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中学
目录
桂林中学是
桂林中学的前身是
截至2016年6月12日,共有专任教师135人,其中
校标
桂林中学长期以来没有固定的校标,只有临时性、阶段性的校章、校徽、校庆庆徽。在2005年桂林中学百年校庆设计庆徽的同时,设计了学校的校标。
桂林中学的校标为圆形图案,内圈圆心为深蓝色,中间有阴文篆体“桂中”二字,“桂”字为白色,“中”字为红色,蓝白红象征桂林中学经历的三个不同的时代。圆形外圈为阳文,上半部分为英文“
学校在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自治区内外有重要影响,在全国重点高校之中有着良好的声誉。桂林中学荣获“全国德育先进校”“全国贯彻体育条例先进学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广西(首批)示范学校”“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样本学校”“广西卫生优秀学校”“广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办学业绩先后载入《中国教育年鉴》、《中国著名中学》、《中国名校》等中国教育典籍之中。
桂林中学有着较长的办学历史,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百多年来,培养了50000余名毕业生。校友遍及海内外,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桂中校址为三国时期始安郡故址,唐进士赵观文之故宅。在张维建立的府学相邻的文庙,留有一批牌坊石刻。2000年桂林市解放西路改造,两处石刻原拟移往桂海碑林。后经学校建议并出资将府学文庙石刻移至校园内奎光楼西侧,由此形成了学校的“府学文庙碑林”。两处石刻于1984年经广西人民政府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止2013年9月22日,存碑刻11件,有元朝2件、明朝1件、清朝8件,碑坊二座(有龙门、富贵图)。多是通高一丈余、宽约五尺的巨碑。最早的是元延祐五年(1318年)双面碑,都是儒学文化之载体。
内容主旨有三:一为尊师尚礼。二为兴教育,重文治。三为崇尚教化,劝学后人。
建于清代1893年,两层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座北朝南,为勉励地方人士勤奋读书所建,该楼还曾是文庙珍物的存放地,保存着朝廷颁赐的联额和礼乐器。曾是文庙标记性建筑之一。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它们是铭刻历史的丰碑和文化灵魂的遗物,是儒家文化的展示和儒家精神的载体。如:以仁爱、和谐、中庸为核心价值观的儒学思想,是一种“以德为体,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文主义哲学。在探求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时,它强调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勇于担当的进取精神与宽广胸怀。
学校于2001年底重修奎光楼。在拆除旧天花板时,露出屋顶主梁,上书红漆大字“大清光绪19年(1893)年8月全省绅士出资兴建。足见昔日桂林地方名流贤达助学风气之盛。楼上正中原有楼匾,后请黄云重题“奎光楼”横匾。奎光楼为学校接待室。
奎光楼上的对联:理本精深求真知须觅源头活水;学无止境明大理应读天下文章。
石凳、校大门石狮(1876年置于府学文庙前,是桂林境内石雕狮子中的代表作)、烈士墓(刘俊民)、槐树等。这些树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含义,被视为吉祥树种及“灵星之精”,有公断诉讼之能。民间俗谚云:“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早在周代,它就是官府吉祥、富贵、尊优的象征。同时,槐还是公相的象征。所谓“三槐”,就是朝廷门外栽植三株槐树,象征司徒、司马、司空三公的品位。世人庭院多种槐,目的就在于讨个吉兆,祈愿子孙位列三公。现校址是原桂林府学的所在地,槐树多是必然的。学校一直在专家指导下对这些槐树进行保护,因为它们承载着学校文化的底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尹瘦石曾为校大门题字,张开政曾为图书馆题字,邓锡禄曾为风帆石题校训。风帆石为学生捐款修建。下有历任校长名字(解放前与解放后),背面孔子语录四句,二句对学生,二句对教师。
学校办公楼前草地石头上的“慎独”、“足下起”等以及楼道书画、摄影作品都是教师所为。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