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
目录
刘邦,即汉高祖(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沛县丰邑中阳里 人,太公刘执嘉第三子,字季,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随后,楚汉之战开始。
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打败项羽,在山东定陶称帝,建立西汉,成为开国之君,驾崩后,追谥为汉太祖高皇帝,《史记》误记作汉高祖。
晋武帝司马炎之孙,吴敬王司马晏第四子,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封为汉王。
刘渊,字元海,新兴(今山西忻县)匈奴人,匈奴汉国开国皇帝。
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八月起兵反晋,自称大单于。同年十月,刘渊对众宣称:“昔汉有天下之长,恩结于民。吾者汉氏之甥,结为兄弟。死亡弟绍,不亦可乎广于是,建国号为汉,刘渊即汉下,尊曹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建元元熙。刘渊称王建汉后,势力不断增长。石勒造反兵败,率领胡人部众几千人、乌桓部落2000人归顺刘渊,上都(个陕西北部)四部鲜卑陆逐延、氏酋大单于微、东莱王弥等也都投奔刘渊,这样形成了一支由匈奴、鲜卑、氏、羌等各族组成的反晋力量,刘渊称帝的意图也渐明显。为给建立帝业做准备,刘渊四处出兵,频繁侵略晋地。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冬十月,刘渊正式称帝。公元309年正月,刘渊又根据太史令宣于修建议,正式迁都平阳(个山西临汾西)。因从汾河水中获得传国玉玺,其上面写有“有新保之”,刘渊认为这对自己非常吉祥。永嘉三年(公元309年)三月,晋将军来诞归降刘渊,刘渊于是任命来诞为前锋都督,刘景为人都督,起大军攻晋[2] 。
刘景大将军的称号是“灭晋”,据传他一见晋人,不问男女老幼,一概杀戮。刘景攻占黎阳、延津等地后,大施淫威,下令将该地3万余百姓驱赶到黄训溺死。同年夏,工弥、刘聪奉命连连击败晋军。八月,刘聪义奉命进攻晋部洛阳。九月,晋弘农太守垣延诈降,夜袭刘聪获大胜。刘聪到达洛阳西明门,把军队驻扎在洛河旁。由于洛阳守备坚固,而汉军又缺粮草,十一月,刘聪率军撤回平阳[2] 。
靳准(?-318年),十六国时汉国的大臣,官拜中护军。他的两个女儿靳月光、靳月华十分美艳。315年,汉昭武帝刘聪立月光为上皇后,月华为右皇后,之后,刘聪整日沉湎酒色。靳准官至大司空领司隶校尉,幼女又成了太子刘粲的太子妃。318年七月,刘聪去世,隐帝刘粲即位,立靳氏为皇后,立靳氏所生的儿子刘元公为皇太子。
靳准密谋废黜刘粲,首先他建议刘粲杀掉被诬以谋反的宗室大臣太宰刘景、大司马刘骥、骥母弟车骑大将军吴王刘逞、太师刘顗、大司徒齐王刘劢,起初刘粲并没有同意,由于靳皇后和她的姐姐皇太后靳月华的劝说,使刘粲给予了靳准杀伐大权。八月,屠戮宗室大臣之后,靳准杀了刘粲,并屠灭了在平阳的刘氏皇族,自立为大将军、汉王,向晋朝称臣。九月,汉国大将刘曜、石勒联合起兵攻打靳准。十月,刘曜在长安称帝。十二月,靳准被他的堂弟靳明、左、右车骑将军乔泰、王腾、卫将军靳康合谋杀害,平阳城破,而靳氏家族也被刘曜屠灭。
李寿(300-343) 十六国时成汉皇帝。338-343年在位。字武考,李特幼弟李骧的少子,李雄僣号,拜前将军,督巴西军事,迁征东将军,又迁大将军、大都督、侍中,封扶风公,录尚书事,进封建宁王,李期嗣位,改封汉王,领梁州刺史。
李寿聪明好学,豁达大度,很受李雄的器重。李期当皇帝后,李期堂兄李始想和李寿联合攻大李期。李寿没有答应,李始恼羞成怒,跑到李期面前诬陷他,并请求杀死他。李期当时想借用李寿之兵讨伐东晋李班的弟弟李玝,所以没有理会。
