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珠江电影制片厂

珠江电影制片厂1956年初开始筹建,是以摄制故事片为主的综合性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的许多精品佳作屡获国际奖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童牛奖”与电视“飞天奖”等。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珠江电影制片厂已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电影企业,并成为中国南方电影的重要生产基地。

目录

珠江电影制片厂厂址在广东省广州市。1956年初开始筹建,1985年改建成珠江电影制片公司。从筹建到1978年,故事片年产量平均不到5部。

珠江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

1979年,摄制了7部艺术片(5部故事片、2部舞台艺术片),第一次超过了建厂时的设计标准(5部)。此后故事片产量逐年增加。多年来,珠影已发展成为一个既能成批摄制普通银幕、遮幅式、宽银幕故事片、立体影片、科教片、纪录片,也能大批加工美术动画片等各类片种彩色拷贝的综合性电影企业。

历史发展

珠江电影制片厂,是以摄制故事片为主的综合性电影制片厂。厂址在广东省广州市。1956年初开始筹建,1958年5月1日更名为珠江电影制片厂。1985年改建成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从筹建到1978年,故事片年产量平均不到5部。1979年,摄制了7部艺术片(5部故事片,2部舞台艺术片),第一次超过建厂时的设计标准(5部)。此后故事片产量逐年增加。多年来,珠影已发展成为一个既能成批摄制普通银幕、遮幅式、宽银幕故事片、立体影片、科教片、纪录片,也能大批加工美术动画片等各类片种彩色拷贝的综合性电影企业。1983年开始增设电视制作部,拍摄电视剧。厂内设有生产技术部、文学部、电视部、剧团、 乐团、洗印、录音、剪辑、特技、摄影、照明、置景、美工等业务部门。

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珠影本着“以电影为主、多种经营”的宗旨,与国内和香港有关方面联合兴办了白天鹅音响艺术有限公司、时代艺术中心、时代美术电影制片厂、韩江影视公司以及正在为电影电视生产服务的10多家企业。自建厂到1985年底,共生产艺术片92部(故事片69部、戏曲片23部)、科教片101部(221本)、新闻纪录片283部(549本)、新闻期刊片5 6部,粤语翻译片47部(408本)、代制片28部(56本),加工洗印各种拷贝(以单条计)1.96多万米。 1981年9月,创办了以电影文学为主的综合性刊物《银幕剧作》(双月刊)。

发展现状

2006年4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珠江电影制片公司依法转制为国有独资有限公司。位于广州市新港中路。全公司占地面积13万多平方米。现有职能管理部门5个,经营管理部门5个,全资子公司2家,控股公司3家,参股公司5家,合作公司1家,主要经营范围是:摄制、出品、复制、发行电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设计、制作国内外各类广告及利用自有影视制品发布广告;影视设备、器材、服装、道具、场所的租赁服务;影视工程、场景的设计、施工、制作;会展布展,影视人才和艺术技术的培训、中介、代理、服务、演出;广东省内电影的流动放映;影视项目的策划及上述经营有关的技术服务;中国国内贸易,服装设计,停车场经营,物业管理,旅业,音像制品批发,项目投资。公司及其旗下拥有一批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专业影视人才和不同规模的摄影棚、录音棚、非线性声画录剪基地等。到2005年底,珠影公司共生产电影故事片200多部,电影短片(新闻简报、科教片、纪录片)500多部1300多本,电视剧80多部400多集,加工各类拷贝近3亿米。这些影视片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脍炙人口。

代表作品

早期的《

电影源起
《孙中山》《孙中山》

1956年4月-10月,中国派出代表团出访法国、英国等西欧6国考察电影事业,为扶持国产电影产业吹响了集结号。在这一期间,毛泽东提出了在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电影几乎是从无到有瞬间地拔地而起,珠江电影制片厂(简称“珠影”)就是在当时这样一种特殊环境当中孕育而生的。 不得不佩服那个年代的效率,从1956年2月,中央同意在广州建立电影制片厂开始,同年3月,广东省委办公厅批准成立广州电影制片厂筹备委员会,选址广州市赤岗,开始筹建工作。1957年经国家批准列入省建项目。1958年5月1日更名为珠江电影制片厂后正式投产,一个电影制片厂从筹划到开始运营仅仅耗时2年零2个月,这即便是在50年后的今天,也是很难打破的一项纪录。然而,这只是一个传奇的开始,珠影之所以能在漫长的50年岁月中成为岭南文化的一块响亮品牌,让南国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赢得一席之地还有着它更多说不尽的故事。

