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
目录
首先,毽子制作简便。只需用一小块布,包上一枚铜钱和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开口的鹅毛管子,用针线缝牢,成为底座;再在未剪开的鹅毛管子上端里,插上七八根鸡毛就做成了。鸡毛最好是雄鸡的,又长又好看,也好踢些。商店里或地摊上有现成的毽子卖,不过,其底座往往是橡皮的,弹性大,踢重了稳定性差。
其次,活动便于开展。它对场地要求不高,只需一小块比较平坦的空地,五六平方米,三四平方米均可,越是技艺高的对场地要求越宽。
再其次,踢法多种多样。既可以比次数,也可以比连踢的时间,还可以比踢的花样……。
历史起源
踢毽子是中国民间传统运动项目之一。根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它起源于中国汉代;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在民间流传极广,集市上还出现了专门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铺;明代开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赛;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在毽子的制作工艺和踢法技术上,都达到空前的程度。
清代踢毽的技艺已相当高,也为中国古代妇女所喜爱。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曾赞美女子踢毽,说女子踢毽比踢足球还巧妙,比下棋还有趣味。
发展
20世纪30年代后,踢毽运动曾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扶植发展中国这一传统运动项目。1950年,
制作与分类
毽子种类可分为鸡毛毽、皮毛毽、纸条毽、绒线毽等几种。
在古代,毽子一般用禽类羽毛和金属钱币做成。发展至今,毽子制作的种类繁多,除延用古代的办法以外,一般的说有四种。
其一,用橡胶制作毽座,含毽底和毛筒一次成型,在毛筒上套金属片和塑料片,在毛筒中插上鹅毛或其他禽类羽毛制作的现代工业化生产的羽毛毽,大致可分为大毽、中毽、花毽和毽球毽。
其二,用金属片为底,以纸剪成各种花色缨的手工制作的纸毽。
其三,以各种色布条为缨,以大组扣为底做的手工布毽。其四,以塑料做成的各色装饰性毽子。
在一般日常的踢毽活动中所使用的毽子,按照外观尺寸来区分,可以大致分为大毽、中毽、花毽和毽球毽。大毽是供一般初学者和平时娱乐所用。中毽使用范围最广,即可用于娱乐,也可用于比赛。在中国竞技毽的各单项比赛中只使用中毽,而不使用其他尺寸的毽子。花毽的装饰性最强,使用的羽毛品种繁多,包括鹅毛、鸡毛、鸵鸟毛等等。毽球毽飞行速度最快,其羽毛短小、高度很低,一般使用鹅毛制作,只在毽球比赛中使用。
中国竞技毽
“中国竞技毽”的比赛所使用的“中毽”的详细描述:
中毽由底座(由毛筒和毽底构成)加4支鹅毛再加活动垫片构成。为了使羽毛能够牢固地附着在底座上,可以在羽毛的根部加上粘接剂。为了进一步增加羽毛固定的牢固度,还可以使用不同质 地的线材或橡皮筋将毛筒的上部扎紧。
中毽的底座由软塑料或橡胶制成,其形状是由空心圆柱型的上部和圆台型的底部构成。底座上部的空心圆柱型部分称为“毛筒”,底座的底部称为“毽底”。毛筒和毽底是融为一体、一次成型的,应尽可能结实耐用。
中毽的4支鹅毛的根部插于毛筒中,鹅毛尖端向外,并由胶水或其他粘接剂固定在毛筒中。
中毽的垫片在中毽底座的毛筒外侧套有12片圆形中间带孔的垫片,其中9片为直径比毽底直径稍大的金属垫片,2片为直径比毽底直径稍大的很薄的塑料垫片,最上面一片是橡胶、塑料或硬纸板做的垫片,并可印有或贴有生产商或销售商的简单广告。垫片自下而上的排列顺序是:塑料薄片、5片金属垫片、塑料薄片、4片金属垫片、橡胶垫片。垫片的内孔比毛筒的外直径稍大,使垫片可以套在毛筒外面之后自由地上下运动。出于环保目的,金属垫片可以由废旧金属罐头盒的空壳剪制而成。
