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元
目录
汉朝的文帝和景帝都曾改元,但是没有年号。其改元的方式,就是重新计元年。比如本来已经九年了,到了第十年改元,就是把第十年也叫元年,而不叫十年。而“前元”“中元”“后元”这些就是后来的史官为了叙事的方便而追加的了,只是区别先后的符号而已,算不上是年号,真正年号始于汉武帝时,都是表达一定的意义的。
《史记·文帝纪》记载:十七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于是天子始更为元年,令天下大酺。也就是说文帝在17年因为得了这个“人主延寿”玉杯,觉得是上天给他加寿,所以为了顺应天意,就改元了,把纪年从元年重新开始。这种现象并非始于汉文帝,《史记.秦本纪》秦惠文王十四年即曾更为元年。
汉武帝图册景帝有两次改元,《史记》没有给出具体的原因,在孝景本纪中,可以看到,
“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十(二)月晦,日有食之。春,免徒隶作阳陵者。丞相青免。二月乙巳,以太尉条侯周亚夫为丞相。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注:当时还是以十月为一岁之首月,所以一年中先有十二月,再有二月)
这年发生了重大事件,废栗太子,立刘彻,同时还发生了日食。可能是诸多事件促使景帝改元。
“中六年二月己卯,行幸雍,郊见五帝。三月,雨雹。四月,梁孝王、城阳共王、汝南王皆薨。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分为五。封四侯。更命廷尉为大理,将作少府为将作大匠,主爵中尉为都尉,长信詹事为长信少府,将行为大长秋,大行为行人,奉常为太常,典客为大行,治粟内史为大农。以大内为二千石,置左右内官,属大内。七月辛亥,日食。八月,匈奴入上郡。”
中六年又发生了日食,景帝再次改元,可能不是巧合。这一年梁孝王死了,他是景帝的亲弟弟,吴楚之乱立下大功,在窦太后的支持下,有争夺帝位的行动。景帝分梁国为5小国,明显是削弱梁国实力,和武帝的“推恩令”是一个意思。同时在中央政府,景帝进行了官制调整。这一年发生了这么多变化,景帝于次年改元也算有道理。
汉景帝刘启 中元元年 公元前149年 壬辰年
汉景帝刘启 后元元年 公元前143年 戊戌年
改元与后来的年号还是有区别的,在年号之前是用王号纪年的,如秦始皇元年,无年号。然后按二年、三年往下推,一推到底,直到新王嗣位,才宣布改以元年纪年,所以叫做“改元”。
在计数概念中,“元”本来等同于“一”,但古人有个习惯,“言数多不云一”,故孔子作《春秋》,记王公即位的第一年为“元年”;记一年开始的第一月为“元月”;记第一月开始的第一天用干支纪日(后人称为“元旦”)。这种纪年的方法,被后世儒家视为“春秋大法”的重事加以宣扬,历代修史也都称一年为元年。所以,从先秦到西汉初,每逢改元之年,就意味着更换天子或诸侯,因为只有新王即位才能改元。
但是到了汉文帝之时,由于受方士“望气术”伪造“祥瑞”征兆的欺骗,当了17年皇帝之后,不等新君嗣位,又宣布中途改元(即第二次改回元年纪年),因为当时还没有年号,两个“元年”太混淆了,只好把第二个“汉文帝元年”改称“后元元年”,以示区别。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嗣位后,又效仿他父亲,在位期间就中改元,而且改过两次元,便称为“前元”、“中元”、“后元”。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