风靡中国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岭南风格电影风靡中国珠江电影制片厂是华南地区历史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电影企业。它1956年筹建,1958年正式投产。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珠影逐渐拥有了一支较强的艺术和技术队伍,拥有大、中、小、特技4个摄影棚及录制对白、音乐、混录等5个录音棚和8条光盘生产线,也拥有可承担古今中外大型布景制作任务的制景车间及进行影视、广告声画非线形制作的录剪基地,具有每年摄制故事片15部、纪录片50部、电视剧50部、冲印拷贝1000万米的生产能力。50年来,珠影共生产故事片200多部、电视剧80多部400多集、科教纪录片500多部1300多本,加工各类拷贝2.8亿米。

独树一帜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珠影就以大量富有岭南特色的影片在中国影坛独树一帜。较有代表性的影片有故事片《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大浪淘沙》、《跟踪追击》等。这些影片不仅真正赢得了广东乃至中国的观众,确立了岭南电影在中国影坛上的地位,也形成了岭南电影独特的风格。

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电影第二个高潮的到来,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的珠影,开创了南粤电影事业的高峰,先后摄制了《春雨潇潇》、《与魔鬼打交道的人》、《乡情》、《逆光》、《乡音》、《廖仲恺》、《雅马哈鱼档》、《孙中山》等影片。十几年间,珠影先后有数十部故事片和科教片在国内外获奖,它们无不风靡大江南北,广受观众欢迎。与此同时,很多对珠影充满爱慕之情的电影人才也从中国各地汇聚到广州,到珠影实现自己的淘金梦和明星梦。

行内人士认为,珠影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成功,主要经验在于,它创造并坚持自己的“岭南风格”,多数影片都扎根于本土文化,表现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故事,富有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同时,改革开放初期,珠影的创作经营理念也走在中国前列,是中国最早改建公司的电影制片厂,较早地向市场靠近,并造就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步入低潮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国产电影开始步入低潮期,整个电影市场开始萎缩,珠影与中国国内其他老牌电影制片厂一样,面临着新的转型。1995年,国家实施“9550”工程,鼓励主旋律精品电影创作。面对不景气的市场,珠影开始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主旋律精品影片的创作拍摄中,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绩:1996年的《军嫂》、1997年的《安居》、1998年的《龙飞凤舞》、1999年的《赛龙夺锦》、2000年的《走出硝烟的女神》和2002年的《荔枝红了》6部影片,先后6次获得中国电影最高奖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如此成绩,在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实为凤毛麟角。

但是,珠影在强调电影意识形态功能、追求电影业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其经济属性、市场效益有所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电影创作与市场脱节、与观众脱节,影响了影片的市场竞争力。而另一方面,曾作为电影改革先锋的珠影,在中国电影面临转型的时候却趋于保守,体制创新力度不够,市场化步伐踌躇不前,严重制约了其影视创作能力和生产经营的发展,一些本来具有的优势,也被大大弱化。

改革进程

从建国初期以来,电影一直是被当做事业来发展,改革开放之前,政府对电影制片厂的支持,往往不计成本。待到电影制片企业要直接面对市场之后,一些电影制片厂仍不能确定自己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不知道自己该为观众拍电影还是为领导拍电影。体制改革的滞后,直接限制着制片厂经营、管理机制的变革与创新。珠影及与它景况相似的老牌国有电影制片厂的命运的改变,单靠自身的力量显然是难以完成的,都有待大环境的改善与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珠影前后经历了多次改革,寻找出路,这其中,政府仍然占主导地位:1985年5月,经广东省委批准,事业单位性质的珠江电影制片厂改为企业单位性质的珠江电影制片公司;1997年1月,经省委常委会讨论,同意(批准)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划属省广播电视厅,并由企业单位改为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前几次改革,因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缘故,珠影未免尝尽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