中毽的尺寸和重量:中毽的高度为14-15厘米,其对立两支鹅毛羽尖外缘的标准宽度为14-15厘米。中毽底座的高度包括毽底底面的凸起在内为2.6厘米。毽底的凸起的直径和高度各为0.1厘米。毽底的厚度为0.3厘米,直径为3.50厘米。毛筒的外径为1.1厘米,内径为1厘米,高度为2.2厘米(不包括毽底的厚度在内)。金属垫片的外沿直径为3.80厘米,中心孔的直径为1.80厘米,金属垫片的厚度为0.02厘米。塑料垫片的外沿直径为4.80厘米,中心孔的直径为1.80厘米,塑料垫片的厚度为0.01厘米。
中毽的标准重量为24-25克,不得少于或多于此重量范围。
传统踢毽子对场地要求不高,只需比较平坦的空地,五六平方米,三四平方米均可,越是技艺高的对场地要求越宽。在室内、室外均可进行。场地面不受限制,只要平坦即可,主要根据参加人数和水平而定。例如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境地盛产桐油和油茶,踢毽水平高的人,站在枯饼上进行比赛或表演。
比赛场地
中国竞技毽“对抗毽赛”比赛场区的详细解释:
第1款
对抗毽赛比赛场区的主场区、底线与边线如图1所示,对抗毽赛比赛场区的主场区外沿是一个长11.88米、宽5.18米的长方形,线宽4厘米的标示线包括在内。此场区的宽度与标准羽毛球单打场区的外沿相同,长度与羽毛球双打场区的后发球线的长度相同。长方形的两条短边称为端线,在不同的单项比赛中也称为11米线或双踢底线。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称为边线。
第2款
中线、中线中心线以及其他线段的中心线在两条边线的中间位置有一条连接线将两条边线连接起来,称为中线。中线的中心线是一条为叙述方便而仅在理论上存在的、距两边端线距离完全相等的线段。在以下的叙述中,为避免标示线的4厘米线宽造成的叙述困难,将使用各条标示线线宽的中心距两边各2厘米处的中心线作为该线段的代名词。如无特别解释,则任意两条平行的线段之间的距离就是指该两条线段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第3款
5米线和10米线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中线的两侧距离中线2.50米处各有一条与中线平行的线段连接两条边线,这两条线段之间的距离为5米,所以称为“5米线”。在两条5米线与端线之间、距5米线2.50米处又各有一条与5米线平行的线段连接两条边线,这两条线段之间的距离为10米,所以称为“10米线”,也可称为“单踢底线”。
第4款
11米线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中线两侧距中线5.92米处各有一条端线。在对抗毽赛中,这条端线又称为“11米线” 或“双踢底线”。两条11米线的外沿之间相距11.88米。
第5款
发毽限制线与发毽区将两条边线的两端各以虚线延长1米,这4条虚线称为“发毽限制线”。每条发毽限制线各是由5段10厘米长的线段间隔10厘米构成。在边线的端点,发毽限制线的虚线应以空白、而不是以实线开始,以使裁判员便于判断在对抗毽比赛中落在边线端点处的落毽是否出界。由端线(也即“11米线”)与相连的两条发毽限制线及其延长线形成的半封闭区域称为“发毽区”。
第6款
1区和2区在中线两侧,由中线、5米线和两条边线形成了两个场区,分别称为1区和2区。在对抗毽比赛中,1区和2区分别是对抗双方的“前区”。
第7款
3区和4区在中线两侧,由5米线、10米线和两条边线形成了两个新的场区,分别称为3区和4区。
第8款
5区和6区在中线两侧,由10米线、端线和两条边线又形成了两个新的场区,分别称为5区和6区。
毽子的基本踢法,主要有“盘、拐、绷、蹬”四种,用脚内侧踢为“盘”,用脚外侧踢为“拐”,用脚面踢为“绷”,用脚掌踢为“蹬”,用脚趾踢为“挑”,用脚后跟踢为“磕”等。
