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徐州琴书

徐州琴书是一种由徐州本地人承认江苏省的戏曲剧种。流传于徐州。起初是徐州地区农闲时的“玩友玩艺”的自娱活动。人们在村头场院吹敲碟子,围坐演唱并演奏。2008年6月7日,江苏省徐州市申报的“徐州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序号:766 Ⅴ-73。

目录

徐州琴书原名丝弦,清代用扬琴伴奏,故又称扬琴。

徐州琴书由丝弦发展而来。清朝同治年间,睢宁县庆延举拜宿迁扬琴艺人李义成为师,将扬琴艺术引入丝弦。抗日战争时期,富豪商贾星散,堂会骤减;农村与城镇的业余玩友与半职业艺人,为了谋生先后转为职业艺人。他们对原来“丝弦”中的曲调繁杂、板眼规正、文词雅驯、一唱三叹的百余首音乐曲牌删繁就简,经多次蜕变,最后形成以慢板和流水板相结合为主体,一把坠胡、一架扬琴,“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哟”,以说唱中长篇曲目为主,并加强手、眼、身、法等艺术手段的运用,群众称之为唱扬琴,并逐渐形成高亢奔放、朴素端庄的上路(丰、沛、萧、砀山四县),文静委婉、华彩流畅的下路(邳、铜山、睢宁、宿迁四县)不同的艺术风格。

解放战争时期,徐州琴书艺人由解放区的人民政府组织起来演唱新曲目,为革命战争服务。1948年冬,随着淮海战役的开展,琴书艺人从四面八方云集徐州,当时有演出场地八十余处,五百余名艺人演出,出现了“街头巷尾有琴声,大人小孩会哼哼”的热闹景象。

1949年后被徐州人改名称徐州琴书。徐州琴书是在明、清小曲的基础上,由“小曲儿”、“小吹儿”、“唱曲儿”、“唱孩子”等一步步演变而成的乐曲系、联曲体的曲艺种类。演唱时山东韵味独特,艺人坐中,以扬琴、坠子、手板为主,配有三弦、软弓胡琴、古筝、瓷碟等。

1951年,徐州市曲艺队成立,1953年经省文化局批准为民营公助性质曲艺团体。曲艺队以唱扬琴的艺人为主,有杨四喜、崔金兰、崔金霞、邢培生、丁兰英等人。后发展到有十二档琴书可以同时登台,扩大成为有七十余人的曲艺团。

常在菜市场等处演出,遇有庙会节庆,摆地摊唱琴书者比比皆是,深受徐州人民欢迎,曾有“街头巷尾有琴声,大人小孩都哼哼”的极盛场面,且影响到以徐州为中心山东地区、徐州琴书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唱、对唱、三人坐唱和多人联唱等。

艺术特色

主要特点

徐州琴书在形成过程中的特点为:音乐性减弱,故事性增强;音乐曲牌,由多变少;文学体制,由短变长;演出组织由大变小,并加强手、眼、身、法等艺术手段的运用。所使用方言,由于历史上有上下路之别,“上路”即“上四县”(丰、沛、萧、砀山),“下路”即“下四县”(邳、睢宁、铜山、宿迁)。上下路在语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积淀日久后,琴书亦音随地改,逐渐显示出上下路不同的艺术流派风格。“上路”琴书顶板唱法较多,字重板实,朴素端庄,板眼规整,破格小节极为罕见;“下路”琴书以闪板唱法为主,板后吐词格外显得词清曲秀,华彩流畅。 徐州琴书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唱、对唱、三人坐唱和多人联唱等。唱腔也很丰富,除“四句腔”、“剁子板”等板式外,尚有《叠断桥》、《满江红》、《上河下河调》、《呀儿呦》、《银纽丝》等数十个曲牌。演员演唱时,可以根据唱词的内容及语句格式不同而自由运用。

传统曲目反映的大多是封建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中人物百态,反映了人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蕴藏着思想和艺术的精华,对传统曲目的整理改编亦是对遗产的批判继承;而尤为重要的是从现实的文化建设需要出发,认真地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有强烈现实色彩的新作品。歌颂新人物,歌颂改革建设的新风貌,在艺术形式上创新提高到一个更新的境界,使原有的程式经过融化创造而在新的生活基础上提炼出适合表演新的生活内容的新的程式,新的表演手段。深深扎根在徐州沃土的琴书,推陈出新,表现火热的现实生活,勇于探索和吸收姊妹艺术营养,一定会走向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基本形式

徐州琴书的基本句式为七字句,可以加三字头和衬字。主要曲调为〔凤阳歌〕(也叫作〔四句腔〕)和有快慢之分的两种垛字板。在艺术风格上,北路徐州琴书高亢奔放,东路琴书文静委婉。徐州琴书在唱腔和伴奏乐器等方面与山东琴书基本相同,这与徐州紧靠山东有关。

“太阳出西落在东,满天月亮一颗星,天上无云下大雨……”

彭城广场上一位老人气韵悠扬的演唱,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这是徐州琴书名家魏云彩冒着高温在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徐州琴书作宣传演唱,他希望徐州琴书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

表演形式

徐州琴书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唱、对唱、三人坐唱和多人联唱等。

徐州琴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演唱韵味独特,艺人坐中间打板击琴,伴奏者列左右。唱词源于百姓日常生活,多为家长里短,所以唱琴书又叫“唱针线筐”,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有《张延秀赶考》、《猪八戒拱地》等。他刚演唱的曲目叫《颠倒话》,就是颠倒着说唱日常天气变化。他说,琴书是起源并根植于民间的一种传统曲艺,可眼下,知道、听过徐州琴书的市民已不多。

传承意义

谈起徐州琴书,魏云彩有两个心愿:一是有关部门能加大关心和扶持,有一个小型剧场,演出多了,技艺自然进步,才能吸引更多观众,进入良性循环。二是要后继有人,一代代传承下去。

具有三百余年悠久历史的徐州琴书与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并列江苏省三大曲种,其名称系从“唱唱儿”、“唱曲儿”、“拉丝弦”、“唱洋琴”等衍变而来。旧时是民间艺人用来谋生的说唱形式,在街头巷尾、乡场集市,拉开场子就能唱。流行于徐州以及山东南部、河南东部和安徽东北部,经过北京、上海等地唱片社灌制唱片和磁带后而流传到全国,备受广大群众喜爱。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鄢颇    下一篇 胡伟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