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关系
目录
1.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为具有经济内容的社会关系,属于客观范畴,即社会的经济基础。不过经济基础是经济学、政治学的用语,而财产关系是法律用语。作为法律的调整对象,财产关系反映着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历史唯物论认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具有独立性,它服务于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所以当代国家都必须建立完善的调整社会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并在经济活动中实行法治。
2.财产关系指法律关系主体所参加的具体社会经济关系。特点是具体社会经济关系的建立、变更与消灭表现了法律关系主体的意志,但是它仍然是客观社会关系而不是思想关系。因为虽然每一个具体社会经济关系的建立、变更与消灭和主体的意志有关,但从社会宏观的角度看,一个社会能够发生什么样的具体社会经济关系并不以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规律。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器,它所调整的经济关系只是具体社会经济关系,而不是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关系是从社会形态中抽象出来的科学概念,法律无从调整。法律通过对具体经济关系的调整而达到作用于、服务于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目的。对具体经济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在当代主要有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劳动法等法律部门。其中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这是具体社会经济关系中最活跃、最大量的部分,按其性质主要可分为财产支配、占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3.财产关系指因法律调整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权利义务内容的财产法律关系。法律调整具体社会经济关系的结果。这一层含义已不再指作为法律调整对象的财产关系,故法学著述中一般不使用这一含义。
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具有平等性质,其一般特点是:
1.主体处于平等地位
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民法的调整对象,但并非所有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都由民法调整。民法只调整其中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即横向财产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指这种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各自独立,彼此互不隶属,没有上下级之间关系,没有命令、服从的关系。
2.当事人意思表示自由
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一般是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发生的。这是由民事主体地位平等的特点所决定的。既然当事人地位平等,那么他们在民事活动中就应当有意思表示的自由,不管当事人双方的经济实力有多大差别,也不管双方在行政管理关系中处于何种地位,在参加民事法律关系时,不允许一方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
3.等价有偿
民法是规范商品经济的基本法,商品经济的特点即等价交换。虽然民法也调整部分非等价有偿的财产关系,如赠与、借用、无偿保管等关系,但主要是调整等价有偿的财产关系。
财产关系和生产关系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生产关系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关系,是财产关系的经济内容;财产关系则是生产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种思想意志关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财产关系由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所决定。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