不算双脚同时离地的跳跃动作和其他复杂动作,踢毽子的基本动作共有8种,即盘、蹦、拐、磕、抹、背(音“杯”)、勾、踹。由于参与踢毽子的民众广及全国各地,而且踢毽子运动的流传又年代久远,所以对同样的动作形成了各地的多达几百种不同的称谓。
北方地区叫法
下面以中国北方地区的叫法作为参考,列出踢毽子的8种基本动作的传统叫法与现代叫法的不同称谓。
踢法的新旧名称对照和对动作的解释以下名单在新旧名称之后是对动作的解释。排列如下。
新名称/旧名称:对动作的解释和定义。
1.内踢/盘踢:用脚内侧在身体前方或侧面踢。
2.直踢/蹦踢:用脚面在身体前方或侧面踢。
3.外踢/拐踢:小腿向同侧身体侧后方弯起,用脚外侧或脚后跟在身体侧面或侧后方踢。
4.膝击/磕踢:膝部向前提起弯曲,用大腿的正面或膝部击毽。
5.叉踢/抹子:一只脚不离地,另一只脚从背后绕至前腿外侧用脚内侧或脚心踢。
6.背踢/倒打、背(音“杯”)毽:一只脚不离地,另一只脚向身后弯曲用脚心踢。
7.倒勾/倒勾:背对毽子即将运行的方向,在身体前上方用脚面向身后踢。
8.踹毽/踏毽:在身体前方、侧面或身后用脚心或脚外侧踢。
以下是踢毽子的部分跳跃动作。跳跃动作比一般动作的难度加大。对跳跃动作是指换腿做出对称的跳跃动作,难度就更大。
9.跳直踢:一条腿向前提起离地,另一条腿单腿起跳腾空,后离地腿在身体前方用脚面直踢并先落地。
10.对跳直踢:在用一条腿完成跳直踢后,当毽子回落后,立即连续用另一条腿完成与第一次动作对称的跳直踢。
11.跳叉踢/单飞燕:一条腿向前弯曲提起,另一条腿单腿起跳腾空,然后用后离地的腿从背后绕至前腿外侧用脚内侧踢。
12.对跳叉踢/双飞燕:在一条腿完成跳叉踢之后,当毽子回落后,立即连续用另一条腿完成与第一次动作对称的跳叉踢。
13.跳跪踢/鸳鸯拐:双腿同时蹬地起跳并向身后弯曲,用一只脚的脚外侧踢。
14.对跳跪踢/双鸳鸯拐:在完成一次跳跪踢后,当毽子回落后,紧接着立即用另一只脚外侧完成与第一次动作对称的跳跪踢。
15.跳背踢/跳倒打、跳背毽:一条腿先向前抬起离地,另一条腿向后蹬地起跳并向后弯曲,然后用后离地腿在空中完成背踢动作。
16.对跳背踢/双跳倒打、双跳背毽:在用一只脚完成跳背踢之后,立即用另一只脚做出第2次跳背踢。
17.转体踢:在一个动作完成之后,身体原地旋转360度,然后在毽子不落地的前提下接续下一踢毽动作。
18.头击:用头部的任何位置迎击毽子并将毽子送出。
19.胸腹停/卸毽:用胸部或腹部的任何位置将毽子的运动停止并等待毽子自然下落。
20.停毽/卸毽:用身体的任何部位将毽子的运动停止并等待毽子自然下落。但对肩胛骨以下的手臂直至手指尖的停毽动作有特殊规定,即不允许将手臂抬起后接触毽子,否则将被视为“手毽”而等同于毽子落地。
单纯比踢技术
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踢。着地的脚可以移动,也可以不准移动(俗称“定桩”);踢的脚可以着地,也可以不着地(俗称“悬”,比赛正式开始前,常用此法定参赛人员出场次序。)参加者可以依次轮换踢,连续踢得多者或先完成任务者为胜方。也可以“加宝塔”,即第一人踢一下,第二人踢两下……依此类推,周而复始,直往上加,到其中一人踢“死”为止。“死者”可向“生者”“抛毛”,即将毽子用手抛给人家踢,直到人家没踢到或你接到踢来的毽子为止。比赛再重新开始。
兼比踢花样
最常见的是“打跳”,即毽子一抛,双脚同时跳起,用一只脚踢它。可以连续跳,也可以跳了踢,踢了跳。还有“打偷”,即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从背后“偷偷”去踢;“打环”,双脚跳起,一只腿弯曲起来,另一只脚踢;“打翘”,双脚跳起,一只腿向前伸直,另一只腿踢;“打剪”,双脚跳起,两腿向前作剪剪子动作,用其中一只脚踢毽子。此外,还可以故意用反脚踢,(注意:有人是左撇子,右脚则是反脚),或双脚轮换踢……
儿歌伴唱踢法
1、里和,外拐,飘洋,过海
吟唱八个字,依次踢八下。其中唱“里、外、飘、洋、过”五个音节时用正脚各踢一下,唱“和”时用反脚向内踢一下,唱“拐”时用反脚向外踢一下,唱“海”时打一个跳。循环反复,看谁踢得多。
