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鱼面
目录
麻城鱼面也叫垂面,据历史记载,麻城是鱼面的发源地,有逾千年的加工历史。鱼面食品以鲜鱼、猪肉、精面粉、食盐等为主要原料,采用民间传统手工制作而成,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键康食品,被誉为麻城四宝(鱼面、陶器、板栗、麻花)之一。广泛适用于家庭、宾馆宴席食用。
麻城位大别山山脉,盛产野生野味,猪肉是餐桌上的常菜,其中有一道独具风味的佳肴——鱼面。鱼面制作很有讲究。首先要选鱼肉和猪肉,再拌上麻油、细盐,经过揉、擀、蒸、切、晒等工序精制而成。鱼面形状似普通面条,但更精细,以"色香味形"著称,为湖北特产中的精品。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麻城的五脑山下住着一位麻姑。一天,麻姑在做面条时倒进了刚煮好的鲜鱼汤,家人吃面条时都说味道鲜。聪明的麻姑想,要是在面粉里加些鲜鱼肉做成面条,味道岂不更好?于是麻姑取来鲜鱼的净肉,剁成肉泥和进面粉中,做出了第一碗麻城鱼面。王家麻姑会做鱼面的消息很快在四乡传开,人们都来学艺,并编成歌谣:"擀的面像素纸,切的面像花线,下在锅里团团转,盛在碗里像牡丹"。
据《麻城县志》记载,鱼面的创制时间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出自许姓布行的一位姓黄的厨师之手。鱼面问世后,深受食客欢迎,麻城的鱼面作坊不断增加。
1911年鱼面作为麻城名产参加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以"银丝鱼面"获银质奖。
去鲜鱼之刺皮,剁其肉至泥酱状,加一定比例的淀粉、食盐揉搓成面,将面分成团,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蒲扇大小之大而薄面饼,然后卷成卷,放蒸笼猛火蒸20~30分钟,出茏后摊开,待冷却后用刀横切成薄饼,于日光下晒干即成。可单炖,加肉同炖,做火锅主料,亦可油炸而食。炖熟为面条状,故称鱼面。其味鲜美,虽为之鱼,然食无鱼味,实乃一绝。
麻城鱼面不浑汤,虽是口头禅,但反映了它的独特魅力。产品历史久远,制作工艺传统,原料考究,是低醇,高蛋,口感滑嫩,味美清香的食品,是有助健脑、降压、护心绿色的保健功能。早年就是敬孝长辈,馈赠亲友和群众逢年过节的上乘选择。
参考配方(千克)鱼肉1.6,砂糖0.1,淀粉0.5,酱油0.1,精盐0.3,姜汁适量。
1、一般采用新鲜或冷冻黄鱼、海鳗、小鲨鱼为原料,将原料鱼去皮,冲取鱼片,用刀剁碎成糊状或用采肉机采肉,经绞肉机绞碎,待用。
2、按上述配方加入精盐擂溃,待鱼糊粘稠后加入其他辅料擂溃均匀。
3、将鱼糜捏成块,在碾板和木棍上撒上淀粉,将鱼糜块碾成厚约0.3厘米的薄皮。
4、放在竹篦上,入锅蒸熟。 ⑸取出晒干或烘至六成干时切条,再晒烘至足干即为成品鱼面
材料:排骨(大骨、龙骨等)100g,鱼面100g(浸5-10分钟),姜10g(切大块状,如果不除鱼腥味可以不放),味精(或鸡精粉)、精盐,食用油,水2-3L(适量),红萝卜1根(切成块状),玉米1根(切断),冬瓜100g(切成块状),八角(好东西,增加汤的香味)。
做法:先取部分水烧开,将排骨放入沸水中煮5-10分钟,捞起排骨用清水洗净(这是祛除排骨的血渍及一些油状漂浮物)。
然后将排骨、鱼面、姜、红萝卜、玉米、水、八角、少许食用油加入到砂锅中,打开火煮至30-40分钟煮开(鱼面散开呈面条状)。再加入冬瓜、盐,改用文火煲至30分钟即可停火食用。
材料:鱼面100g(浸泡5-10分钟),清汤火锅料。
做法:先将清汤火锅料煮沸,加入洗好的鱼面,煮约30分钟左右,鱼面散开呈面条状即可开始食用。
材料:食用油1-2L,鱼面200g
做法:先将食用油倒入锅中煮沸,再将鱼面开始放入油锅中炸5-10分钟(鱼面呈金黄色),再捞起等油温降下即可食用。
鱼面是将鱼糜、小麦粉和食盐按配比混合制成,它不但提高了面条蛋白质的含量, 还弥补了单纯植物性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不完全的缺陷。此外,它也为中国丰富的淡水鱼资源提供了一条新的利用途径。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肌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组织更新和修补的主要原料。人体的每个组织:毛发、皮肤、肌肉、骨骼、内脏、大脑、血液、神经、内分泌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所以说饮食造就人本身。蛋白质对人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但是,蛋白质摄入量过多,不但是一种浪费,而且对人体有危害。蛋白质在人体内的分解产物较多,其中氨、酮酸及尿素等对人体会产的副作用,不仅增加肝脏负担,还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长期以往会影响肝肾功能,造成消瘦及免疫功能低下。
美国科学家发布一项声明指出,食用过量的蛋白质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如直肠癌、胰腺癌、肾癌及乳腺癌。食用动物性蛋白质如蛋类、奶类及肉类过多,还可以诱发心脏病。痛风、肝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更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