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陈汉章

陈汉章,谱名得闻,字云从,别号倬云,晚号伯弢,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东陈乡东陈村人。其一生自始至终勤奋自学和刻苦研读;一生致力经史子集“四部”的研究;一生弘扬国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一生充满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他是国立北京大学、中央大学的历史系主任,经史学家,教育家,一代鸿儒,国学大师。

目录

人物简介

陈汉章生于清

汉章先生一生饱览群书,博闻强记,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每读一书,总要考其优劣,校其佚漏,辨其真伪,评其得失。每看一次,必用色笔加点句读,由浅而深,先藤黄,加淡墨,再浅蓝、桃红、胭脂,然后银朱。

每篇文章都要高声诵读数十遍。其生前仅出文稿十余种。

被茅盾称为“爱国怪人”的汉章先生除了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还有浓重的乡土情结。1907年,首任象山劝学所总董,经他赞助与发动,设立的小学有30余所。担当象山民意代表,力挽县域被分割。不忘公益事业,出资资助创建“象山县公立医院”(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前身)。1922年,汉章先生从北大回乡探亲,受聘担任民国《象山县志》总纂。后带稿北上,在北大四年完成了县志编写,故成“独纂”县志(该志是民国时期四大名志之一,象山的百科全书,起到了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同时,陈汉章先生还十分注重忠孝礼义,乐善好施,立风重范。

人物著作

1960年

为纪念陈汉章先生的学术成就和爱国爱乡精神,1982年,象山县委、县政府重修陈汉章先生墓道。1992年,又重修汉章纪念亭及纪念壁。2006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把编纂《陈汉章全集》作为省文献集成“一号工程”,全集约21卷1000余万字。2007年9月第十届中国“开渔节”期间,县委、县政府隆重举行陈汉章先生纪念馆开馆仪式,同时举办陈汉章先生学术研讨会,还出版首发《国学大师陈汉章》一书。此时,北大派出史学系党委书记张万仓教授、南京大学派出史学系主任陈谦平教授等前来祝贺。

人物故居

地址位于象山县东陈乡东陈村。

国学大师季羡林欣然挥毫写下了5个大字——— “陈汉章故居”,这是他10多年来第一次用毛笔题词,在落款时还特地加了一个“敬”字。

想求得季羡林一字的人很多,但他几乎一律不题。此次,当听说陈汉章故居正在保护修缮时,季羡林说“陈汉章是我的老师啊”,并马上叫助手拿笔墨。一代国学大师为已故的另一位国学大师题词,留下了一段佳话。

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德珩题写了“陈汉章先生之墓”;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黄火青题写了陈汉章纪念亭“缀学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程思远题写了“经史学家陈汉章”一书的书名。由此也反映出陈汉章在国学史上的地位。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们来到象山县东陈乡东陈村,没费多少周折就找到了陈汉章故居,由季羡林题的“陈汉章故居”的匾额还没来得及挂上门楣。

这是一个两层青砖四合院楼房,由学圃堂和缀学堂组成,雕饰玲珑精致,风格优雅别致。缀学堂朝南略偏西,为一正两横组成的重檐楼房。前有围墙,设两重石库大门。正屋七开间,在次间与尽间间各为穿廊。明间侧缝七架,前有卷棚式轩廊。学圃堂在缀学堂南面,也为一正两横组成,前有围墙,正屋七开间。

陈汉章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9年),由其父陈昌垂建造。象山县专门拨出经费,对陈汉章故居进行全面加固和原样修缮。因此,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故居保存完好。

晚年的陈汉章回到故乡,居于缀学堂,致力史学研究,他的很多著述都出自于此。据陈汉章的孙儿回忆,他们的祖父每天必耕读诗书一小时。即每日早晨5时半天一亮就起床诵读,书声琅琅,东陈村远近皆能听到,乡里人说比鸡啼更为准确。他们小时候贪睡,常被读书声吵醒。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书声不辍。

我们迂回于轩廊间,试图寻找一代鸿儒留下的气息,耳畔仿佛响起了萦绕于梁近百年的琅琅书声。

实现心愿

陈汉章自幼好学,博闻强记,文章过目成诵。25岁时中举,后曾与章太炎一起,同学于当时著名经学大师俞樾门下,考职后得广东候选直隶州州司,但未上任。清朝末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聘请他当教授,但他宁愿当学生。因为他平生有一大憾事,就是没能点翰林,而科举废除后,流行一种看法:京师大学堂毕业生,可称为“洋翰林”,于是他宁愿去做学生,得一“洋翰林”以慰平生。

他1909年入京师大学堂,1913年,以中国史学门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为北大历史专业最早的毕业生之一,毕业时已49岁。之后,他一边学习,一边担任北京大学国文、哲学、史学等门教授,讲授中国法制史、中国通史、中国上古史、中国近古史、西周史、经学通论等15门课程。这个故事,曾经被当作笑谈,陈汉章也因此被视为学术怪人。

“两脚书库”

陈汉章一生治学严谨,博览群籍,遍读汉唐以来到清的先儒说经、订史之书。每至除夕,一定会写一篇总叙,检查一年读书计划的完成情况。每读一书,一定要考其优劣,校其佚漏,辨其真伪,评其得失,因此满纸都是密密麻麻的红绿圈点。有了心得就随即记录下来,作资料保存。日积月累,其著作与日俱增,遍及经史、子、集各部。陈汉章的书桌上往往放有10余支毛笔,毛笔笔头大多快要磨平。

