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琴
- 中文名
- 雷公琴
- 别名
- 雷琴、雷氏琴
- 诞生地
- 四川成都
- 诞生时代
- 唐代
- 得名原因
- 造琴世家雷氏所斫之琴
- 代表人物
- 雷威
- 遗世雷琴
- “九霄环佩”、“大圣遗音”、“彩凤鸣岐”等
目录
唐代雷氏家族做的琴享誉天下,苏轼《杂书琴事》评“雷公琴”,其特点是:“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先文。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和这一评价相似的还有:”所以为异者,岳虽高而弦低,弦虽低而不拍面。按若指下无弦,吟振之则有余韵“(《琴书大全》引黄延矩语)。
正由于雷公琴的这些优点,“贞元(公元785-804)中,成都雷生所制之琴,精妙无比,弹之者众。”
目前传世的古琴中,唐琴的数量不会超过20张,而雷威所作的琴尤为珍贵,一般称为“雷琴”或“雷公琴”。
今故宫博物院所藏 “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等琴,可能就是唐代的雷琴。
雷威的遗世作品,还有“彩凤鸣岐”、“春雷”琴、“天风海涛”琴、“清风”琴等。
前世:鬼斧神工雷威造
大唐开元二年(714),在遥远的西南蜀地,一个叫雷威的匠人拂去了琴身上的木屑,一张新琴即将完成。
这是一张落霞式的古琴,琴通长124.8厘米,额宽16.3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2.5厘米,两肩之间最厚处厚度为5.4厘米。琴身两侧边沿云纹起伏,犹如天边连绵的云霞。待油漆干透,丝线安好,雷威一挥手,琴音似钟磬金石,通透清婉,是张好琴!于是,他拿起刻刀,在琴腹的龙池中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
雷家世代造琴,其中以雷威最为著名。传说每当大风雪降临,他就酣饮浊酒,穿上蓑衣,戴上斗笠,跑到峨眉山的深林里,听树木的声音。如果其声连绵悠扬,就选作斫琴之材。
这张琴随后被命名为“彩凤鸣岐”。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北。“鸣岐”一词出自《国语》第一卷,说的是周朝兴起时,有凤凰在岐山上鸣叫。凤凰是一种十分吉祥的鸟,它身上有五彩的花纹。所以,“彩凤鸣岐”这样的琴名,应是一种吉祥的征兆,可能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琴的一种寄托吧。
今生:几经辗转浙博藏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转眼已是民国九年仲春,这一天,镇国将军毓朗(清末的军机大臣之一,光绪三十三年袭贝勒)来到北京城南的陶然亭公园。这里有座岳云别业,是他的友人、同为前清重臣的张百熙公祭之处。
在他走进岳云别业大门的一刻,朗贝勒的心却忽然被拨动了一下,他听到了一阵疏落的琴声,正是古琴名曲《平沙落雁》。
朗贝勒是爱琴之人,他的爷爷、定敏亲王载铨是道光皇帝的宠臣,家中“行有恒堂”收藏的古玩丰富而珍贵,其中又尤以古琴收藏最为有名。但是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将定王府的收藏劫掠一空,其中就包括雷威所制的那张“彩凤鸣岐”古琴。
此刻岳云别业的琴音似曾相识,勾起了他的遐思。他循声望去,鼓琴者竟也是一位旧同事——杨宗稷。
杨宗稷在岳云别业抚奏的,是他几年前重金买下的雷公琴。当第一次看清琴上“大唐开元二年”的文字时,这位已经名动京城的琴家怅然唏嘘,仿佛一千多年瞬间急速流逝:“开元二年题名在,千二百载刹那空。”经过杨宗稷的调试,他发现此琴音色非同寻常,“一二弦如洪钟,六七弦如金磬,四弦五徽以上如羯鼓”,因此尤为珍爱。1914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民间称为“荷花生日”的这一天,杨宗稷为这张琴写了一首七言长诗,刻在琴背。
一曲抚毕,朗贝勒上前叙旧,同杨宗稷谈起20多年前家中流散名琴的往事。当他提到“彩凤鸣岐”四个字,杨宗稷一惊,急忙抱来刚收拾好的琴囊,褪下一截,赫然就是那张“彩凤鸣岐”!
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有感于时运造化之难料,杨宗稷在琴背刻下了这一段故事。
1932年,杨宗稷去世。在学生的介绍之下,他的一部分藏琴,包括杨宗稷最珍爱的“彩凤鸣岐”琴等,被一个叫徐桴的浙江镇海人收购。徐桴曾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经理处处长、浙江省财政厅长、上海市财政局长、上海市银行总经理、浙江省政府委员等要职。他在镇海老家东南塔峙东岙建有一庐,取名“塔峙圃”,自号北峙塔主人。新中国成立后,徐桴的后人把藏琴捐献到了当地的镇海文化馆。1953年又移交给了浙江省博物馆(当时为浙江博物馆)。这些珍贵的古琴,躲过了战乱和十年浩劫,如今得以流芳百世,万古长存,让千万人共赏,真是琴坛一大幸事。
琴为神农式,琴长126cm,琴额宽21cm,琴肩宽22cm,琴尾宽15.5cm。桐梓良材,鹿角灰胎,通体黑漆加以朱漆修饰,琴面及琴侧大蛇腹断纹显著,琴背为不规则蛇腹断纹,配以黄杨轸足,琴音古韵悠长,若配以丝弦其声更为空灵。此琴背有铭文,琴名“清风”取:“月下瑶琴三五弄,清风生处秋水寒”之诗意。
另刻“雷威斫琴”,龙池两侧亦有刻文,“雷氏斫之,肇自开元,冯氏宝之。不知几传,我非知音,而理可言;心主于内,手应乎弦,故声和可以仰马氏意杀,形之捕蝉,岂特此哉!大则歌南风,小兮治单父,举不出于焉。嘉泰元年辛酉平园老叟周必大识。
雷氏所斫之琴被尊称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在当时已经享有盛誉。雷家造琴高手中,雷威的成就最大。
凤沼上部池下另刻有“旷代之宝”四字方印,意在万物无常,经朝代之更替,千百年后,天下名琴仍存于世者非常稀有。据考证,现传世唐琴仅十余张,宋琴也已极为难得。因此,唐宋之琴往往被琴人视为至宝。传世之琴,不惟音声品质超凡,其形制、髹漆、断纹、题款等,皆是令人品鉴、玩味不已的地方。而作为旷代之宝的名琴,其传承更迭,更留下了许多意蕴无穷的历史故事。诚如苏东坡所说:“千古寥落独琴在,犹如老仙不死阅兴亡。”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