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主要包括选桥址、建桥台、测水平、搭拱架、上剪刀苗、立马腿、架桥屋等重要步骤,其核心技术是搭建拱架。2008年6月7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木拱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技术含量很高的品类,也是世界桥梁史上仅有的品类,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浙江、福建省两地。福建、浙江地处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境内山高林密、谷深涧险、溪流纵横,为木拱桥的建造提供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原料,使造桥技艺得到了长远的流传与发展。在中国现存木拱桥不足100座,在浙江省泰顺县境内有15座国家文保单位的木拱桥,福建省宁德市境内有54座。木拱桥由桥台、桥身(包括拱架、桥面)、桥屋组成,有单拱、双拱和多拱之分,桥身如同彩虹,故又称“虹桥”。

选桥址选择乡村水尾,从村“风水”角度出发,同时考虑桥址两岸有坚固岩石供砌筑台用,尽量要选择两岸较窄处,减少桥拱跨度。建桥台是在溪边岩石上用石块筑筑或在岸边平地做船形墩。测水平测采用竹醒上水平法,将毛竹劈成两片,之后在竹片内装水,调节每根竹片高低取得水平。造拱架即先架设三节苗。在砌好牢固的桥堍后,安装三节苗底座,将制作好的三节苗斜苗起吊放置在水架柱上,并在斜苗的上端安装垂直于桥跨方向的横梁,之后吊装三节苗平苗,将三节苗平苗打入大牛头中,从而完成木拱的三边形木拱架,形成第一系统。完成三节苗后,在三节苗垫苗石左右两边立将军柱,将军柱和三节苗斜苗形成一夹角,接着铺设五节苗。将五节苗垫苗木置于将军柱和三节苗斜苗的夹角处,上五节苗上斜苗及上小牛头,在上斜苗的上端安装五节苗的上小牛头,完成第二系统。上剪刀苗即用两根原木交叉相嵌而形似剪刀,有一组或两组的做法。立马腿是在横梁下方用左右各一根短木插扦于下小牛头上,然后横梁木左右各一根杉木插入将军柱。架桥屋多为四柱九檩穿斗式结构。盖完屋顶,做好神龛,钉好挡风雨板,整座桥的建造就基本结束。

建造设备

木拱桥建造设备有:水架柱、天门车(手绞车),都为木制。

伴随着木拱桥从动工兴建到完工的整个过程,产生出一系列文化民俗活动,有择日起工、置办喜梁、祭河动工、上梁喝彩、取币赏众、踏桥开走、上喜梁福礼、完桥福礼、安置神龛等。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可追溯到距今900年中国北宋时期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到了明清时期,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中国南方的福建、浙江等地广泛流行,且工艺上有了一定的发展。明代陈世懋在《闽中疏》中感叹“闽中桥梁甲天下”,清代周工亮也在《闽小记》中描写:“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体现了木拱桥在建筑艺术上的精美。木拱桥既变溪涧为通途,又可供人们乘凉歇息、躲避风雨、观光游览的胜地。桥屋置神龛可供人们祭祀神祇,表达了建桥者和民众祈盼风调雨顺、国泰、大吉大利的朴素愿望,因此木拱桥成为当地民众信仰精神的寄托,也是造桥技艺得以延续的源泉。

桥为桥匠所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多在家族内部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目前已确认的传承世家有浙江省泰顺县董氏造世家、福建省寿宁县徐、郑氏造桥世家、屏南县黄氏造桥世家、周宁县张氏造桥世家。

区域分布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方的浙江省泰顺县(东经119°37′~120°15′,北纬27°17′~27°50′);福建省、浙江省、重点分布在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屏南县、周宁县(东经118°32′~120°52′,北纬26°17′~27°14′)。

