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科尔内

匈牙利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布达佩斯高级研究所的终身研究员,世界经济学会现任会长。
性别
出生日期
1928年
所学专业
科学
国籍
匈牙利
毕业院校
匈牙利科学院
学位
博士
所属行业
经济学家
职务
教授

目录

不详-不详 哈佛大学 教授 描述:兼任匈牙利布达佩斯大学教授
1948年-1954年 报社 描述:1948—1954年在一家报社经济部工作,使他对经济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此专心研究经济问题。
1955年-1972年 匈牙利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所长
1972年-1977年 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 副主席
1978年-至今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 主席

荣誉成绩

科尔内是匈牙利经济改革最早的倡导者。1957年,在他20多岁时,就发表了《经济管理中的过度集中》一书,对中央集权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性剖析。
70年代和80年代,他对社会主义国家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进行理论描述,提出《短缺经济学》理论等、90年代他对后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进行政治经济学思考与研究。
80年代前期他曾访华研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科尔内的著述甚丰,尤以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论著而闻名于世。特别是通过对数理经济学的研究,他力图以经济系统理论来建立一套描述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新的语言和新的理论体系。这是他的经济思想在世界经济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科尔内的《反均衡论》是他对经济体系进行理论考察的一般方法论基础,《非价格控制》讨论了数学控制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应用,《增长、短缺和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理论,《短缺经济学》构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微观理论。《短缺经济学》是他的代表作。在其中,他以现实社会主义经济中普遍和长期存在的短缺现象为主线,以企业行为分析为重点,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方面剖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说明短缺是社会主义常见的现象,其根源在于国家与企业存在“父子”关系,短缺影响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经济体制改革要消除的目标之一。他还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了研究,较早运用西方经济理论和分析工具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主要著作:《经济管理中的过度集中》(1957年) 《投资的数学规划》(1962 年) 《结构决策的数学规划》(1965年) 《反均衡论》(1971年) 《短缺经济学》(1980年) 《非价格控制》(1981年) 《增长、短缺与效率》(1982年) 《主路与辅路:社会主义改革和后社会主义转轨研究》(1995) 《挣扎与希望:一个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稳定化文选》(1997) 《论医疗保障改革》(1998)。

精彩语录

“短缺经济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 科尔内认为,与短缺相联系的问题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根本问题之一。短缺经济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科尔内将短缺分成两种类型:一是水平短缺,二是垂直短缺。水平短缺存在于买方和卖方间,表现买方和卖方间的关系。这里的问题是买方意愿是否得到实现,实现了就不会有问题,实现不了就有问题。垂直短缺存在于中央物质分配机关和要求者之间。如果要求者提出的总量超过了中央机关所能分配物质的总量,就会发生垂直短缺的现象。这两种短缺分别体现了买方和卖方、中央物质分配机关与要求者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短缺成为一般的普遍现象时,则会发生内部短缺现象,即一个组织内部例如企业内部的短缺。短缺与剩余(指未被利用的资源)不仅不互相排斥,而且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发生因果关系:生产要素的不配套;囤积备用。
“企业的需求就是无底洞” 由于企业的软预算约束,企业的需求就是无底洞,永无止境,因而形成了持续的吸纳过程。形成吸纳过程的机制有如下五种:第一,投资渴望与投资扩张。只要预算约束软化,企业就不会倒闭,它就会感到对投资不承担任何风险,而放手进行投资,反正失败了有国家支持。第二,追求数量和囤积。因为短缺的存在,企业在短期决策时,力争事前在数量上尽可能多地囤积库存,以免届时因投入物质供应不上形成生产瓶颈,使其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追求数量和囤积同样会造成短缺。第三,企业为扩大出口而吸纳国内资源而造成短缺。上述三者均与企业的软预算约束有关。第四,消费者对于市场商品的过度需求。第五,消费者对于免费服务的过度需求。
“短缺的原因一是摩擦,二是吸纳” 在科尔内看来,短缺的原因一是摩擦,二是吸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正常状态下是剩余少而短缺多。科尔内列举了四种摩擦现象。(1)卖方的预测误差。卖方在观察买方的行为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会据此对买方的初始需求进行预测。卖方的预测与买方的实际需求间存在着误差。(2)买方的动摇不定。买方的初始需求可能因为某些因素而改变。(3)买方的信息不完全。买方不能及时知道所要购买商品的到货时间与地点。(4)卖方调节的延滞和刚性。在买方改变初始需求,卖方由于主观抵制和客观抵制,不能及时使供给和需求相适应。科尔内将信息缺乏、决策失误和执行偏差称为摩擦。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三种约束”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三种约束:资源约束、需求约束和预算约束。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是资源约束型体制,而古典资本主义经济为需求约束型体制。如果企业必须最终从销售收入中弥补其各种支出,那么企业的预算约束就是硬性的。企业发生亏损,没有偿债能力,企业就倒闭。这适用于古典资本主义企业。而对传统社会主义企业而言,企业的约束约束是软的。如果企业亏损,会得到国家的帮助和关照。
“国家对企业的保护和企业对国家的依赖是造成软预算约束的重要原因” 科尔内将国家与企业的这种关系称为“父爱主义”。国家对企业的保护和企业对国家的依赖是造成软预算约束的重要原因。根据预算约束的程度,科尔内将父爱主义分为五种类型:程度0:自立—无助,即企业完全依靠自己,国家不给予任何帮助。程度1:自立—有助,即企业基本靠自己,自负盈亏,但在企业遇到困难时国家给予帮助。程度2:货币津贴,即企业可以讨价还价地从国家获得帮助,但企业经营活动基本上是独立的。程度3:实物给予—主动表达愿望,即国家在做决策时考虑企业的愿望,企业也主动向国家提出要求,进行讨价还价。程度4:实物给予—被动接受,即国家按照配给方式在企业之间进行投入品的实物分配,不会考虑或不认真考虑企业的意见。程度1—3的父爱主义表明了社会主义的特征。软预算约束反映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国家与企业间的关系,这对于分析传统经济体制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经济改革需要同时采用两种方式” 科尔内认为,经济改革需要同时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渐进的方式,即改革需要一步步地进行,不能一蹴而就。例如所有制的变革中无论是国家所有制的调整还是其他所有制形式的扩大都是如此。另一种是“一揽子”的,即改革必须配套展开,同步推进。例如取消指令性计划,就必须进行工资改革和价格改革,建立某种形式的资本市场,硬化预算约束,实行财政和金融的严格控制等。所有这些都是“一揽子”改革的各个组成部分。只进行单项的改革,决不会取得成功。“一揽子”改革的特点在于各项改革的同步配套,如果把改革的各个部分拆开,然后再逐项分阶段进行改革,那么危害比受益还要大。“一揽子”改革很象一次大手术,在手术之前要慎重,要下大的决心,在手术后往往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恢复期。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格雷戈·金尼尔    下一篇 薇诺娜·赖德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