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
- 作者
- 葛兆光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6年12月
- ISBN
- 9787549590711
目录
★ 这个“天才成群地来”的时代,会是学术史上的绝响吗?——20世纪上半叶造就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人,这个时局动荡的时期,却成了学术的黄金时代。借由一个个知识人的片断,重新审视大时代下的个体生命。
★ “国学”到底是什么,它真的存在吗?——
国家与民族的动荡不安,把所有学者抛进巨浪颠簸之中,把那个时代知识人的心灵撕得四分五裂。在这些学者身上,可以看到时代的吊诡、潮流的变迁和思想的动荡,一个时代的学风与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雾中渐渐消失,学术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识与政治在彼此纠缠,理智与情感在相对角力。尽管说余音绕梁也可以“三日不绝”,但是“三日”之后呢?余音或成绝响,总会袅袅远去。
本书收录了
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在一个宗教信仰淡薄的国度里,书写记忆、重塑历史的叙事,无疑与权力和大众的信仰紧紧相连。因此,在中国的史学传统里,历史常常成为权力的婢女,在其中充斥着帝王将相的家史和古人牵强附会的神话。似乎只有有心人,才能在其中钩沉探佚出民族精神的起起落落与历史的巨流中,那些小人物生命的光彩。
坊间与学界对于民国学术史多有推崇与遥远的怀念,然而除却名人轶事和文士风流的追寻之外,对民国学术的意义却罕有深刻的洞见。在新的史料不断发现,新的学说大量涌入,学者的知识背景杂处于中西、新旧之间,那一代学人的遗产成就了许多史学研究中经典的范式,却也留下了无数的困惑让后继者继续追寻。民族存亡的时代里的著述似乎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焦虑与对于旧时代的温情,对于追求客观与科学性的现代学术来说,新的史料与研究方法的日新月异,却似乎再也找不到民国学术曾有的丰富意涵。
2017年年初,葛兆光先生出版了学术随笔集《余音》。与专业的学术著作不同,这十几篇对于民国学人的书写中,更多的是心境的揣摩和古今之境遇的对照。民国学术的最大成就在于使传统史学由经学的附庸变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与一直以来葛兆光的追求不谋而合。无论是早年对中国思想史写法的重新探索,还是如今他所主持并推动的“从周边看中国”这都体现了他对于历史学自身的反思并通过新的史料探索另一种历史书写的可能,而这似乎也是民国学术最丰厚的遗产——在新史料的大量阅读背后,投射的是一个学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刻理解与悲悯的关怀。
序/ i
一个佛教居士的忧思 / 003
世间原未有斯人 / 013
欲以“旧道德新知识”六字包扫一切 / 027
阴晴不定的日子 / 043
佚札留存在异乡 / 055
王国维手稿本《殷虚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跋 / 065
最是文人不自由 / 079
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 / 093
万里之外总有人牵挂 / 107
学术的意味 / 113
徘徊到纠结:顾颉刚关于“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解 / 119
吾侪所学关天意 / 131
“刮骨疗毒”的痛苦 / 145
谋万国知识之沟通 / 155
重读潘光旦 / 161
不是旅行季节的旅行 / 165
学问的意义毕竟久远 / 169
“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 175
重读杨联陞日记 / 189
黄河依旧绕青山 / 201
看人如伊吕 / 217
遥知水远天长外 / 221
师友三十年 / 231
那一道不曾消失的风景 / 237
附录一 运化细推知有味 / 247
附录二 世家考 / 259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