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

“盛锡福”于1911年始创于天津,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在北京设立分销处。创始人刘锡三注册的商标。并吸收过内外优秀的制帽技术,使盛锡福皮帽制作博彩众多工艺精华,形成了精良的制作技艺。盛锡福皮帽外形端雅大方、做工考究精致、穿戴轻软舒适。民国时期,盛锡福皮帽就倍受推崇,“头顶盛锡福”成为当时社会各界人士追求高尚生活品质的象征。新中国成立后,盛锡福皮帽也曾作为馈赠国际友人的礼品,深受海内外消费者青睐。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368号的盛锡福帽店,是京城响当当的老字号,2011年是这个老店的百年大庆。成立于1911年的盛锡福,从“制帽作坊”、“帽业专家”发展到今天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一百年间,盛锡福所经历的创业、传承与发展的历史,直接、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帽文化的历史发展痕迹。可以说,盛锡福传承发展了独特精湛的中华制帽技艺,积淀形成了盛锡福的传奇帽业历史文化特色。

中国自古便有“衣冠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冠帽一直是中华服饰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冠帽与个人修养、社会习俗、国家建制均有直接的联系。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今天,中国冠帽文化日益受到关注,其经济、文化和教育价值不断凸显。为此,以“传承发展冠帽技艺文化,追溯中华冠帽历史文明”为主题的盛锡福帽文化博物馆,从筹办之日起,就受到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盛锡福”于1911年始创于天津,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在北京设立分销处。创始人刘锡三注册的商标“三帽”中就包括一顶皮制三块瓦帽,可见皮帽制作支撑着“盛锡福”的半壁江山。刘锡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从同业挖取技术骨干,千方百计地搜集国内制帽技术中的绝招,“盛锡福”的皮帽制作工艺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

技艺传承

本文以北京“盛锡福”皮帽制作为个案讨论老字号的技艺传承问题。今天老字号的手工技艺被认为代表着传统,正是因为新的技术形态(机械工业)的出现。从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史看,手工技艺与机械技术经历了长期碰撞、互动、融合的过程,但手工技艺有的工序始终是机械技术无法进入的最后防线,这就成为老字号存在的意义。本文从老字号自身历史说起,再谈到当下的技艺传承,最后论及技术宇宙观的问题。

“盛锡福是名副其实的名牌。”李金善告诉记者,从1924年至1934年,盛锡福荣获国民政府奖状16个,还有许多社会名流为盛锡福题字,如曹锟题“国货之光”,盛锡福的牌匾则出自吴佩孚之手。解放后,北京盛锡福还承担过为国家领导人和外宾制帽的任务,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都曾戴过盛锡福的帽子。说到此,李金善自豪地说:“盛锡福能有如此成绩都是源于其质量与工艺。”

李金善1974年到北京盛锡福工作,如今年近花甲的他已与帽子打了40年交道,他是该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李金善为展示柜里的每顶样帽都取了非常形象的名字,如“菠萝花帽”“奶牛帽”,有人称李金善是“帽子国王”。这位“国王”温和谦逊,话语不多,但说起盛锡福皮帽的制作却神采奕奕,“制作一顶皮帽,要经过挑皮、选料配活儿、裁制、缝合等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讲究。挑皮刀要锋利,起刀、进刀、止刀要稳准;配活儿要求毛的倒向一致、长短粗细密度一致、颜色软硬一致;裁制时也要根据皮料摆放合理,人字刀、月牙刀、梯子刀等种种刀法千变万化、应用灵活;缝制时要求顶子圆、吃头均、缝头匀……”每一道工序都有着严格的标准,缝头、针距都有具体的数字标准,同时像内衬、里子这些看不到的部分在制作中也是精益求精。李金善表示,正因工艺考究、外形美观、穿戴舒适、表里如一,“头顶盛锡福”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一种象征。

给帽子“减肥”

“盛锡福发展百余年,一直都坚持适时而变。”北京盛锡福帽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家琪告诉记者,这种变是要与时代发展同步,包含技艺、样式的双重创新。

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政府对王府井大街进行扩建改造,当时盛锡福的门店被迫关闭,时任公司副总经理的李家琪带领18名骨干技术人员,靠着在百货商店租来的一个柜台销售盛锡福的产品,艰难地支撑着厂子。李家琪说,那时,他们心里一直有个信念:“盛锡福一定会恢复到以前的样子。”终于,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这个老字号保留了下来。1999年9月改造后的王府井大街重新亮相,盛锡福也重新开门营业,客流和销售额逐渐恢复正常。

