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作龙凤灯舞
目录
据清道光十九年编修的《毋氏族谱》记载:“清道光六年(1826年),族人毋黑旦创制龙凤灯,名振清化(今博爱县城)。”这样算来,苏家作龙凤灯舞至今已有180年历史。过去的龙凤灯舞是什么场面?80岁高龄的老艺人毋启兴向记者讲述了他儿时看过的一场龙凤灯舞表演。 毋启兴说,苏家作耍龙凤灯的消息一传出,各家的亲戚朋友,就连“水担钩打枣——够不着”的亲戚也都会赶来苏家作看灯。“那时还流传一段顺口溜:‘苏家作阵势凶,二月十九唱戏带耍灯,二龙来戏凤,当中老虎蹦,大户得一石,小户得十升。’”记忆力颇好的老人脱口而出。 “用现在的话讲,这段顺口溜说的就是各家各户的招待经费,家里来的客人越多吃的粮食也越多。”坐在一旁的该村党支部书记毋启富笑着给记者解释。 毋启兴接着说,以前耍龙凤灯,沿街村民都是在各自家门口搭台居高临下观看,街道中间只用于表演。台子上站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年轻人都爬上树梢和房顶,没有一点“后门”的外村人只好扒在村寨墙上看。夜晚表演的节目除了龙凤灯、云彩灯、西瓜灯、太阳灯、百鸟朝凤灯,还有刘海戏蟾、蝙蝠闹寿、闪竿王、张羽煮海、十二美女拉纤等配套的灯舞,仅参加表演的就有1000多人,加之数以万计的观灯人,当时的壮观景象可想而知。表演龙凤灯舞的队伍要经过村里的每条大街小巷,苏家作村的8条主要大街加上其他小街道总长约6公里,灯舞表演天不黑就开始了,边走边演,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天亮。
俗话说:门里出身,智慧三分。一代代苏家作人耳濡目染,根据先人传下来的道具,不断对龙凤灯的工艺进行改进。 其实龙凤灯的流传得益于博爱县丰富的竹子资源,当地产的竹子韧性好、柔软,是制作龙凤灯的最佳原材料。艺人一般用竹篾制成各种骨架造型后,再进行裱糊、彩绘。过去的龙凤灯只有龙灯的“龙皮”是用粗布制作,凤灯及其他灯全由纸糊,现在已经全部改成用布制作了。据了解,该村目前制作的龙凤灯及云彩、小鸟等其他各种伴舞灯,若排列起来,可达1公里长! 自古以来,苏家作龙凤灯舞全由身强力壮的男性进行表演。今年春天,该村首次组织了一批30岁左右的妇女表演龙凤灯舞,没想到“半边天”们报名的积极性很高。“现在思想应该解放,妇女的积极性既然这么高,我们一定让她们多参与龙凤灯舞表演,并长期坚持下去。”毋启富表示。 据了解,自1984年以来,苏家作龙凤灯舞曾多次参加河南省民间艺术节、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等大型活动,在2006年还代表我市参加在河北省邯郸市举办的首届中原民间艺术节荣获一等奖。 说起刚刚落幕的“两赛一节”,老艺人毋传州和宋生宝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因为受舞台场地的限制,40米长的龙灯没办法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最终苏家作龙凤灯舞在开幕式当天被迫取消。
轻轻撩开面纱,苏家作龙凤灯舞渐渐走入世人的视线,影响力与日俱增,但其自身面临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苏家作龙凤灯舞节奏快,对人的体能要求很高,近年来喜爱该项目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表演队伍也从鼎盛时的千余人缩减到目前的二三百人,而继承苏家作龙凤灯舞的艺人全村只剩下10余人,并且多已年过古稀,后继乏人的现状成为苏家作龙凤灯舞发展的瓶颈。 据老艺人说,西瓜灯、汤圆灯自1964年以后便已失传。当时村里表演西瓜灯最精彩的毋绍兰已作古五六年,他制作的西瓜灯在蜡烛的映照下,黑子红瓤,十分好看。将汤圆灯进行创新的毋国定老人今年8月份刚刚去世,他改进的汤圆灯使原来用棉花做成的“汤圆”能滴溜溜乱转,形象十分逼真,可这些手艺却都随着老艺人一同消失了。 此外,失传的经典节目也有很多,刘海戏蟾、十二美女拉纤等现在只能成为苏家作村民的一种回忆,一种历史记载中的文字符号。 毋启富说,龙凤灯舞是集体传承的传统文化艺术,村里人多是一人多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大多能继承,但仍有50%的技艺失传,现在村里很少有年轻人真正下工夫钻研了,很多技艺已经没办法恢复。 另外,苏家作龙凤灯舞是口头传承,文字资料原本就极少,加上抗日战争、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几个特殊时期,该项目一度停演10余年,与此有关的资料都石沉大海,搜集、整理难度很大。 虽然苏家作龙凤灯舞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但为保护这一民俗文化瑰宝,一代代苏家作传人仍不断地努力着,并专门成立了“苏家作龙凤灯舞保护和发展委员会”。2007年2月,苏家作龙凤灯舞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文化厅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苏家作龙凤灯舞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月份将迎接验收。 毋启富说:“希望今年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成功,我们下一个目标就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到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我们还要大耍一场龙凤灯。在俺们这一代人手中,一定要让苏家作龙凤灯舞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