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目录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1)

先帝昔晏驾(2),兹山朝百灵(3)。

崇冈拥象设(4),沃野开天庭(5)。

即事壮重险(6),论功超五丁(7)。

坡陀因厚地(8),却略罗峻屏(9)。

云阙虚冉冉(10),松风肃泠泠(11)。

石门霜露白(12),玉殿毒苔青(13)。

宫女晚知曙(14),祠官朝见星(15)。

空梁簇画戟(16),阴井敲铜瓶(17)。

中使日相继(18),惟王心不宁(19)。

岂徒恤备享(20),尚谓求无形(21)。

孝理敦国政(22),神凝推道经(23)。

瑞芝产庙柱(24),好鸟鸣岩扃(25)。

高岳前嵂崒(26),洪河左滢潆(27)。

金城蓄峻趾(28),沙苑交回汀(29)。

永与奥区固(30),川原纷眇冥(31)。

居然赤县立(32),台榭争苕亭(33)。

官属果称是(34),声华真可听(35)。

王刘美竹润(36),裴李春兰馨(37)。

郑氏才振古(38),啖侯笔不停(39)。

遣词必中律(40),利物常发硎(41)。

绮绣相展转(42),琳琅愈青荧(43)。

侧闻鲁恭化(44),秉德崔瑗铭(45)。

太史候凫影(46),王乔随鹤翎(47)。

朝仪限霄汉(48),客思回林坰(49)。

轗轲辞下杜(50),飘飖凌浊泾(51)。

诸生旧短褐(52),旅泛一浮萍(53)。

荒岁儿女瘦(54),暮途涕泗零(55)。

主人念老马(56),廨署容秋萤(57)。

流寓理岂惬(58),穷愁醉不醒(59)。

何当摆俗累(60),浩荡乘沧溟(61)。

作品注释

(1)黄鹤注:师氏曰:天子之陵曰山陵,取高大之意。《旧唐书》:开元四年十月,葬睿宗于桥陵。奉先县,本同州蒲城县,以管桥陵,改属京兆府,仍改为奉先。开元十七年,制官员同赤县。《新书》:桥陵,在奉先县西北三十里丰山。

(2)《萧望之传》:“先帝圣德。”《汉书》:“宫车晏驾。”注:“王者初崩,臣子之心犹谓宫车晚出。”

(3)宋之问诗:“兹山栖灵异。”《东都赋》:“礼神祇,怀百灵。”

(4)《嵇康赋》:“记峻岳之崇冈。”《招魂》:“象设居室,静安闲些。”注:“象,法也,言为君造设屋宇,法象旧庐。”

(5)《国策》:苏秦说惠王曰:“秦地沃野千里。”扬雄《甘泉赋》:“开天庭兮回群神。”

(6)陶潜诗:“即事多所欣。”《易》:“习坎,重险也。”《天台赋》:“履重险而逾阪。”

(7)《史记·甘茂传》:乐羊返而论功。《华阳国志》: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一王死,辄为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

(8)坡陀,注见上章。《东京赋》:“岂徒局高天蹐厚地而已哉。”

(9)古乐府:“却略再拜跪。”

(10)《汉·祭祀志》:“云气成宫阙。”陶潜诗:“冉冉星气流。”

(11)颜延之诗:“松风遵路急。”《离骚》:“下泠泠而来风。”

(12)《山海经》: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此石门指墓门言。《记》:“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

(13)曹植诗:“欢坐玉殿。”孙绰赋:“践莓苔之滑石。”

(14)后汉郎顗疏:“简出宫女。”

(15)《前汉·郊礼志》:祠官各以岁时祠如故。江斅《让婚表》:“夕不见晚魄,朝不见曙星。”谢灵运诗:“晓闻夕飚急,晚见朝日暾。”此诗“晚知曙”、“朝见星”所自出。

(16)薛道衡诗:“空梁落燕泥。”

(17)庾丹诗:“铜瓶素丝绠。”

(18)朱鹤龄注:《旧书》:天宝十载正月,太庙置内官,供洒扫诸陵庙。《晋·武帝纪》:“中使相继,奉问起居。”

(19)《诗》:“王心载宁。”

(20)《记》:“备物之享。”《唐六典》:凡朔望、元正、冬至、寒食,皆修享于诸陵,若桥陵则日献羞焉。

(21)《曲礼》:“视于无形,听于无声。”

(22)沈炯《陈情表》:“刑于四海,弘此孝理。”《孟子》:“行乎国政。”

(23)《庄子》:“其神凝。”《旧书》:天宝十四载,颁《御注老子道德经》并《义疏》于天下。

(24)《杜诗博议》:《旧唐书》:天宝七载三月,大同殿柱产玉芝,八载六月,又产玉芝。此云产庙柱,盖桥陵亦有之也。

(25)曹植诗:“好鸟鸣高枝。”宋之问诗:“待月咏岩肩。”

(26)高岳,指华山。《诗》:“崧高维岳。”《子虚赋》:“隆崇嵂崒崔。”

(27)《西都赋》:“带以洪河泾渭之川。”《水经注》:“河水又南经蒲城东。”阚駰曰:蒲城在西北。《江赋》:“漩澴濴。”

(28)钱谦益笺:《寰宇记》:秦孝公元年筑长城,简公二年堑洛,故云自郑滨洛,今沙苑长城是也。《三秦记》云:在蒲城东五十里,秦筑长城,即是堑洛也。贾谊云:“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指长城也。旧注引京兆始平之金城,非是。《魏都赋》:“藐藐标危,亭亭峻趾。”注:“趾,基也。”

(29)沙苑,注见前。陈子昂诗:“祓宴坐回汀。”

(30)《西都赋》,“防御之阻,则天地之奥区焉。”