2、一锅底,二锅盖,三酒盅,四牙筷,五钉锤,六烧卖,七兰花,八把抓,九上脸,十打花
唱一句,踢一下,做一个动作。让踢起的毽子依次落在:一、伸直的手心里;二、伸直的手背上;三、五指窝成的“酒盅”里;四、伸直的两指(中、食)上;五、握紧的拳头上;六、撮起的手掌中;七、手指有曲有伸的“兰花瓣”上;八、抓取的手心中;九、仰着的脸颊上;十、跳起的一脚上。也是踢得多者为胜利者。
除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踢法。
花式踢法
1.毽子花式踢法介绍
毽子花式踢法有很多种,大致可分为两类:“软的”和“硬的”。软的一般比较简单,一只脚离地的同时另一只脚是着地的(双飞、一卯儿除外),正规比赛中大多数软的是不计数的(金狮、一卯儿通常会计数),软的通常只作为连接的动作,高手踢软的通常可以几百次甚至上千次而毽不落地。硬的通常是双脚同时腾空跃起(肖蹲儿类的除外),用其中一脚去踢毽子,另一只脚辅助做出各种花式动作。硬的比较消耗体力,通常高手踢硬的也可以连续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而毽不落地。
2.在科尔沁地区有羊胡子毛毽。据雪髯翁记录,其踢法分前眼和后眼。成套的踢法有:里踢外掰;颤盘大踢;踢打背掰揠;打跪踩揠掏等等。其中剪子鼓的跃式也叫monggoro(蒙奥捞)。
软的 | 踢法 |
大脚板儿 | 用脚内侧踢 |
外拐 | 用脚外侧踢 |
绷鞋 | 腿脚绷直,用脚背踢 |
膝膝 | 膝盖弯曲,用脚背踢 |
咚咚 | 用弯曲的膝盖踢 |
双飞 | 双脚同时跃起,用脚背踢 |
剪子 | 一腿弯曲作迈步状,另一脚从后面用脚内侧踢 |
金狮 | 腿绕毽子一圈再将其踢起 |
一卯儿 | 一腿先向后抬起,再绕过站立的腿去抽踢毽子 |
落(lào) | 让毽子自然落在脚背上,而不弹起 |
其它 | Busnaiai、Busyeye等,非正规踢法 |
硬的 | 踢法 |
肖蹲儿 | 一腿站立,另一腿从后面用脚内侧踢 |
掏肖 | 同肖蹲儿,但毽子从两腿之间落入后脚内侧 |
正程 | 一条腿盘在另一条腿的前方,用后脚背踢 |
掏程 | 同正程,只是毽子从两腿之间落入后脚背 |
毡子 | 做迈步状,腾空而起,用后脚内侧踢,踢毽子的脚先落地 |
掏毡子 | 同毡子,只是毽子从两腿之间落入后脚内侧 |
筷子 | 一腿弯曲靠在另一腿的侧面,跃起用起支撑脚的内侧踢 |
掏筷 | 同筷子,只是毽子从两腿之间落入后面脚的内侧 |
里掏 | 动作有点像剪子,做迈步状,只是键子是从两腿中间落到脚上 |
拉掏 | 腾空而起,两腿呈括弧状,前腿从毽子上绕过,用后脚内侧踢 |
其它 | 搓板筷子等,非正规的踢法 |
手毽
任何将肩胛骨以下直至手指尖抬起脱离自然下垂状态并接触毽子的动作都被视为“手毽”违规, 无论参赛者是“有意”或“无意”。在双臂和双手自然下垂状态下,以静止方式停止毽子的飞行,然后任凭毽子自然下落并接续下一个动作,这样的动作不视为手毽,而视为允许的“停毽”。
留毽
导致毽子在身体、鞋或服装任何部位滞留不动的各种动作都称为“留毽”。“滞留不动”是指毽子和与其接触的身体、鞋或服装的相对关系,不是指毽子在空间中的绝对静止状态。为保持比赛的节奏,在中国竞技毽和老式的毽球比赛中都禁止留毽。运动员有义务穿适宜的服装和鞋,以避免任何造成留毽的情况发生。
但在花毽比赛中则对于“留毽”有着完全不同的规则,其中有些动作甚至要求运动员将毽子有意识地停留在身体的某个特定部位,例如规定动作中的“朝天蹬”,就要求运动员将腿伸直并向上方垂直抬起,以脚心接住并留住毽子在脚心停留不动。
落毽
无论在民间娱乐或是正式比赛中,“落毽”都被视为是一种动作失败的结果。但在中国竞技毽或毽球比赛中,如果运动员将毽子踢过中间网并使毽子直接落在对方场区内则不视为“落毽”,而是进攻得分的动作。只有毽子落在本方场区内的地上,无论是因为对方动作的结果还是本方动作的结果,都被视为“落毽”而失分。
干
指连续踢硬的动作,可以是同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不同的动作,中间不带连接也不得夹杂软的动作。