2000年,为适应社会的发展,盛锡福进行了改制,注册为“北京盛锡福帽业有限责任公司”。“这是我们适应市场的一种探索。”李家琪说,改制后,公司以国有控股为主,同时融入了职工股份、社会法人股份,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相对有了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业务拓展到了全国乃至海外,年销售额也从当时的200多万元增长2000多万元。

此外,随着大众审美的变化,帽子的功能也由原来的保暖为主变为以文化礼品、装饰点缀为主,继而在皮帽的花色、样式、材质、工艺上的创新则是盛锡福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更新对皮帽款式设计的知识是李金善每天必做的功课,李金善说,如今的许多帽子都“减肥”了,以雷锋帽为例,其帽胎做得较以前软,填充物由棉花改为轻薄的人造棉,人们戴着既轻薄又舒适。同时,盛锡福的顾客群体也在年轻化,李金善从展示柜中拿下一顶“菠萝花帽”,这是他近些年设计的一款花形似菠萝、样式时尚的女帽,由水貂皮制成,美观且舒适。这些尝试、创新都非常受顾客欢迎。

代代坚守

学习了两年皮帽制作技艺的陈绍龙告诉记者,他来盛锡福主要是看中了它的工艺。“盛锡福皮帽制作工艺流程虽然复杂,但这是历代制帽师傅长期积累得出的技术成果,并且这些手工工艺具备机械制造无可比拟的优点。”

李金善以皮帽制作的第一个环节举例,盛锡福对皮毛质量的把关最为严格,他刚入行时,就常跟着师傅去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采购,分辨皮毛质量的学问很深,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磨练,才能培养出好眼力。而采购之后的剌皮子过程则是考验制作技艺的重要环节,“过程枯燥,工作量极大,针扎到手指是常有的事……”李金善说,学习和制作皮帽的过程是辛苦和困难的,而盛锡福正是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中走到了今天。

谈工艺兴奋,说传承感叹,这是许多大师的共同点,李金善也不例外。他说:“我今年就要退休了,眼看没有适合的传承人,心里十分着急。”这些年,前前后后来拜他为师的人很多,有学一年的,有学一两天的,坚持下来的有3个人,其中一个已经可以独立制作帽子了,但技术仍需提高。

为了更好地将这项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下去,2010年,盛锡福修建了中国首家帽文化博物馆以及李金善皮帽技艺传承创新工作室,顾客可以在了解盛锡福发展史的同时,零距离观赏皮帽制作技艺。而谈到盛锡福未来的发展,李金善和李家琪都表示,盛锡福作为百年老字号,要不断开拓自身的文化价值,只有在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不断融入新元素,才能站稳脚跟,长久地传承下去。

百年盛锡福:一顶帽子的创新之路

盛锡福于1911年始创于天津,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北京设立分销处。在创始人刘锡三注册商标“三帽”时,三帽中包含一顶皮制三块瓦帽,皮帽制作支撑着“盛锡福”的半壁江山。随着时代的变化,盛锡福已经有裘皮、毛线、棉质、纸草等材质,土耳其帽、解放帽、时装帽等款式,不过裘皮帽仍然是盛锡福的主要支撑。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动物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盛锡福的皮毛供应已经转向家养的貂皮等。据盛锡福主要负责裘皮生产的陈江山师傅介绍,盛锡福在河北有固定的皮毛供应基地,而家养动物的皮毛质量要比以前野生的质量差,会出现绒少、白板等各种问题。

毛皮质量的下降给成品帽子的美观程度带来了挑战,那就是在制作圆帽(即土耳其帽)的时候会出现中缝较明显甚至能直接看见皮子的白板现象。陈师傅表示,黑色的不太看得出来,没染过的烟色(即咖啡色)非常明显,顾客一看不太好看也不太喜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想出了“转顺“作为解决之道。

传承发展

1912年,刘锡三和友人合资在天津估衣街开办了盛聚福小帽店, 1917年从东洋银行得到一笔可观的贷款之后,刘锡三在天津法租界21号选好店址,把盛聚福改为盛锡福。

1919年,盛锡福用巨资买下了西方人运来的一部全套电力制造草帽的机器,设立草帽工厂自产自销,并很快在天津打开了销路。几年之后,盛锡福相继设立了皮帽工厂、便帽工厂、缎帽工厂、化学漂白厂、毡帽工厂和印刷厂等,并开设了两家分销门市部。二三十年代,先后在南京、北京等城市设立分店20多处。盛锡福在美、澳、英、法、意、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捷克、瑞士、瑞典、挪威以及非洲等地都有代销处。

1924年至1934年共获国民政府奖状15个。一些社会名流为盛锡福题字,其中宋哲元题“明驰中外”;秦德纯题“冠冕群伦”;曹锟题“国货之光”;邹泉荪题“冠冕吾华”。由吴佩孚书写的盛锡福牌匾。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    下一篇 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