李期虽然没有杀掉李寿,但对他却十分猜忌。李寿怕遭到杀身之祸,借口边境形势紧张不到成都拜见李期。并于玉恒四年攻陷成都,把李期废为邛都县公。废掉李期之后,究竟是称王还是称帝的问题上,大臣们意见不一。李寿犹豫不决,最后总让巫师算卦。巫师说:“可以当几年皇帝。”李寿便改元汉兴,改国号曰汉,至晋建元元年死,在位六年,谥曰昭文帝,庙号中宗。
侯景(503~552),字万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鲜卑化羯人。因左足生有肉瘤所以行走不稳,但是擅长骑射,因此被选为怀朔镇兵,后又被提升为功曹史、外兵史等低级官职。北魏末年边镇各胡族群起反抗鲜卑族的统治,侯景开始建立功勋,后来侯景投靠东魏丞相高欢。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投降梁朝,驻守寿阳,公元548年9月,侯景叛乱起兵进攻南梁。公元551年他篡位自立为皇帝。江州刺史王僧辩、扬州刺史陈霸先先后发难,率领军队进攻侯景,侯景军队一触即溃。侯景死后,尸体被分成好几份,被人抢食。
宇文赞,字乾依,北周武帝宇文邕次子,建德三年(574年)由汉国公进封为汉王。后被隋文帝所害。
邢杲(?―529年),北魏末年青州流民起义首领。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在北海率众举行起义,兴兵反魏,自称汉王,年号天统,得到流民响应,旬日之间,人数超过十余万户,曾攻占光州等地。次年在济南被魏上党王元天穆和尔朱兆的军队打败,他兵败投降,被杀于洛阳。
杨谅(575-605),字德章,一名杰,隋文帝第五子。开皇元年,立为汉王。十年,为雍州牧,加上柱国、右卫大将军。岁余,转左卫大将军。十七年,出为并州总管。自山以东至于沧海,南拒黄河,52州尽为所属。特许以便宜,不拘律令。十八年,起辽东之役,以谅为行军元帅,率众至辽水,遇疾疫,不利而还。十九年,突厥犯塞,以谅为行军元帅,竟不临戎。杨坚甚宠爱之。谅自以所居天下精兵处,以太子谗废,居常怏怏,阴有异图。遂讽其父云:"突厥方强,太原即为重镇,宜修武备。"杨坚从之。于是大发工役,缮治器械,贮纳于并州。招佣亡命,左右私人,殆将数万。及蜀王秀以罪废,谅愈不自安。遇杨坚崩,征之不赴,遂发兵反,为杨素击败,穷蹙而降。杨广以兄弟之情,恕谅一死,除名为民,绝其属籍,竟以幽死。子颢,因而禁锢,宇文化及弑帝时遇害。
李洪:唐世祖李昞第三子,早夭,唐朝时追封为汉王。
王玄恕:王世充之子,王世充称皇帝时封为汉王。
李元昌(?-643年):唐高祖李渊第七子,母嫔孙氏。武德三年(620年)封鲁王。贞观十年(636年),封汉王。少好学,善隶书,又善画马。与太子李承乾关系良好,常一起游玩,俱谋取帝位。贞观十七年(643年)阴谋发动政变,事败,李元昌被逼自尽。
李元庆(?-664年):唐高祖李渊第十六子,李渊与刘婕妤所生,623年,封汉王。625年,改封陈王。635年,任赵州刺史,娶戴胄的女儿为妻。636年,改封道王,任豫州刺史。649年,受实封千户。653年,任滑州刺史的治绩被唐高宗得知,赐物二百段。历任徐州、沁州、卫州刺史。事母孝顺,母亲死后,请求亲自修建母亲坟墓,高宗安慰未许。664年去世,追赠司徒、益州都督,陪葬献陵。子9人,临淮王李诱、李询之名传世。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母杨妃为隋炀帝女。同母弟蜀王李愔。武德三年(620年),李恪被封为长沙郡王,武德九年(626年)进封汉王。贞观二年(628年)改封蜀王,贞观十年(636年),改封吴王。由于“汉王”只是李恪曾经的王号,故不做详细介绍。
李贞(627年-688年10月12日):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为李世民与燕德妃所生。贞观五年(631年),封汉王。七年(633年),授徐州都督。十年(636年),改封原王,寻徙封越王,拜扬州都督,赐实封八百户。由于“汉王”只是李贞曾经的王号,故不做详细介绍。