存续状况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其可考证的历史有900年之久。最早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的木拱桥是中国北宋时期《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其桥无柱,居然单拱跨越宽达16.6米宽的汴河水面,宛若长虹。并承受了桥面上巨大的载重。到了明清时期,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中国南方的福建、浙江等地流行,且工艺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加盖廊屋、增加剪刀撑等。特别是清代,浙江、福建境内木拱桥分布更为广泛,达200多座,以此为生的工匠有500多人,工艺世家有30多支。而1949年以来,由于社会的剧烈变革,以及经济与技术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冲击,致使木拱传统营造技艺日益式微。据调查,从1949年到1999年的五十年间,浙江、福建两省因自然与人为原因损毁的木拱桥超过现存100多座的总量。分布在福建宁德调周宁县、寿宁县、屏南县等地的木拱桥主墨工匠相继去世,曾独立主持建造木拱桥的主墨工匠现存世者屈指可数且年事已高,泰顺的董直机已83岁,寿宁的郑多金已81岁,屏南的黄春财也已73岁。现存木拱桥大部分分布在温州市、丽水市、宁德市境内,达78座,多位于偏僻且不通公路的山芡,造桥工匠也基本上集中在这里,仅50余人。

近年来,中国政府重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拨付大量资金修木拱桥。泰顺董直机新建了同乐桥、琼华桥,周宁张氏桥匠修建了周宁后坑桥、屏南百祥桥、晏桥、寿宁郑多金徒弟郑高雄建造了寿宁张坑桥、长濑溪桥、闽侯远济桥、屏南黄春财修建了金造桥、新建了双龙桥,为浙闽山区人民的交通提供便利,还为旅游点增添新景色,使木拱桥传统营技艺得到延续。

威胁和风险

社会的剧烈变革,经济与技术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冲击,致使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逐渐失传。首先表现在木结构的木拱桥不能通行载重车辆,已根本无法适应现状交通需求。其次建造木拱桥的大型木料缺乏,使造桥变得更难,耍建造钢筋水泥桥快捷、实惠,胜过木拱桥。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许多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或迁往城镇,怀有造桥技艺的木匠为了生存也随其改行到城镇人事其他行业,淡忘了造桥技艺。从1970年至2000年的30年,没重造过一座木拱桥,仅对少数的桥梁进行过维修,木拱桥老工匠招收的徒弟所挣工钱难以维持生计,因此愿意学习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者奇缺。这就使得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生存和传承受到严重威胁。

一方面村民改变交通功能要折桥,修公路建电站要拆桥,人为不慎要烧毁桥,桥的数量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通常在家族内部口传心授,掌握造桥技艺的木匠数量稀少。如今有部分木匠转行从事其他行生疏了其技能,有工匠生老病死带走了其技能,授传的徒弟无法以此为生放弃了其技能,这就导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处于失传的境地。

保护措施

1.浙江省人大颁布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福建省人大颁布了《福建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对木拱桥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传统营造技艺进行立法保护。浙江省政府设立保护木拱廊桥专项资金。宁德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对我市境内木拱桥进行挂牌保护的通知》,规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木拱桥保护措施。2006年闽东北廊桥,泰顺廊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木拱桥也于历年被列为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起国家、省、县三级保护体系。

2.开展民间技艺传承人保护。在普查的基础上,公布董直机,郑多金、郑多雄、黄春财、黄民屏、等一批国家级,省、市级技艺传承带头人,给予补助经费支持个人生活,并为其提供施展技艺和传授技艺平台。2006年董直机分别在泰顺、温州建造同乐桥、琼华桥,寿宁工匠郑多金在庆元的旅游景点主持建造了木拱桥花溪桥;2007年由屏南工匠黄春财在旅游景点白水洋上建造了双龙桥,2008年在屏南长桥镇慈云村建造十锦桥。

3.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工匠董直机、郑多金等造桥的过程,传播其造桥技艺。2006年寿宁工匠制作了7座桥模,藏于寿宁县廊桥博物馆;屏南工匠黄春财也制作了6座桥模,藏于宁德市博物馆和宁德市艺术馆,向来访者展示木拱桥营造技艺。

4.举办两届国际木拱桥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世界各地桥梁专家交流营造技艺研成果。开展田野调查与资料收集,出版了《宁德市虹梁式木构廊屋桥考古调查与研究》、《泰顺廊桥》、《宁德虹桥》、《屏南廊桥》、《寿宁廊桥》等著作,还制作营造技艺的光盘和影像资料,有效保护了营造技艺的档案材料。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小街锅贴    下一篇 石桥营造技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