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泾十锦细锣鼓
目录
由于种种原因,1947年后十锦之音绝响多年。后在1986年文化普查中十锦细锣鼓再次被挖掘出来,经过镇党委、政府相关部门、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民间一人的各方努力,十锦细锣鼓这一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艺术精品,再次得到恢复和发展,再次能与世人见面,再次焕发了青春。更为喜的是泗泾十锦细锣鼓已于2008年6月成为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十锦细锣鼓的历史,要追溯很远。古镇泗泾北宋时期形成村落,名为会波村,元朝中叶建镇。南宋末泗泾里人孙道明由县城东迁泗泾之北。元至元年间,陶宗仪为避兵乱,隐居于泗水南村,并常与一班文人共聚,留下不少佳作,泗泾文化由此中兴。清朝顺治以后,人口陡增市容日趋发达,传统民间艺术大兴。元宵灯会、清明社戏、端午竞渡、七月十五庙会、小青班、打唱班生意丰隆,丝竹之音,锣鼓之声不绝于耳。
十锦细锣鼓是泗泾地区“阳春堂”吹打班的保留曲目,至今已传至第七代传人,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从1947年以后,十锦细锣鼓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演出过。
1986年,区文化馆同志听说泗泾镇有一个民间古乐团,便去探访,无奈演奏者年事已高,记不住曲谱,幸而后来泗泾镇文化站干部在洞泾乡的一位老艺人家里发现一本光绪13年的手抄本曲谱——曲如山海。找到曲谱后,又在泗泾请了曾经演奏过这首曲子的老艺人对那时的学习者进行指导,才终于让这块艺术瑰宝得以重见天日。
十锦细锣鼓的艺术特色主要是锣鼓。在演奏时,一个人要兼带几件乐器,敲以短锣鼓点板后,就能拿起丝竹来演奏,交替进行,一专多能。在乐器运用上,同一面锣鼓,由于敲法、轻重不同,点板着落处不同,从而能敲出不同的音色、音质。锣梗、鼓梗的敲头,通常用木质较重的材料,这样发出的声响短促而沉闷,符合十锦细锣鼓节奏感鲜明的特点。特别与众不同的十锣梗的敲头可以勒上脱下,演奏时用槌赶头敲奏,音质效果别具一格。
从1986年十锦细锣鼓被重新发现、挖掘以来,年年都有演出。并在去年和前年的两届长三角传统民间音乐展演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参与这些演出的是松江民间古乐团,这是一支将近30人的队伍,以泗泾镇原来演奏者的传人为基础,又吸纳了松江其他地区的优秀民乐演奏者。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常山战鼓 下一篇 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