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何子渊

何子渊(1865—1941),字临淑,讳东汉,广东梅州兴宁客家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任嘉应州主盟人,是广东潮州黄冈起义领导人之一,曾秘密参与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1914年响应孙中山号召组织讨袁军,后受命兴办矿业,筹措革命经费。1920年任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咨议,1925年为东征军筹饷。何子渊先后在当地创办多所新式中小学,开风气之先,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大批人才。他曾在辛亥革命、中国现代教育、实业救国、国共合作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

目录

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1月23日,出生于

何子渊著有《宋元明史概论》《中华教育史》,与其他书稿一起整理成《东汉文存》(六卷)传世,1950年代“土改”时遭焚毁散佚。

人物轶事

渊公轶事

清朝

二弟:何子韶,担任革命党联络员。

六弟:何贯中,1905年到“广东陆军小学”深造,翌年将回家探亲的何贯中吸收为同盟会会员,并亲自主盟。“切肉连皮,兄弟同盟”的义举,在嘉属同盟会员中一时传为佳话。

女儿:何瑛,解放后,担任省政协委员,广州市人大代表。她的丈夫梁世骥,是十九路军的高级军官,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主任。1957年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候补委员。

三子:何尚文,原是教师,在父亲鼓励下,后来考入黄埔军校,先是参加国民革命军,任少校军需主任,后又参加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战前线英勇杀敌。抗战胜利后,解甲归田。

四子:何尚周,也是受父亲的影响参军,抗战期间参加了“广州保卫战”和“粤北大会战”等,后来在兴宁起义后回乡。

女婿:梁世骥,是十九路军高级军官,淞沪抗战时身先士卒。抗战胜利后加入农工民主党。解放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主任。

长孙:何桂芳。

后世纪念

何子渊故居

广东兴宁市石马镇马下村,辛亥先贤何子渊的故居就坐落于此。这是一座建于1927年的三堂二横的客家古民居,门口“光裕庐”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由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题赠的“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悬挂堂中。

文集纪念

2009年9月10日,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广东省委秘书长潘莎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李穗梅、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属联谊会会长蔡醒民等省市领导同志特为“何子渊诞辰145周年暨何子渊故居挂牌揭幕庆典”剪彩。

2011年9月9日,《何子渊纪念文集》出版。

人物评价

在近代民族复兴的和平变革时期,同样涌现出何子渊等大批民族英雄和英雄团体。(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评)

历史学家赵立人认为“变革、革新、与时俱进、永不言败”的何子渊精神正是“渊公文化”的精髓所在,亦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何子渊不仅为中华的崛起贡献了自己的一生,还贡献了自己的兄弟子婿,他的家族不愧为革命世家。尽管在他去世之后,这个家族曾受到急风冷雨的吹打,然而历史终究是人民写的,在霾消雨霁、彩彻云衢的今天,何子渊及其家族诸贤的令名,将永为我们怀念。

何子渊先生既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教育家,又是一位满腔热情、立场坚定的民主革命者。何子渊先生品节高尚,勇于奉公,对于子弟也常以民族大义相启发。(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李穗梅)

子渊先生勋劳卓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满腔热情的爱国情怀,就是要学习和弘扬子渊先生这个革命大家庭,在关健时刻对国家、民族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民革广东省委秘书长潘莎莎)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优秀传统文化    下一篇 丘逢甲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