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
目录
◆面对事实
◆接受出现的最差情况,从长远看,这其实反而可能造成最好的后果。
◆ 意识到一旦你处于底线的位置上,你唯一能做的事只有:向上!
◆底线有其一定的限度,意识到跨越这个限度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危害。
◆ 实实在在地(而不是仅凭想象)考虑在某种环境下可能产生的最差后果
◆ 更好地克服我们的恐惧心理
◆有机会摆脱内心的焦虑,看到事物的远景
◆对下一步的行动心中有数
◆明白什么对于我们才是真正重要的
◆ 对各种替换方案和解决办法保持更加开放的思维
◆作出决策时
◆对作出的决策感到担心时
◆想对现状作出改变时
◆当你感到不满足或不安定时
◆面临威胁和挑战时
◆当你想说“不”时
底线思维意味着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对可能出现的最糟糕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独自一个人坐着,不要分散注意力,记录下你所作结论可能导致的所有后果。然后在你最为担心的那种后果上画个红圈。
单独挑出一张纸,用大号黑体字把你所担心的结果再次记下来。认真地对此进行思索。想象最坏的结果已经发生。如果你能接受这一结果,那么你也就能轻易地作出决定。如果你不能接受结果,问问自己“为什么不能”。
乔所在的公司已经两次进行自动裁员。乔深信即使自己不主动申请离职,他被迫离开公司也只是时间问题。公司为离职员工提供一年的薪金,和一份评价颇高的履历证明。乔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件事,直到他开始运用底线思维。
乔首先明确自己的最低底线是永远无法再找到任何工作。他想象自己就处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并且开始设想一种不需要通常意义上的工作生活。(例如:在海外找一份福利性工作,在医院当志愿者,在海滩边像无业游民一样游荡,自己当老板,或干脆出家修行)。
突然间他感到心灵上的自由。对于失业的恐惧感消失了。由于运用了底线思维,他开始坦然面对可能出现的最差情况,并且尝试着去接受它,世界也因此向他展示了新的可能性。
汤姆以前一直跟父亲在他们家自办的律师事务所工作。35岁时他患了轻微的心脏病。这时他想要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希望能实现自己在塞浦路斯开办一家冲浪学校的梦想。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制定了一个投资计划,然后他开始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差情景,以推测自己的梦想是否能获得成功。
汤姆的底线思维将一些物质上的需求(如地位,高收入,宽敞的房子,宝马车等)排除在外,最后他找到了自己所真正想要的东西——健康,安宁,满足。
汤姆接受了他可能损失物质利益这一事实,但他有机会享受更长久、更有益的生活。如果没有底线思维的帮助,汤姆可能会像当初那样一成不变地过日子。
底线管理所基于的底线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后顾性思维取向,是公共管理行为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与战略计划、绩效管理、效益最大化、激励与反馈等注重前瞻性的思维取向不同的是,底线思维注重的是对危机、风险、底线的重视和防范,管理目标上侧重于防范负面因素、堵塞管理漏洞、防止社会动荡。
底线管理是公共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社会发展就如跑步,要想跑得快,首先方向要明确,这是战略计划的范畴;第二是不能走弯路,不能跌倒,这是底线管理的范围;第三才是动作技术问题(绩效管理的范畴)、体质体力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精神状态的问题(激励与反馈的范畴)等。在这其中,底线起着“最起码保证”的作用。同样道理,在公共管理中,底线思维起着与“最理想境界”、“效益最大化”相对应的“最低防线”、“危机最小化”的作用。基于这种底线思维所进行的底线管理,是公共管理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底线管理与危机管理既明确区分又相辅相成底线管理乍一看有点像危机管理,都是注重负面因素和各种变故。但是,底线管理比危机管理更加积极,更加具全局观念,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底线思维的价值取向更加注重人为因素,更加注重避免因政策、措施、管理的疏忽等人为因素带来的破坏,更加注重人力可以做到的防范措施和系统建设,更加注重从减少负面影响来促进发展。
对于我国所处的社会时代而言,加强底线管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思维取向。我国刚刚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发展阶段不久,经验证明这是一个矛盾多样、冲突多发、薄弱环节较多的阶段,底线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做任何事,都必须想想底线在哪里?突破这些底线的后果会怎样?防范这些底线的主体是谁?守住这些底线的措施是什么?领导干部和管理者必须时刻把这四个问号放在心头,摆在案头,捏在手头。
那么,如何确定底线在哪里呢?并非所有要办的事情都是底线,一件事能不能成为底线,关键是看这件事如果没办好,会不会前功尽弃?会不会不可逆转?会不会无法补救?会不会全局被动?比如:经济发展速度,快了可以调控下来,慢了可以加快发展,但是,一旦经济秩序乱了就会造成全局被动的后果。那么,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就是底线。又比如:对环境、生态等的破坏属于不可逆转的损失,那么环境、生态的保护就是防守的底线。
一般来说,加强底线管理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牢固树立底线意识。牢固树立领导干部的底线意识,与强化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是一致的。树立底线意识,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善于确立政绩底线。摒弃为了出政绩、树形象而不顾一切后果,只有前瞻没有后顾的错误思维方式。从守住底线开始,量力而行,步步为营谋求发展。二是要树立风险意识,善于确立风险底线。要善于排查各种潜在风险,找出安全与风险、常态与危机的分水岭,守住各种风险的底线。三是要树立绩效意识,确立绩效底线。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强化公共管理中的成本意识,对开发、建设、生产项目上马和投入性公共政策的制定,在确定最高目标的同时,都要定好最低标准,进行绩效的底线管理。
系统排查全面防守。底线管理的排查和防范,关键在于全面系统。全面的排查大致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安全的底线,考虑人身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有关问题,如反恐、安全生产、消防、交通安全、资金公物安全等。二是秩序的底线,考虑经济秩序、社会秩序的严肃性和规章制度的连续性。三是绩效的底线,考虑成本效益、质量、规模的最低要求。四是利益的底线,考虑发展会不会危及长远的利益,包括环境、生态、资源等的保护。
防范的关键是落实。防守责任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落实到具体措施上,同时,加强对下级底线管理的检查,把防范风险、排查问题、守住底线作为常规工作和重要政绩来考核。
完善公共政策的配套体系。一只木桶,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它的容量。政策的漏洞、措施的短板往往就是底线所在。改革的配套与政策的体系化是守住底线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提倡优胜劣汰,同时就要考虑被淘汰者的出路或安置;引入激励机制,奖励有功者,同时就要考虑惩戒错误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项目搞开发,同时就要考虑规划、环保问题等。
重视舆论的作用。社会成员的信心是固守底线、战胜风险的重要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经济困难时期,我们战胜了很多困难、风险和危机,靠的就是大众对党的领导的信心,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万众一心的合力。在当代社会,信心来自信任,信任来自了解,了解来自透明。让群众知道政府面临什么?拥有什么?必须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并通过有效的宣传、说服,建立认同感,建立信任,这可能是守住底线最可贵的力量。
“我们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特别是要善于底线思维,注重宏观思考,决不能片面地、盲目地追求速度,而是应该在平稳的发展中化解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防范风险、控制通胀,致力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做到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优。”2013《财富》全球论坛今日在成都拉开帷幕,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