耶律贴不,辽宗室,辽景宗耶律贤孙,齐孝靖王耶律隆祐之子。重熙十七年(1048年)封为汉王。
萧德,字特末隐。清宁元年,迁同知北院枢密使,封鲁国公。上以德为先朝眷遇,拜南府宰相。五年,转南京统军使。九年,复为南府宰相。重元之乱,推锋力战,斩涅鲁古首以献,论功封汉王。
赵元佐(965年—1027年):宋太宗赵光义与元德皇后李贤妃所生的长子。初名赵德崇,字惟吉。历封卫王、楚王。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驾崩,享年55岁,六子宋仁宗赵祯即位,封赵元佐为江陵牧,增加赵元佐的食邑。天圣五年(1027年)十二月,赵元佐薨,享年62岁,儿子赵允升继嗣,赠河中、凤翔牧,追封齐王,谥号恭宪。
赵椿:宋徽宗第十九子,早薨,追封汉王,谥号冲昭。
完颜乌故乃:金世祖完颜劾里钵之子,金太祖金太宗之弟,封为汉王。
完颜永中,女真名实鲁剌,金世宗完颜雍长子。大定元年,封许王。五年,判大兴尹。七年,进封越王。十一年,进封赵王。章宗即位,起复判西京留守,进封汉王。明昌二年进封并王。三年,判平阳府事,进封镐王。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家世业渔。年轻时曾为县吏。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陈友谅乘机袭杀倪文俊,并其部众,自称宣慰使,随后改称平章,掌握天完实权。此后两年继续进行反元战争,攻取安庆、池州、龙兴(
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抚州、赣州、信州(今江西上饶)、襄阳等地。
陈友谅在反元战争中竭力争取汉族地主阶级合作,收罗了不少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书黄昭和进士解观等人。同时,他在天完内部制造分裂,篡权夺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陈友谅杀害了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十二月,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
大汉政权建立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陈朱之间的战争是封建统一战争,前后进行了三年多,历龙湾(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阳湖(二十三年夏)几次重大战役。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二十三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陈友谅穷奢极欲,不恤民力,又不善于抓住战机,也是他失败的原因。张定边等护陈友谅次子陈理返武昌,立理为帝,改元德寿。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
朱楧(1376年-1419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四子,乃郜氏所出,初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谥号肃庄王。朱楧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受封汉王。1391年,与卫、谷、庆、宁、岷五王练兵临清。明年改封肃王。又明年,受命驻平凉。直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式就藩甘州。设立王署管理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卫军务。洪武三十年(1397年)令督军囤粮,并与长兴侯耿炳文一同出征蛮族。建文元年(1399年)朱楧上表乞内徙,遂移封至兰州。永乐六年(1408年),捶杀卫卒三人及受哈密国进马,逮其长史官属。永乐十七年(1419年)过世。