其同学章太炎先生曾称道: “浙中朋辈,博学精思,无出阁下右者。”当时的北京教育部招待外国汉学家,常请陈汉章列席,以备咨询。曾有日本汉学家当面提出问题,陈汉章都详细回答,毫无错误,所以日本汉学家称他为“两脚书库”,以此形容他的学问像书库那样丰富。外国汉学家称赞陈汉章“学问渊博,文章湛深,实中国之大师也”。

爱国情怀

陈汉章是著名文学家茅盾的老师。茅盾在北大80周年校庆时曾回忆说: “北大中国历史和中国地理的教师给我印象最深,此刻记忆犹新的,是中国历史教师陈汉章。他是俞曲园的弟子,章太炎的同学,前清末年就是名驰国内的史学家。”

陈汉章在北大教中国历史,自编讲义,他从先秦诸子的作品中搜罗片段,证明欧洲近代科学所谓声光化电,都是我国古已有之,而那时候,欧洲列强还在茹毛饮血时代。甚至说飞机在先秦就有了,证据是列子上说有飞车。有一天,陈汉章讲完课,正要走出课堂,有个同学忽然问道: “陈先生,你考证出现代欧洲科学,在中国古已有之,为什么后来失传了呢?”陈汉章皱了下眉头说: “这就要继续考证其原因了,这要在先秦时代以后的历史讲到。”那时候,年仅17岁的茅盾插话道: “陈先生是发思古之幽情,光大汉之天声。”陈汉章看了茅盾一眼,不说什么就走了。当晚,陈汉章送了字条去,叫茅盾到他那里去谈谈。茅盾忐忑前往,不料陈汉章并不生气,反而坦率地说: “我明知我编的讲义,讲外国现代科学在2000年前我国都有了,是牵强附会。但为什么要这样编写呢?扬大汉之天声,说对了一半,鸦片战争以后,清廷畏洋人如虎,士林中养成一种崇拜外国的风气,牢不可破。中国人见洋人奴颜婢膝,实在可耻。忘记我国是文明古国,比洋人强得多。我要打破这个风气,所以编了那样的讲义,聊当针砭。”他还说:“中华民族同白种人并肩而无愧色。”茅盾事后称陈汉章是一位“爱国的怪人”。

在北京近20年,陈汉章多次谢绝孙传芳、吴佩孚等邀其做官之请。陈汉章非常同情革命,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对革命党人徐锡麟、秋瑾被害,极为悲愤,曾说“男儿当如锡麟,女子皆似秋瑾,国事可为”。他支持孙中山革命,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参加了葬礼,至表哀悼。

还有一次,驻北京的六国使馆慕名派专人来聘请陈汉章去给他们讲中国历史。每周授课两小时,每月报酬银圆六百元(当时普通家庭每月每人生活费用不过三四元),并用小轿车接送。陈汉章却婉言谢绝了。事后,其子问陈汉章: “这样重的酬金,这样优越的条件,父亲为什么要拒绝呢?”陈汉章回答: “你们只知道酬金多,条件好,你们可知道,中国历史岂能被外国所洞悉。”以此,也可见其爱国情怀。

重礼好义

陈汉章在家乡,每逢大年初一,至亲晚辈都要到他家里去拜年。过去很重视礼节,晚辈去拜年,要向长者下跪叩首。最出人意料的是,别人向陈汉章行礼,他也会跪下还礼,起来时还作一个毕恭毕敬的揖。他的学生顾圣仪在回忆陈汉章的文章中,曾经提及他少年时向陈汉章先生拜师的情形: “我在东陈读书两学期,跪拜先生两次,先生也还礼两次。”

对晚辈尚且如此讲究礼貌,对长辈更不用多说了。旧历新年一到,年及古稀的陈汉章总是一早去族长家拜年。当时族长是一位年高的农民老伯,但陈汉章不嫌贫穷,不论地位,亲自去施礼。

每当春节将临,陈汉章送乡里孤独老人每人猪肉十斤,大米一斗,以慰其心。若有生、病、老死者,陈汉章会为其请人接生,请医治病,或买棺安葬。村里修桥铺路,培修庙宇,他都积极赞助,从不吝啬。村里有一段几十里长的路,因年久失修,石板破碎,路面凹凸不平,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行,陈汉章为了解决行路难,独资修筑了这段路。

当时东陈村没有学校,只有几家私塾,青少年读书十分困难,陈汉章捐资兴办学校,为本乡及外乡青少年解决读书难的问题。

对压制贫困,称霸乡里者,不论权势多大,陈汉章则斥之以正理,为受欺凌者抱不平,深得乡里人称颂。

陈汉章卧病在床时,县里正在筹备设立公立医院,陈汉章获悉后捐出了1000元,以促其早日建成。等到医院建成开业时,陈汉章却已离开了人世。

在北大任教时,陈汉章白天上课、著书,晚上撰编讲义,教导子女读四书五经,并详细讲解,每天工作到午夜。就是感冒发烧,他也坚持编讲义、上课。夫人劝他请假休息,陈汉章却说: “国家培养人才应是分秒必争,岂能为我一人休息而耽误数十人的时间。”有时学生去他家中请教,陈汉章总是反复讲述,引经据典一一解答,直到学生全懂为止。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李雅兰    下一篇 金红石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