步入新阶

好在步入新世纪之后,面对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形势,珠影也开始酝酿一系列的变化来摆脱困境、再造辉煌。珠影前总经理廖曙辉(现已调任省文联任职)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努力探索市场化的路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电影事业。“从大的方面来看,珠影要从事业法人转制为企业法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创建电影集团,融合多种经济成分投资电影,提高影视作品的市场占有率。”

当时,珠影首先启动了在微观方面的改革。2003年1月,珠影影视器材租赁部已从珠影公司分离出来,和香港较大的影视器材企业先力公司合资开办广东珠影先力影视器材公司,共谋发展,经营形势已经开始走好。此外,珠影还在着手吸引民营资本加入,重组白天鹅音像公司。在引进资本的同时,珠影也向相关产业扩张,如参与投资珠江电影院线,控制了该院线20%的股份,还投资中国华影电影发行公司,打破地域、行业限制,拓展业务范围。

市场之路
珠江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

从影片《邓小平》的发行中,珠影大力尝试市场化运作。该片上映之前,影片的灯箱广告遍及广州大街小巷,让很多电影业内人士都颇感吃惊。在影片发行中,珠影首次聘请法律顾问,参与整个发行签约过程,力求完全依法办事。为了保证影片的发行效率,珠影公司还给每个拷贝定下了票房指标,如果放映单位不能实现指标,要向出品方补偿费用。所有的做法,都是珠影对电影发行新的探索。

在电影创作方面,珠影也一改过去重视社会效益而忽略经济效益的做法,加强影片投资的成本及风险核算,“宁愿减少产量,也不会再拍一部赔一部”。据介绍,在正与越南合作拍摄的影片《阮爱国在香港》中,珠影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结果相当成功。公司正在制作或筹备的系列影片有《喜洋洋》、《刁蛮公主戆驸马》、《少年黄飞鸿——勇闯天下》、《超级情报》等,也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重组:全面掌控整个产业链由于一直以来,以珠影为骨干组建珠江电影集团,都是国家电影发展总体规划的内容之一。因此,2004年中央将广东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后,随后,广东省领导决定,珠江电影制片公司转制为企业,改制与重组有机结合,整合省属优质影视资源,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珠江电影集团。珠影改革全面启动;2006年4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公司制企业,更名为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在此基础上,拟与广东省电影公司共同组建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进而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珠江电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品牌优势

在遵循《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2010年)》提出的“发挥珠影品牌及其版权资源等优势,鼓励各种经济投资电影产业,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重组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市场主体,整合影视产业资源,发展数字电影,开拓电影新的消费市场,使我省成为中国电影产业重要基地之一”的精神下,省委、省政府将珠影公司和省电影公司列为文化体制改革第一批试点单位,按照“三步走”的部署进行电影集团化、股份制改革(即:第一步,珠影公司和省电影公司分别从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为国有独资企业;第二步,由改制后的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和广东省电影公司共同组建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第三步,通过吸纳其他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将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改造为珠江电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改革完成

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的宣告成立,也标志着广东电影集团化改革第二步顺利完成。这其中笔者不得不提到广东省电影公司——这个加入珠影大家庭的新成员。该单位原属省文化厅领导,总部位于广州。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于2004年年底由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总资产1.6亿元。主营电影发行放映,拥有一支优秀的服务团队支持分布于中国的院线辖属放映单位。现有140多名员工,10个职能部门和经营部门,营销策划、宣传推广、对外合作、广告等业务,在中国同行中均名列前茅。这样一支队伍融合进来所产生的影响可谓是影响深远。让珠影集团在占据产业上游的基础上更拥有了自己的终端系统,直接与市场接触,使得企业不仅在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上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在电影作品的制作上提供了最直接的风向标。4年来,双方通过优势和资源互补,成功在电影这条产业链上形成了一股不可小窥的力量。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唐朝    下一篇 雄安科技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