朱模(1380年9月1日—1431年6月11日),明太祖朱元璋的第21子,母赵贵妃。生于洪武十三年八月初二(1380年9月1日)。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沈王。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于潞州,后改潞安府。宣德六年五月乙丑(初二)(1431年6月11日),薨,谥沈简王。
《明史 本纪二》载:“(洪武)十一年春正月甲戌,封皇子椿为蜀王,柏湘王,桂豫王,模汉王,植卫王。”然而下文提到朱模都说是沈王。不知是笔误还是何时改封。
朱高煦心有不甘,想效法其父亲成祖,篡夺太子朱高炽之位,在成祖在位期间,不断找机会攻击太子朱高炽[4] ,不少支持太子的大臣也因此下狱,但最终没有成功。朱高煦最初封于云南,怏怏不肯去,称“我何罪,斥我万里”。后封于山东青州,又称“我何罪,置我瘠土”。遂留于京师(南京)。又请得天策卫为护卫,甚喜,称“唐太宗天策上将,吾得之!”在南京多有不法,以铁锤杀兵马指挥野驴,又肢解数人抛于江中。永乐十四年明成祖北伐后还南京,得知朱高煦作恶数事,欲废其为庶人,后经太子力劝而得免,被强行迁封于山东乐安州,王府在今山东惠民县。
永乐十九年朱高煦长子、汉世子朱瞻壑死后,嫡次子朱瞻圻继封为世子。因追憾其父杀母,故屡次向成祖上奏朱高煦之过恶,皆外人所不得闻者。明成祖称“尔父子何忍也”。朱高煦亦知此事。及成祖北征晏驾,朱瞻圻在北京,凡朝廷之事辄潜遣人驰报朱高煦,一昼夜六七行,内有称“朝廷将发兵征乐安(朱高煦封地)”之语,意在挑唆朱高煦起兵造反。朱高煦亦每日遣数十人入京师,潜伺有变。仁宗即位后,朱高煦进京朝觐,称朱瞻圻不孝,并将朱瞻圻向其通风报信的数十封密件呈交仁宗。仁宗召朱瞻圻,称“汝处父子兄弟间,谗构至此,离间吾兄弟,况他人乎!”朱高煦则称“我其父也,尚于大行(明成祖)前谮毁我,况陛下乎!其罪当诛!”仁宗称“稚子不足诛,遣凤阳守皇陵”,废其为庶人,令守陵凤阳,敕中都留守司分兵防护,诛其纪善李逊。仁宗随后于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封朱高煦嫡三子朱瞻坦为汉世子,庶子朱瞻垐封济阳王,朱瞻域临淄王,朱瞻垶昌乐王,朱瞻墿淄川王,朱瞻坪齐东王,朱瞻壔任城王,朱瞻㙊海丰王,朱瞻垹新泰王[5] 。
明成祖驾崩后,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仁宗在位八个月驾崩,传位给长子朱瞻基(即明宣宗)。明仁宗驾崩时朱瞻基身在南京,闻仁宗死讯后立即赶回北京,朱高煦曾企图趁朱瞻基途经山东时伏击他,结果失败。
宣德元年八月初一(1426年9月2日),朱高煦趁北京地震之机,在乐安(今山东惠民县)谋反,是为高煦之乱,设立王军府、千哨,分官授职,并企图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宣宗在大学士杨荣的劝谏下御驾亲征朱高煦。八日,宣宗率军出征,二十一日,朱高煦出降,被解回京师,命于皇城西安门内筑馆,囚禁朱高煦夫妇及诸子。后将朱高煦锁于皇宫右顺门外之逍遥城[6] 。一日,宣宗亲自往逍遥城探视,却被朱高煦使腿将其绊倒,宣宗恼怒,命武士将其用铜鼎烹杀,其妃韦氏及诸子其后也被全部处死[7] 。
洪釮元,洪仁达次子,洪秀全侄子,封“殿前正开矿顶天扶朝纲汉王伦千岁”。1864年7月,南京陷落时未满10岁,后事不详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