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雕
目录
海南椰雕历史渊源悠久。最初利用椰壳的,应是海南岛最早的先民黎族人。黎族先民很早就会制陶器和独木舟,但相比复杂的制陶技术,荒野里随手可得的椰壳耐酸耐碱,做成容器,可能更加简单而随性。
但是椰雕雏型的出现,后人只能追溯到中唐宣宗元年(847年)。据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载:“椰子树,亦类海棕,结实大如瓯盂,外有粗皮如大腹,次有硬壳,固而且坚,厚二三分。有圆如卵者,即截开一头,沙石磨之,去其皱皮,其斓斑锦文,以白金装之,以为水罐子,珍奇可爱。”当时民间有传说,椰壳有“有毒即裂”的特点,唐代诗人陆龟蒙还留有“酒满椰杯消毒雾,风随蕉叶下泷船”的诗句。《粤东笔记》也载,唐代大臣李德裕贬居崖州时,曾将椰壳锯制成瓢、勺、碗、杯,作吃喝用具。
之后,有关海南椰雕的线索,开始频频闪现在历代史料和文人佳句中。明《正德琼台志》上载,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谪居儋耳,曾拿椰子壳请当地艺人雕成椰雕帽谓之“椰子冠”,而后在《和子由椰子冠》诗里挥洒豪情:“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该志的《酒?}》诗,也描述过向朝廷进贡椰雕酒?}的生动情景:“采篚择供贡,扶持上天街”。到宋朝时,工艺精致的椰碗、椰杯、椰壶已流行在士大夫宴席之上。
明、清两代时,椰雕常被官吏作为珍品进贡朝廷,所以它又有“天南贡品”的雅号。在清宫大宴乳茶碗的资料中,也发现了有关椰雕的记载。清宫饮用乳茶,需配以品质精良、做工精到的御用碗。当时,广东就进贡了用椰壳做的乳茶碗,碗外壁为椰子壳,艺匠在薄薄的椰壳面上,巧手凸雕松竹梅纹饰,内壁嵌银里。椰子银里碗古朴而轻巧,是清宫中为数不多的乳茶碗,皇帝不仅在中小型宴席上用它,就是平素饮乳茶时它也是首选的饮具。而清代的《海公案》一书中,也多次出现“椰雕墨盒”。至于清末、民国初期,用椰雕作为礼品、用品已很平常了。
历代椰雕艺人使椰雕技艺日臻完美,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工艺品。
要经过选料、造模、雕刻、通花、嵌镶、刨光、修饰等几道工序,雕刻手法又有沉雕、浮雕、通雕、棕雕、圆雕、拼贴、油彩等。除了原汁原味的青壳雕外,椰雕也和其他雕刻材料和工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不同的另类之美,比较常见的有镶锡、镶银、贝雕镶嵌、石膏镶嵌、檀木嵌镶、陶瓷拼贴等。产品有小巧玲珑的果盘、饭碗、酒盏、饰盒、椰珠项链,还有富丽高雅的茶具、酒具、花瓶、台灯、奖杯,以及各类高档挂屏、坐屏、屏风等。
椰雕工艺分为三类。一是椰壳雕。利用椰子壳的天然形态,把椰壳和贝壳嵌镶结合,按设计造型拼接成工艺品,产品有椰碗、茶叶盒、牙签筒、烟灰缸、花瓶、二胡、拼贴工艺画等。二是椰棕雕。根据椰棕自然肌理效果,采用切、割、烫等方法加工成椰猴、椰猪、椰妹等各种人物、动物造型。三是椰木雕。椰木向来被海南民间用来加工成木梁盖房子,后来工艺厂开始用椰木加工成筷子、发夹等产品。但是,人们利用得最多的还是椰壳雕。
海南椰雕的雕刻手法有平面浮雕、立体浮雕、通花浮雕,还有带棕立体雕刻和贝壳镶嵌雕刻等许多类型。椰雕工艺品的花色品种已经发展到300多种,其中有餐具、茶具、酒具、烟具、花瓶,以及各种类型的挂屏、座屏等等。其样式新颖,画面雅致,造型古朴,质地轻巧,美观实用。椰雕,是用椰子壳雕制而成的工艺品,造型新颖多样,色调古朴雅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海南色彩。
利用全椰子创制的《椰妹》、《狮子》、《猴》、《兔》等系列产品,新颖奇特别开生面,刻划动物、人物生动传神,曾在全国旅游工艺品交易会上获一等奖。 尤其是在美国,欧洲,日本流行。
椰雕生产地主要分布在海南海口和文昌两地。有传承脉络的只剩下文家和高家。文家的文必得过世后,由文传述、文传接来继承,文传述传给他的儿子文家富,也传学徒吴名驹等人,文家以造模(坯胎)为主。
高毓生
高家以高毓生为代表性人物,精通设计和雕刻技艺。据高氏族谱记载,先祖高可仁曾与苏东坡有甚密交往,至今在海南民间仍传为佳话。高毓生生前留下大量作品,影响甚广。他的技艺传给女儿高继珍、得意弟子张型富等一大批继承人。
吴名驹
吴名驹,1975年9月出生;2009年,获海南省民间艺术大师称号;2012年,《江山如此多娇》获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金奖;2013年,获第一届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3年,《中兴四灵图》获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2013年,获第五届中国民间艺人节“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
同时是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椰雕的代表性传承人,曾受邀参与制作海南省人民政府为庆祝97回归赠送香港政府的礼品———大型贝雕;还代表海南非遗项目(椰雕)参加上海世博会海南活动周,在海口宝刚大舞台进行现场展演。
椰雕的制作者们在开发市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障碍。
一是按照传统雕刻手法,手工完成一件椰雕作品时间长,工艺复杂,自然产量少,售价高,而市场销路好的是批量生产的加工产品,造成工艺制作与市场销售的不平衡,民间艺人难以靠此技艺养家糊口,传统工艺面临危机。
二是本地艺人制作的产品大多以自主经营为主,由于资金不足,市场开发有限,难以形成龙头产业。海口市椰雕工艺厂在十几年前的改制中解体了,工人们只能另谋职业。
椰雕产品必然要走向市场,而传统的工艺制作手法成为生产的“瓶颈”。在如此矛盾的现实面前,传承人的两种心声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思考。
一种观点认为,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椰雕制作技艺,传承是基础,而且应该是活性传承,因为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要与时俱进。不可能全靠过去那样一刀一刀地雕刻,那样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
另一种心声却认为,既然是非遗,就应力求保持传统状态,更不要说用机器生产。否则就失去了“非遗”的意义。椰雕重在一个“雕”字。
在保护传统技艺的前提下,要做到传统与现代、手工与机器、高端与低端产品的有机结合。高端产品自然是传统纯手工;而低端大批量生产的产品,不妨配合机械加工,这样才能在市场销售中寻求平衡,传统技艺也得到一定保护与传承。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