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四小龙
目录
随着一线城市楼市限购政策的收紧,一些购房者就把目光转向二线城市,最近部分二线城市楼市出现量价齐升销售火爆场面,被称为新“四小龙”的
被推在风口浪尖的“新四小龙”无论在经济、人口、规划等方面,已具备超前眼光和规划,未来城市的价值也不可估量。
一个城市房价的高低,要与该城市的产业结构、地位和收入水平相适应。北京和上海作为全国的中心,吸收的是全国乃至世界的资源,深圳则是金融中心和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城市,苏州虽然并没有一线城市的这些资源和优势,却靠持续快速的城市经济发展等因素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
GDP是王牌:称霸江苏比肩一线
2016年上半年江苏13市GDP排名中,苏州以GDP收入7557.36亿、人均可支配收入23882元继续遥遥领先。苏州依旧独占鳌头,他大城市的规模的确不是假的。在经济上,苏州确实是江苏堪称第一的城市。
回顾2015年全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14400 亿元。苏州的排名不出意外的超过了省会南京市,相当于排名最后5市的GDP总和。人均GDP更是超过北上广。
购买力爆棚:成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
房地产作为一个周期性行业,短期看资金,长期则要看人口。苏州常住人口为1300万人,是长三角第二大人口大市,苏州常住人口为1300万人,是长三角第二大人口大市,作为全省人口第一大市的苏州,其中外来人口已达到了650多万,外来人口比重已经超过50%,占到了整个江苏省的1/3,成为继深圳后的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但是,这里的生活却很和谐。
未来潜力股:凭城市规划脱颖而出
苏州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业城市,江苏工业“四分天下有其一”。
从1986年,到1996年,再到2007年,版图扩大了多少倍。针对当时的特定问题与挑战,苏州的每一版总规,都做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应对,所以在2014年第三届李光耀世界城市奖评选中,中国苏州从日本横滨、哥伦比亚麦德林等全球36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这一殊荣。
可以说,苏州的优质规划以及实现能力,都为置业者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增添了不小信心,而工业园区的成功也绝非偶然。
房价飙升无关GDP收入 近7成房被外地人买走
根据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的数据,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增幅低于全省8.3%的平均水平。而从GDP增速来看,厦门2015年GDP增长8.2%,低于全省9%的平均水平。“厦门的房价与厦门本土工资水平的关联度不是很高,因为厦门接近七成的房子都是被外地客群买走,福建尤其是泉州等地的经商群体十分庞大,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选择到厦门置业。因此,厦门的房价与福建经商群体的关联度更高。”厦门当地一位开发商人士表示。
销量的增加使得厦门房地产库存较为合理。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厦门房地产去库存周期就恢复到了12个月以下的正常水平。截至今年4月份,厦门去库存周期降至8个月,已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
“人口红利”支撑楼市 岛内人口密度超香港
厦门,被称为“海上花园”,拥有国家5A级景区——鼓浪屿,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城市环境建设位居全国前列,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也在福建省内名列前茅,现已形成较完善的立体化交通网络。这些优势都吸引着外部置业购买力的进入,或投资,或养老,或移居。自2010年以来,厦门每年的人口净流入数量占据常住人口的将近一半。
除了源源不断的人口净流入,厦门的人口结构也较合理。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厦门常住人口中,劳动人口比重达到82.6%,比2000年上升了2.16%。人口年龄结构相对优化,这几年厦门的房地产市场还在享受这一“人口红利”。
岛内土地稀缺 岛外抢地难度不亚于京沪
按照厦门市国土房产局《2016年厦门市经营性用地出让计划》,今年厦门计划出让58宗地块。“厦门面积特别小,可开发空间有限,岛内基本没有土地可供,岛外拿地难度不亚于北京、上海,而且拿地成本高,价格坚挺是必然的。本土企业已经面临缺粮的状态。”克而瑞厦门首席分析师张孔喜对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表示。
长三角扩容 南京被定位为特大城市
不久之前,因为长三角城市的扩容,西扩到安徽,使南京从长三角边缘演变成了中心位置。南京成为了仅次于上海的唯一特大城市,在长三角领先的等级地位得以明确。尤其是超过了杭州苏州,这对南京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一个城市的发展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资金。南京目前土地供应稳健,未来人口持续导入可期。
根据发改委规划,预测南京常住人口2020年950万人,2030年1060万人。而截至2015年底,南京常住人口823万,这意味着未来5年南京人口将暴增127万,平均每年则要新增25万人。这无疑对房地产供求市场起着巨大的支持与刺激作用。虽然比较难实现,但是持续流入的人口是最大的红利,会为楼市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需求。
作为江苏省省会、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南京科教资源丰富,拥有南京大学等蜚声海内外的高等院校53所,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每万人中研究生数量全国第二,两院院士数量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南京又是一个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铁路、水运、航空、公路多种运输方式齐全。南京是全国五大铁路枢纽之一。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门户城市,南京港是全国最大的内港,5万吨海轮可以直达南京。南京禄口国际机场130条航线覆盖国内、辐射亚洲、连接欧美,2015年旅客吞吐量达1916万人次。
从城市GDP来看,2015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3%,总量接近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9%,总量突破千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57.3%,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石化、钢铁、建材三大传统产业总和;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3%;全市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接近5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3件,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城市等级和产业结构决定房价,南京等级高了,科教文卫资源资源发达,三产比重高,具备准一线城市楼市特点。
今年,对于合肥市和合肥都市圈而言,无疑都将载入史册。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了合肥,并且还是与苏州、杭州并肩的“I型大城市”。而合肥楼市能有如今的盛况也并不让人意外。
交通枢纽地位稳固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合肥,在城市群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2014年11月,合肥南站正式开门迎客,这座跻身“华东四大站”之一的高铁站,不仅连接更多高铁线,还将和公交、客运乃至未来的轨道交通实现无缝对接,给乘客带来全新体验。从合肥乘坐高铁,已实现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武汉、上海,3小时可至宁波,4小时可至长沙……“1234”高速铁路网逐渐架构起来。
2015年1月,《合肥市域“1331”综合交通规划》通过国务院专家评审。国家层面明确:合肥将成为承东启西、联接南北、辐射江淮的国家级枢纽都市,在合肥周边,形成1小时通勤圈和生活圈。
合肥七座主要高铁:沪汉蓉高铁、京福高铁、商合杭高铁、合西高铁、合郑高铁、合蚌连高铁、合安九高铁。
购买力急增?去化周期仅为2.2个月
2015年年末,合肥市常住人口779万人,比上年增加9.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4%,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在最新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预计到2030年合肥常住人口要超千万!人口红利始终是城市发展的一大重点,也是购买力的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2016年合肥上半年共计出让地块64宗,出让面积5527.64亩,成交金额565.606亿元。这市场...够热吧?而截至6月底,合肥市住宅库存19864套,去化周期仅为2.2个月。
后劲如何?合肥楼市已迈入新纪元
包括合肥以及各大行政区域在内,多个规划正在进行及获批中,包括:
NO.1 合肥已被列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其最新定位为长三角Ⅰ型大城市,与苏州杭州并列。还将打造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NO.2 申请国际级新区,预计年末获批
对于合肥的现状与发展,人们的投资信心在楼市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不可否认,合肥的房地产市场真的迈入了新的纪元。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