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瑷
目录
[宋]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州)人。敌授湖州。嘉佑初擢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工书,睢阳五老图后有胡瑗书。作有《宋史本传》、《铁网珊瑚》。
父胡纳,海宁军节度推官,定居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胡瑷任湖州府学教授,淳佑五年(1245年)在湖州建安定书院,提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在学校。”庆历四年(1044年)朝廷兴办太学,特派人“特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之法。”, 后以白衣见天子,授秘书省校书郎。嘉佑初擢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官致太常博士。 嘉佑四年六月六日(1059年)卒于
胡瑷终生从事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胡瑷讲究教学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认真备课,以身作则。 《宋史胡瑷传》说:“瑷教人有法,科条纤悉(细)具备,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
热爱学生,因材施教。《宋史胡瑷传》说:“胡瑷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注意直观教学,注意讲清要点,注意联系实际。他在太学给学生讲《易》经时,为便于理解,常常“引当世之事明之”。
注重实地考察。胡瑷说:“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于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才“有益于学者”。
胡瑷温和可亲,被称为“冬日之阳”,《宋史·胡瑷传》曰:“瑷教人有法,科条纤悉(细)具备,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世居陕西路的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曾孙胡涤辑录《胡先生言行录》一帙。 胡瑷终生从事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胡瑷讲究教学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认真备课,以身作则。他热爱学生,因材施教。
胡瑗一生的人格风范,成就业绩,不仅受到北宋王朝的充分肯定和北宋学子、学者的倾心敬仰,而且受到后世历代人们的钦佩。
宋神宗《御题胡安定先生》赞曰:"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先生之教,行苏湖之中。师运而尊,如泰山特屹于诸峰。法严而信,如四时迭运于无穷,辟居太学,动四方欣慕不远千里而翕从。召入天章,辅先帝日侍启沃万言而纳忠。经义治事,从适士用。议礼定乐,以迪联躬。敦尚本实,还隆古之淳风。倡明正道,开来学之颛蒙。载瞻载仰,谁不思公?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
宋代的许多名贤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蔡襄、米芾、司马光、王安石、朱熹、文天祥等,或为之作像赞,或为之写墓志、墓表,称颂他为"苏湖领袖"、"东南模范"、"三吴木铎之鼻祖"、"百代帝师之功臣"、"自秦汉以来,师道之立未有过瑗者"。王安石《书赠胡翼之》更曰:"孔孟去世远矣,信其圣且贤者,质诸书焉耳。翼之先生与予并时,非若之远也。"把胡瑗与孔孟置于同等的地位。
至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下诏,尊胡瑗为"先儒胡子","从祀孔庙",至今山东曲阜孔庙内,"先儒胡子瑗之位"的牌子,仍与韩愈、朱熹等先儒牌位排列在一起。
胡瑗与孙复、石介在历史上还有"宋初三先生"、"理学三先生"之称。理学又名宋学,是宋代儒家的哲学思想。汉儒治经侧重名物训诂,宋儒则多以阐释义理,故名理学。胡瑗坚持朴素的唯物论,反对唯心论,认为"命者禀之于天,性者命之在我",开宋儒性命之学的先声。以传统的儒学伦理为核心,大胆质疑,自立新解,开宋代义理易学之宗。全面阐述性、命、天、人、政、教的内在关系,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性命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人全望祖撰的《宋元学案》称:"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文中所指"安定泰山",因宋初胡瑗讲学于南方称南派,孙复、石介讲学于北方称北派,亦称泰山派。"程、朱二先生",是指程颐、朱熹。其中程颐是胡瑗的学生,朱熹是程颐的学生。现代编的《辞海》所载"理学"条目,虽承认胡瑗、孙复、石介有"宋初三先生"、"理学三学生"之称,但又说:"其实理学的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颢、颐),至朱熹始集其成。"而把胡瑗、孙复、石介完全置于理学之外。胡瑗在如皋的后裔传至今已35世,其大门楹联历代相传都是写的"乡贤世泽,理学家声",或"苏湖世泽,理学家声"。笔者曾在南京图书馆古籍部,有幸看到1933年编写的《江苏省志稿》和1937年出版的《江苏乡土志》,都记载:"胡瑗,理学先驱,为二程所宗,朱熹总其成。"这应该是最符合历史的定位。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