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坡抬工号子
目录
文化遗产名称: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所属地区:重庆· 巫山
遗产编号:Ⅱ-101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申报日期:2008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重庆市巫山县
遗产级别: 国家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歌,抬工号子流行范围比较广泛,产生于人力装卸、挑抬、推拉货物等重体力劳动者中。根据其劳动特点,搬运号子基本上可以分为3类:①装卸号,比较闻名的有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地的码头工人装卸号,如起重号、上肩号、扛包号等;②推车号,如四川成都的《板车平路哨子》、安徽省的《拉板车号子》以及天津的《推车号》等;③挑抬号,包括抬筐号、起肩号、卸包号、装车号、扛棒号等等。
比较有特点的有上海的《四拼档号子》、四川自贡的《五金扛运哨子》等。 由于搬运劳动强度大,协作紧密,因而号子的实用性强,歌词大都为劳动呼号,很少实意词。多为领、和形式,少数有单人唱或对唱的形式。其音乐特点为:①由于它始终在往返走动的过程中唱,因此号子的节奏音
型、旋律线起伏、速度变化等都必须与劳动的步伐协调一致;②声调高亢、响亮,气息强烈,有呼喊、召唤的
特点。乐句幅度短小,领、和紧凑。③音乐构成因素较单一,结构形式变化少,曲式简单。节奏规整,节拍以
2/4为主,部分有2/4与3/4交替以及4/4的。
龙骨坡抬工号子是巫山县域内抬工们劳作时所唱的歌谣,发源于巫山县庙宇镇,这种民间音乐形式是在巫山人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的汗水里孕育而产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遗存可上溯到距今204万年前的“巫山人”,可谓源远流长。先民们为了生存要建屋造房、架桥铺路,特别是大型的石料及建材等,必须要由众多男性青、壮年以集体力量担负,这就形成了抬工群体,久而久之产生了众多的帮组体系,所以又称“抬帮号子”。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抬工们通过吼唱号子,加强劳动纪律性,抒发内心感情,释放缓解疲劳,使集体步力合一,感到轻松协调。
龙骨坡抬工号子根据音乐速度分为两大类:快腿号子和慢腿号子。路面平、宽,较好上腿的采用快腿号子,歌词内容丰富,风趣幽默,曲调欢快、高亢。如快腿号子《啄啄号子》、《倒采茶》等。崎岖山路,上陡下滑,采用慢腿号子,歌词内容灵活,无固定歌词,多以报途中遇到的路况,采用问答方式,前后统一。曲调平稳,旋律起伏。如慢腿号子《哟嗬号子》等。龙骨坡抬工号子旋律的特点是:节奏规整,领和对称,速度平稳,曲词风格较简单、朴实。除领唱者在每句的开头稍有变化外,和者均采用同样的曲调以衬词伴和,只是终止时才把节奏拉长,突然停顿,表示一段唱完又起一段或宣布休息。
由于时代的飞跃发展和社会生存力的快速进步,先进的生产工具特别是大型运输机械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方式,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使众多古老的民俗现象逐渐消失。“龙骨坡抬工号子”传承都是靠上辈口传心授,这对于资料整理工作极为不利。加上老一代抬工相继去世或年迈体衰不能再抬再唱,“龙骨坡抬工号子”濒临灭绝失传。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