敖来河、孟克河,西南达承德地区,以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最为密集,系中华民族史上影响较大的北方少数民族东胡族所创造,被史学界称为“东胡文化”。先后出土了多为本土铸造的大量青铜器,融中原和漠北青铜文化于一体,与中原同期青铜文明互相影响、互见短长,工艺精湛,特色鲜明。
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为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文化,范围以赤峰为中心,东至辽宁西部,南达京津地区,西到张家口以东,北抵西拉沐沦河流域,其中大量山城遗址最引人注目。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兼畜牧业和狩猎。主要农业作物为粟和稷,其农业文明不晚于中原地区。出土的彩绘陶器系用红白两彩在烘制后的陶器上绘有饕餮纹、云雷纹、蟠螭纹、龟蛇纹等图案,与商周时期青铜器同等重要。
当中原地区由新石器时代经过铜石并用时代而进入青铜时代的时候,内蒙古地区的先民们也已开始使用青铜器。由于建国前在内蒙古地区只零星地发现的一些青铜器,陶器使得人们误认为内蒙古地区不可能出土青铜器,而内蒙古地区青铜文化的“北来说”、“西来说”,更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内蒙古地区存在青铜时代文化,从而否定了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存在。50年代以后,在中国北方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青铜文化遗址遗迹,如:辽宁省左县马厂沟发现的一组有郾侯铭文的青铜器;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辽宁省朝阳十二台营子以及辽宁锦西县乌金塘等地发现的春秋时铜戈式墓葬。60年代以来,又发现和分辨出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等青铜文化,从而使人们确定了中国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的存在。有力地驳斥了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北来说”和“西来说”。
1960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发掘出的夏家店下层遗址中分辨出一种具有明显特征的青铜文化,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它的年代晚于中原的龙山文化,并不晚于黄河流域早期青铜文化,属夏商时期北方青铜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制法有泥圈套接法、轮制、模制三种,前一种是本地区制陶的传统工艺,后两种可能是由外边借鉴而来。陶器中一筒形鬲为典型器物,富有特色,是其它文化所没有的。陶器以灰色陶为主。陶质油砂质陶、夹砂陶、泥质陶。器表除素面外,多饰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也占有相当比重,有的尊、豆、筒形鬲等拟制陶器普遍施一层褐色或黄色陶衣。也有一些彩绘陶。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生产工具主要还是石器,主要有打制和磨制的铲、斧、刀、锛、凿等。另外在夏家店下层遗址中还发现很多的骨器,尤以锥和镞最多。住址中还堆积有猪、狗、羊、牛和鹿科动物的骨骼,以猪骨较多,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驯养的动物是较多的。
夏家店下层文化中还发现有卜骨,特点是用牛、鹿等动物的肩胛骨或较厚的长骨做成长条形,钻好圆穴的钻,然后在钻内灼炙,这与同地区时代较早的富河文化及时代较晚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卜骨都不同,它们的卜骨都是有灼而无钻、凿。
许多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都发现有青铜器,但数量不多,而且多为小型工具或装饰品。从遗址中出土的铜刀和镞等,形制与商代的一样,但出土的铜耳环则不见于商文化,应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青铜器。从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墓葬中出土的小型铜铸件来看,这里的人们早已脱离使用金属的初级阶段;而从不断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型青铜器来看,更能够证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与黄河流域青铜文化并存的早期北方青铜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房址多在沿河两岸的高地,房址周围常有土墙和壕沟作为防御设施。房址可分为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两种,数量有数十座至百余座。土墙多以石块或夯土制成。莫金河两岸石城堡群反映了当时已建立起统辖多个古国、独霸一方的方国,标志着夏家店下层文化已进入国家发展的第二阶段,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杰出历史贡献。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墓葬排列密集而有规律,都是长方形竖穴墓,多为单人葬,葬式多为侧身直肢葬。但墓中箱形葬具不同,有木制、石制或以土坯垒砌而成。墓内都有随葬品,从随葬品来看:女性以纺轮随葬,男性以斧、箭等随葬。墓葬中虽保留着氏族社会的传统,但已看出男女分工和贫富差别。赤峰大甸子墓地贵族大墓出土的代表权力的铜手杖、精美玉器、仿中原铜器的彩陶礼器等都反映出当时较为复杂的社会结构。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范围很广,北部越过西拉木伦河,南面越过河北省拒马河,西到张家口、宣化一带,辽河以西包括京津地区在内的燕山南北,都分布着这种文化遗址、墓葬和遗物。内蒙古地区主要分布在赤峰市、哲里木盟南部、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夏家店下层文化是西辽河地区独立发展和延续下来的早期青铜文化,它同中原文化相比,不仅不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更为先进,这表明夏家店下层文化不仅保持了自己独有的特点,还与其它文化有很好的交流。
考古学者在赤峰市西郊海拔1083米的岱王山顶发现一处面积为1.5平方公里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祭祀遗址。专家们认定,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游牧民族祖先使用的祭祀遗址。
大型祭祀遗址位于赤峰市松山区上官地镇三义村西南5公里处的岱王山顶,遗址分布格局为祭祀遗址主体——墓葬群——居住址。该遗址集祭祀、墓葬、居住于一体,规格较高,文化特征明显。椭圆形的主体建筑在1083米的山顶,面积8000多平方米,三层台面呈阶梯状,外侧为砌筑石墙,依山而建。主体建筑内发现了大量的陶罐、陶鬲等器皿残片和少量石器及人骨骼。
在相对较低缓的的地段有相对独立、规模较大、连续埋葬的普通墓葬区,分布在主祭祀区西南和东南部。从盗掘墓坑和排列顺序推断,墓葬总数约在450~500座。墓葬行制为典型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板墓。据介绍,墓穴中有青铜物如头盔、甲胄出现。在墓葬区外平缓向阳地段有普通居住区,面积为25000平方米左右。这样,主体、墓葬群、居住址呈三角形构成了夏家店上层祭祀遗址群。
夏家店遗址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命名地,它的发现为探寻中国北方青铜文明提供了重要资料。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