缭
自由脚不着地连续地踢软的动作,或用自由脚通过软的动作在各种硬的动作中形成连接,连接过程中自由脚不可落地,否则整套动作宣告失败。
垫
硬的动作之间的一种连接方法(软的动作中只有一卯儿可用此法连接,硬的动作大部分可用此法连接),在一只脚落地的同时另一只脚离地,即不断换脚而在硬的动作间形成连接。
滴溜
硬的动作之间的一种连接方法,其中一只脚总是离地的,用同一只脚不停地踢硬的动作。
拉毛吃毛
竞赛中输了的一方将毽子抛起让获胜的一方踢。
通常高手们可以熟练运用各种踢法,并通过自如的连接,变幻出无穷的花样踢法,类似平花里面由基本动作连接成的combo,非常好看。
竞赛规则
依照踢法的不同,传统踢毽比赛可分为记数赛、记时赛、花样赛几种。
非正式的踢毽子比赛有单人赛与集体赛。单人赛以每人踢毽的次数多少判定胜负;集体赛按个人技术高低分组,以总踢次数多少判定输赢。技艺高超者可连踢数千次而毽不落地。另有一种圈毽的踢法,即一群人共踢一毽,当毽踢到哪位毽友面前,该毽友即可任意选择踢法将毽子传踢给任何人,直至毽子落地,毽掉在谁面前谁为负。
自1984年前国家体委发布“毽球竞赛规则”和“花毽竞赛规则”之后,传统的踢毽运动开始出现正规的“对抗性比赛”(毽球)和“竞争性比赛”(花毽)的竞赛方法。这是中国的体育前辈们将竞赛性带入踢毽子这种传统民族体育运动的最早尝试 ,因而具有其历史意义和历史贡献。但经过26年的长期比赛实践后,这两种比赛方法的不足之处都逐渐暴露出来。
不足与改进
毽球比赛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毽球与早它20年由泰国部长于1964年发明的“藤球”过于相像。无论是赛制的设置(单踢、双踢、3人团体赛)、主要动作(高腿踏毽、外摆脚背倒勾进攻),还是团体赛时的队形、做毽动作和发毽动作,都与藤球过于接近。如果藤球国家指责毽球是“山寨藤球”,毽球的设计者们将很难做出解释。2.中间网过高和技术性过高,影响到了毽球比赛的普适性。毽球比赛的中间网高达1.60米,导致传统的8种主要踢毽动作中,只有踹(占80%)和勾(占20%)这两种高难度动作成为主要进攻方式。基层毽球队中,往往只有1/5-1/10的队员有能力发动进攻。这种情况,在2009年1月17日的中国体育报曾有报道对此进行批评。3.攻守不平衡导致观赏性较差,越是顶级比赛观众越少。与其他所有隔网球类比赛如网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的情况完全相反,毽球比赛越是顶级比赛观众越少。如世界锦标赛和中国的全国锦标赛,看台上都是空空如也,根本没有观众。原因在于攻方过强造成的“一回合球”(即发球方无法将毽子第二次踢过网)太多,某些场次竟然高达90%,往往一场比赛的最高回合数只有3次。
花毽比赛的主要问题是踢毽动作太小,不利在大范围的体育馆内观看。其次,花毽比赛的5x5米的场地中央设计了一个60x60厘米的方形区域,运动员离开该区域就会被扣分。这种设计也显然不符合“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
2009年5月发明的“中国竞技毽”则吸取了上述两种竞赛形式设计的教训,按照奥运精神和国际通行的最新竞赛理论设计比赛,成为踢毽运动的突破性创新。自2009年6月起至2010年3月,中国竞技毽已经在北京的各大公园和体育馆中进行了1000场以上的测试赛,并且形成了一支由北京最高水平的毽客和体育竞赛专业人士组成的强有力团队。2010年3月底,10万字的“中国竞技毽竞赛规则”一书即将出版,并将很快出版英文等外文版,踢毽子的这种最新竞赛形式将使这一古老运动焕发青春,成为距奥运立项标准最近的中国传统体育运动。
