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艾粄

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种,是客家人的传统小吃。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据说其中之一是暖胃。除了清明,家庭平常时候也会自己制作当做小吃。

目录

“粄”为客家方言里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通称,如萝卜粄、仙人粄 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种,是一种美味的特色传统小吃,属于客家菜。

艾粄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

美食历史

“粄”为客家方言里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通称。艾粄因一般在清明期间制作使用,故属于清明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清明粄。清明粄包括“艾粄”、“田艾(鼠曲草)粄”、“苎叶粄”等。

每年清明节,清明时节,人们在外出祭祀、踏青时便会采摘些鲜嫩的艾叶、鼠曲草、竺叶、鸡矢藤和使君子等用于制作各类清明粄。

艾粄艾粄

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一书中记载了寒食节食品“青隋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

明郎瑛在《七修类稿》卷四十三提到寒食节吃“青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多为豆沙或枣泥。放入蒸笼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熟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芦叶清香,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

艾草制糕点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客家地区、江浙地区、福建地区及潮汕,江浙地区称“青团”,粤东及台湾客家地区称“艾粄”,粤北及江西地区一般称“艾米果”或“艾糍”,闽南和潮汕地区称“艾粿”。各地的制作方法及相关习俗都大同小异,甜馅或咸馅、清蒸或煎炸的食用方法各有千秋。江浙一带通常包入豆沙馅或其他甜馅制成团状;而客家人一般将艾粄压成扁圆状,甜味为主;江西地区喜欢裹肉馅并且捏成饺子形。

制作方法

以制作80个艾粄为例,肉馅、糖馅各40个。

主要食材

艾草1250克,糯米粉1500克,粘米粉1000克,碱水50克,生油适量。 

肉馅:猪肉1500克(前腿肉为佳),冬菇20个,冬笋1条,盐、淀粉、五香粉、蚝油适量。 

糖馅:花生150克、白芝麻50克,椰蓉100克,白糖100克。

制作流程

和面

1、艾草洗干净,放锅内加水煲烂,煲时加碱水,加适量油。

和面和面


2、煲烂的艾草捞起,沥干水,放砧板上剁烂,或放搅拌机内搅烂。

3、然后在艾草内加糯米粉和粘米粉和成面团。

肉馅

1、猪肉剁烂,加盐、淀粉、五香粉、蚝油搅匀。

入馅入馅


2、冬菇放热水内浸发,去蒂剁粒。

3、冬笋剥壳,切厚片,放清水内浸泡,中间换几次水,然后放锅内加水煲开,再过清水去涩味,剁成粒状。

4、把冬菇粒、冬笋粒放肉馅里搅匀。

糖馅

1、花生仁炒熟,去衣,碾碎。

2、白芝麻炒香。

3、椰蓉烘香。

4、混合加白糖搅匀。

成型

1、将面团分成小剂,分别包入肉馅和糖馅(形状自定)。

成型成型


2、蒸碟内铺上纱布,把艾粄放上去。

3、锅内放水烧开,放入艾粄,蒸15分钟左右。

水蒸水蒸


4、然后用油在外面涂一层即成。

健康功效

艾粄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湿,消肿散结,平喘、镇咳、祛痰、护肝利胆的作用。

食材简介

艾草艾草

艾草性温、味苦、无毒,有一股特殊的于人非常有益的香气,散寒除湿、消肿散结,平喘、镇咳、祛痰、护肝利胆,早在两千多年前,艾草就开始为中国人作医之用了,泡艾草茶、煮艾草汤、煲艾草粥,食之对身体比较虚弱的人尤其滋补,可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用艾草煮水洗澡,消毒止痒,令人清爽精神百倍。在中医上,艾草常用作针炙之用,揉碎新鲜艾叶,敷在流血伤口处,还可及时止血和更快愈合伤口。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叶开沅    下一篇 冰花战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