(31)昙暖诗:“川原多旧迹。”

(32)张翰诗;“能否居然别。”

(33)《韩诗外传》:“台榭不如丘山。”江淹诗,“岧亭南楼期。”

(34)汉宜帝诏:二千石各察官属。此指县内诸官。称是,称职也。《梁孝王传》:“他财物称是。”

(35)刘峻书:“声华无寂。”

(36)《吴志》:虞翻以所注《易》示孔融,答书曰:“延陵之知乐,吾子之治《易》,乃知江南之美者,非徒会稽之竹箭。”

(37)《楚辞》:“春兰兮秋菊。”阮籍诗:“二子赠嘉诗,馥如幽兰馨。”

(38)吴陆景书:“高风振古。”

(39)朱鹤龄注:啖侯,疑即啖助。《唐书》:啖助,安叔佐,赵州人,淹该经术,善为《春秋》之三家短长,号集传。《鹦鹉赋序》:“笔不停缀。”

(40)《文赋序》:“夫其放言遣词,良多变矣。”王褒《四子讲德论》:“转运中律。”

(41)《庄子》:“刀刃若新发于硎。”

(42)《淮南子》:“养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绣。”《诗》:“辗转反侧。”

(43)《抱朴子》:“琳琅坠于笔端。”《西都赋》:“琳珉青荧。”颜师古注:“色青而有光荧也。”

(44)司马迁书:“侧闻长者之风。”《后汉书》:鲁恭为中牟令,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

(45)《楚辞》:“秉德无私。”汉文帝诏:“秉德以陪朕。”《后汉书》:崔瑗举茂才,为汲令,作座右铭。

(46)凫影,见《九日杨奉先》诗。

(47)《列仙传》: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七月七日,乘白鹤于缑氏山头,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48)《汉书》:叔孙通起朝仪。谢灵运诗:“结念属霄汉。”

(49)宋武帝诗:“客思空已繁。”谢灵运诗:“相送越林坰。”

(50)《长安志》:下杜城,在长安县南一十五里,其城周三里。《汉书·宣帝纪》:“尤乐杜鄠之间,率常在下杜。”应劭曰:“下杜城,故杜陵之下,聚落也。”

(51)曹植诗:“罗衣何飘飖。”黄鹤曰:泾水本浊,而后人袭舛,多以为泾清。《诗》云“泾以渭浊”,犹谓泾以渭而见其浊也。泾水在长安之北,公自杜陵往奉先,故渡此水。

(52)任昉表:“臣本自诸生,家承素业。”

(53)傅玄歌:“浮萍本无根,非水将何依。”

(54)荒岁,谓天宝十三载,秋霖,关中大饥。陶潜诗:“固为儿女忧。”

(55)汉主父偃曰:“日暮途远。”《诗》:“涕泗滂沱。”《说文》:“自鼻曰涕,自目曰泗。”

(56)主人,指奉先令。《韩诗外传》:田子方出,见老马于道,喟然叹曰:“少尽其力,老弃其身,仁者不为也。”束帛赎之。

(57)左思《吴都赋》:“廨署棋布。”江淹《画扇赋》:“秋萤兮初飞。”(58)谢灵运《拟王粲诗序》:“家本秦川贵公子,遭乱流寓,自伤情多也。”谢灵运诗:“意惬理无违。”

(59)《史记》:“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

(60)凌敬诗:“心灰俗累忘。”

(61)《楚辞》:“志浩荡而伤怀。”谢朓《笺》:“沧溟未运,波臣自荡。”注:“沧溟,海也。”

作品评析

此诗作于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黄鹤《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诗云“廨宇客秋萤”,又云“荒岁见女瘦”,当是天宝十三载,物价暴贵,人多乏食时,往见诸官而作。又篇内不言禄山之事,知非十四载所作矣。

此诗分六段。前四段各八句,后二段各十四句。

前四段,历叙桥陵始末。首段记山陵之阔大也。百灵,言诸神拱护。象设,石马之类。天庭,坛宇之高。即事,起陵之事。五丁,开凿之功。陂陀,言山势迢递。却略,状山背后拥。次段记寝殿,而及守陵之事。云阙凌虚,言高大也。松风肃然,言阴寒也。石门冷,故霜露常凝。玉殿空,故莓苔常绿。祠官早入,故梁间簇戟。宫女奉盥,故铜瓶汲井。三段记圣孝,而及感应之符。遣使守陵,而君心未安,尽不徒备享为仪,直欲视于无形矣。敦国政,开元致治也,推道经,御注《老子》也。瑞芝好鸟,言陵上祯祥。四段记山川形胜,而并叙改县之由。拱岳带河,抱城环苑,见此陵为王气所钟。永与二句,申言地脉之悠长。居然二句,称其规模之弘远。嵂崒,耸峙貌。滢潆,回旋貌。眇冥,谓川流插伏。岧亭,谓台形高秀。下四,乃隔句对法。

第五段赞美县内诸公。王刘六人,皆称职而有声者。遣词四句,称其文章。侧闻四句,叙其政事。

末段叙客况凄凉也。公未受官,故有朝仪二句。来自长安,故有下杜二句。诸生四句,飘零穷老之感。主人四句,秋日旅居之事。末乃不得志而思遁迹矣。

王洙《谈录》云:唐郑颢自言梦为诗十许韵,有云“石门霜露白,玉殿燕苔青”,意甚恶之。后遇宣宗山陵,因复缉成。此杜公《桥陵》诗也,颢以为园陵之祥,不亦可鄙乎。

胡夏客曰:此诗前半篇但咏桥陵,略不及诸官,后但味诸官,略不及桥陵,结则陵与官皆不及,但自作感慨。此少陵自成章法也。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高都护骢行    下一篇 优先清算权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