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提琴戏

提琴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湖南花鼓戏声腔体系。是湖北省通城、崇阳两县人民群众最感亲切的家乡戏。源于湖南临湘花鼓戏(今属岳阳花鼓戏),是以岳阳花鼓戏“琴腔”为主旋律,兼融湖南(长沙)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以及通城,崇阳本地山歌、夜歌、民间道教音乐等。曲调有:正调、哀调、梦调、西湖调、阴调、一字调、反十字调(打采调)等及各种花腔小调。因其曲调优美,旋律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故被誉为是一朵绽放在湘、鄂、赣三省毗邻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之花及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枝独特的奇葩。2008年6月7日,提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崇阳县2009年和湖北天美公司共同投资,崇阳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策划,由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将《双合莲》拍成提琴戏曲片,并在央视和湖北电视台播出。地方小戏走上中央电视台,这在崇阳历史尚属首次。崇阳,通城数万提琴戏迷蹲守电视机旁,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共同分享了快乐和荣耀。

目录

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起源于临湘境内龙窖山下的桃林河流域,于清末流传通城、崇阳。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特别是其中的“琴腔”运气酣畅,韵味醇厚、格调新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深受通城、崇阳人民的喜爱。

光绪中叶,岳阳花鼓戏“琴腔”艺人蒋传玉、彭瑞生等率班来崇阳、通城演唱,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因唱的是“琴腔”故称其为“提琴戏 ”。后来岳阳戏班解散,岳阳花鼓戏“琴腔”艺人蒋传玉、彭瑞生落户崇阳华陂定居,授徒传艺,当地遂出现业余的戏班。崇阳人阉鸡、通城人李兆时等在演唱中,逐渐吸收当地民歌风格,后来艺人又把岳阳花鼓戏的“琴腔”和通城、崇阳本地的花腔小调,山歌民乐与长沙(益阳)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诞生了一个新的剧种——提琴戏。

提琴戏在形成初期,唱腔曲调主要为岳阳花鼓戏“琴腔”(即正调、哀调、梦调、阴调、一字调等),声腔模式明显较为缺乏单一。而随着提琴戏的发展,大本头戏不断增加,根本无法满足剧情需要。且从整体看来“琴腔”中曲牌多为哀调式。剧目展现的是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因此曲目在演绎的曲调同时亦要随着剧情情绪的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由此而言这是提琴戏美中不足的地方。通城、崇阳毗邻湖南,在语言艺术上都受到湖湘文化的影响,因此通城、崇阳人民群众对湖南长沙(益阳)花鼓戏亦喜闻乐见,耳熟能详。长沙(益阳)花鼓戏曲调丰富多彩,优美动听。且又与岳阳花鼓戏(提琴戏)同流共源,二者都属于湖南花鼓戏声腔体系。故通城、崇阳艺人综合这些特点把岳阳花鼓戏的“琴腔”和通城、崇阳本地的花腔小调,山歌民乐与长沙(益阳)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保全和凸显提琴戏独特的“琴腔"曲调不被同化的基础上合理引用长沙花鼓戏曲调作配衬和弥补,这样既丰富了提琴戏的曲调唱腔,弥补了提琴不足。也使提琴戏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和支持,不失为中国戏曲中一大特色。

剧种声腔

提琴戏是由湖南临湘花鼓戏(今属岳阳花鼓戏)演变而来,也吸收了长沙(益阳)花鼓戏的成分,唱腔曲调是岳阳花鼓戏“琴腔”主,融合部分长沙(益阳)花鼓戏腔调和曲牌。

提琴戏最具特色的是男腔“尾音翻高收腔”是为特点,因而具有较强的剧种特色。生、旦、行当均用真嗓演唱,收腔时用假声。以唢呐 “锁斗”(呵腔)结尾。并有一套表现力丰富的锣鼓经,其用法千变万化,有着闹台、起板、连接、收尾、伴奏、烘托气氛等作用。

提琴戏的主体曲调分为两类,分别来自湖南的两路花鼓戏,即岳阳花鼓戏和长沙(益阳)花鼓戏,均用湖南花鼓大筒(崇阳所谓之“提琴”)伴奏。

一类曲调(岳阳花鼓戏的琴腔)

代表曲调有正调、哀调其次有:梦调、垛子、一字调 、阴调、西湖调、思夫调、相思调、闹五更、十绣、回门调、十杯酒、梅花引等等。

二类曲调(长沙花鼓戏的川调)

代表曲调有反十字调(打采专用)、长沙西湖调(一、二、三、流(急板))其次有:宁乡正调、过江调、渔鼓调、道情调、花石调、木马调、讨学钱调、四六调等等。

“琴腔”和“川调”大多 长于叙事,亦可抒情。上下句结构,两句间均有过门。另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小调。

表演形式

崇阳提琴戏戏班不大,乐器简便,演员不多,非常适合农村演出,尤其对居住分散的山区更为适合,加之它的唱腔优美朴实,乐曲短小工整,旋律明快流畅,乡土味浓而深受群众喜爱。

语言艺术

提琴戏的唱腔、念白 ,通城、崇阳用各自方言(书面语),但均以岳阳花鼓戏舞台艺术语言为基准。

角色行当

提琴戏在崇阳形成的初期,角色多为一生一旦或生、旦、丑各一人组成。随着大本头戏的增加,逐步发展成为八个行当,即:老生、小生、奶生、正旦、花旦、闺门旦、婆旦和小丑。 武功戏较少,因而没有专业武生行当。

传统剧目

提琴戏的传统剧目有120多个,家庭戏多,唱功戏多,武功戏较少。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神话、传说。其中早期的“二小”、“三小”戏,大都是表现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泥土气息浓厚,生活情趣丰富

。一些多角色的大本戏,具有反抗封建道德、追求婚姻自由以及惩恶扬善的内容。这些传统剧目,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大剧目

《七姐下凡》、《母女讨饭》、《慈母泪》、《三子争父》、《赶春桃》、《双合莲》、《耳环记》、《张广大上寿》、《刘海砍樵》、《卖茂郎》、《二姐下凡》、《朱买程卖柴》、《金钗冤》、《韩湘子》等。

小剧目

《补缸》、《讨学钱》、《药板凳》、《胡大回门》等。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圣灵酒庄    下一篇 二股弦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