中国竞技毽的口号是“四方针”、“三好处”、“两快乐”、“一目标”:四大方针是“继承踢毽历史传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代表未来竞赛趋势,携手国际足球运动”。“继承踢毽历史传统”指中国竞技毽充分运用踢毽运动传统的基本技巧。“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指中国竞技毽主要运用街头巷尾普通毽友日常踢毽的最流行动作。“代表未来竞赛趋势”指中国竞技毽顺应现代竞技运动的最新发展方向,将观赏性作为头号要求来设计比赛。“携手国际足球运动”指中国竞技毽基于“毽、足同源”的历史渊源,广泛采纳了足球运动的大多数动作。三大好处是“好看、好玩、好酷”,对应于中国竞技毽观赏性高(比赛对抗激烈精彩、引人入胜)、普适性高(男女皆可、老少咸宜、高手低手大家玩)、技术性高(技战术发展空间大,适于组织职业化比赛)的突出优点。两大快乐是“快乐比赛、快乐生活!”,表明这比赛带来很大乐趣。一大目标是进军奥运:“中国竞技毽,奥运会上见!。”
毽子是一项良好的全身性运动,它不需要任何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运动量可大可小,老幼皆宜,尤其有助于培养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有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增强健康。
《辞海》上说,踢毽子“对活动关节,加强韧带、发展灵敏和平衡有良好的作用”。希望有兴趣的朋友来玩一玩,更欢迎男女爱好者来找笔者切磋切磋。
踢毽子以下肢肌肉的协调运动为主,功夫在脚上。锛、磕、拐、盘,转身稳步,起跳骗腿,前合后仰,在他人看来,就像欣赏跳舞。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以纵轴为中心摆动,带动远端供血最困难、动作难度最大的部位,增强了肌肉的力量和相应关节的柔韧性。盘、拐、绕等动作,缝匠肌、腘肌、股肌等腿部肌肉得到锻炼;而锛、磕、落等,足背肌、足底肌的作用必不可少。至于花毽儿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像“雾里看花”、“苏秦背剑”、“倒挂紫金冠”、“外磕还龙”、“朝天一炷香”等等,头顶、后背、脚跟、脚面等部位,毽子上滚下翻,滴溜儿乱转。这时,腰肌、髋肌、臀肌,甚至胸肌、腹肌等都要参与。骨骼肌的动静脉短路枝大量开放,下肢血流的动力性平衡得到维持。既增强了肌肉、骨骼的运动功能,又有效地预防了一些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尤其是办公族罹患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
长期低头伏案,颈椎前倾,疏于活动,容易得颈椎病;胸、腰等部位脊椎的生理弯曲失常,久之则拱腰驼背,成为所谓“办公室型体态”。踢毽子时,随着毽子的起落,脊椎各关节屈伸有节、有度,椎体的深、浅层肌及颈前、颈后肌等一张一弛的功能锻炼,避免了椎关节的僵化,增强了关节的稳定性,预防了颈椎病,修整了腰肢体态。踢毽儿时双上肢有节律地摆动,运动了肩、背部肌肉、关节,对中老年人罹患的肩周炎,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踢毽子还可以防治“亚健康”状态。踢毽子要求人的思想高度集中。瞬间完成踢的动作,技术到位,动作准确,毽子才能遂心着意。大脑皮层势必建立起新的兴奋灶,转移思维,“换换脑子”。对于调节高级神经活动、化解心理压力十分有益。毽子虽小,娱乐和艺术等功能俱全,魅力十足。心到、眼到、脚到;反应要灵敏,动作要迅速,相互配合要心领神会。很多人把踢毽子又叫“走毽儿”。大家围在一起,你一脚,我一脚,飞舞的毽子牵动着所有人的眼球,调动着所有人的责任感,激发着所有人团结进取的精神;稍微的不小心都会造成毽子起落中断。其间有说有笑,有喊有叫,有逗有让,气氛融洽、热烈;一旦落地,一片哗然,一片惋惜。心态的调整寓于小小毽子的腾飞起落。有效地防治了“亚健康”状态。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