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乐清龙档

乐清龙档是浙江省的地方传统民俗艺术珍品。乐清市翁垟镇雪湾村保存的乐清龙档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历经岁月沧桑,年代久远的老龙档在乐清市比较少见。属于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目录

“火树光腾城不夜,银花焰吐景长春。”乐清西乡一带有着划龙船的传统习俗,一般都是正月初八上灯,正月十七光灯,而龙档正月初一就开始拼装。龙档随着龙船出游,锣鼓开道,吹吹打打,好不热闹。翁垟镇雪湾村的木雕龙档始制作于光绪四年(1878年),至今已有131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它的最早雕刻者已经无从考证。后几经修复。

据了解,该龙档档头、档尾和档镶戏曲人物取材于樟木,档板采用泥树作材料。从档头到档尾(龙头至龙尾)全长18米,分12节,除档头档尾外,龙身10节,共24档,全档36套戏,人物的题材和姿态取戏剧格局。大档背和小档背三面浮雕戏曲人物,每块档板平面浮雕花鸟、山水之类,每档装有一盏灯笼,全档32盏灯,档背联口处雕刻着牛、象、犀牛、麒麟、虎、豹等动物吞头,档头档背上配有木制立体旗杆、牌坊及亭台楼阁,亭阁均飞檐、拱斗、透空倒栏和栏杆龙柱,层次分明清晰,工艺精巧,亭内摆设着小型圆雕戏剧人物。龙口开处吐球吞珠,龙眼神光炯炯,触须翘然伸展,龙头雕刻得雄武生威。

1952年以后相继开展破除迷信和破四旧等运动,村里不再划龙船,该龙档也被束之高阁,分别存放在村里两户大户人家的楼阁上。也正因如此,在文化大革命年代红卫兵到处抄家时,这条龙档才躲过了一劫,被保存了下来。据村民李希勤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村里请乐清龙档雕刻名家郑祥奎、郑胜存2人修复该龙档时,重新雕刻配置了全部档镶人物雕刻和部分其他部位及有关配件。中央电视台来乐清市拍摄“千年古县”时,这条古老龙档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被搬上央视的荧屏。

现状

现在,这条龙档被保存在村里的祠堂里,除了每年正月划龙船那几天,难以见到它的“芳容”。由于岁月沧桑,这条龙档已显得有些斑驳,但依然难挡它的独特魅力。

“中国景观村落”乐清市城北乡黄坦硐村,请民间雕刻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档传承人郑胜存新雕刻了一条26档、长30多米的龙档,还给参与舞龙的村民添置了民族服装。今年正月初二开始,该村举行闹龙灯活动,乐清龙档和首饰龙共舞,寂静的小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独特喜庆的民俗活动吸引了城里人的眼球,仅今年正月初三,上海就有20多名游客专程来此欣赏闹龙灯活动,在山上看了一夜龙灯,让他们大开眼界。

63岁的郑胜存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乐清市象阳镇名民间雕刻家,从事工艺美术雕刻45年,擅长乐清龙档、黄杨木雕、 佛像雕塑、雕花板等,技高艺精,培养艺徒众多,为当地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雕刻的作品《龙档档镶人物·大闹满春园》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工艺品、旅游品、礼品博览会暨“中艺杯”优秀作品评比中获金奖。

春节期间,城北乡黄坦硐村的“民俗游”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看热闹看新奇。鞭炮声声,开心锣鼓震天响,五彩米塑千姿百态,首饰龙、龙档齐舞,寂静的小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黄坦硐村的米塑很有特色,村里会这一手艺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90岁高龄的卢茂喜一家四代都会做米塑。将米粉放在蒸笼里蒸熟,在捣臼里捣好后,昨天上午10时左右,捏米塑活动正式开场了。黄坦硐村里的米塑高手都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年逾八旬的卢福寿擅长做海鲜米塑,只见他左捏一下右按一下,惟妙惟肖的乌龟、蛏、鱼等米塑就成形了。卢茂喜、卢恩申、卢茂恩等捏米塑就像变魔术一样,很快,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花寿桃就展现眼前,鲜艳夺目。

黄坦硐打起“民俗牌”,在村里原有的婚俗馆、农耕馆等基础上,新雕刻了一条26档、长30多米的龙档,还给参与舞龙的村民添置了民族服装。正月初二开始,该村举行闹龙灯活动,乐清龙档和首饰龙共舞,热闹非凡。

乐清市黄德清已名列 “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

2010年, 乐清市象阳镇 郑胜存被温州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评为“温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档’代表性传承人 ”。

2010年, 乐清市黄德清被温州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评为“温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清龙档’代表性传承人 ”。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麦秆剪贴    下一篇 佛山狮头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