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传统体育
目录
壮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为16178811人,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使用壮语,1955年国家帮助壮族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得到了推行。
壮族是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他们自称为“土人”,而把汉族称为“客家”“官人”。壮族先民自古以来就已生息、繁衍于岭南的广大土地上。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东南及岭南地区的民族泛称为“越”或“百越”“百粤”,而“西瓯”和“骆越”则是秦汉时期分布于岭南中西部地区两个较大的支系,其中就包括了壮族的先民。直至近现代,壮族人仍将山麓岭脚之间称为“六”,“六”与“骆”同音,而将其间开垦出来的田称为“那六”。
西瓯、骆越等名称在历史上消失后,三国至唐宋时期,在他们曾活动的地域上先后出现了“乌浒”“俚”“僚”“俍”等名称。宋代时,在今广西庆远、南丹—带出现了“僮”之名。明清以来,有关“僮”的记载越来越多。历史上,壮族还有“布依”“布雅依”“布傣”“布越”“布曼”“布土”“沙人”“布衣”“布诺”“布寮”“布班”“布民”“布妥”“布雄”等20余种自称,“布”在壮语中有“人”之意。
1949年后,一度以“僮”为壮族的族称。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改“僮”为“壮”,意为健壮、茁壮,从此,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地有各种自称的壮族人逐渐统称为“壮族”。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壮族与各族人民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创造了灿烂悠久的壮族文明史,也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其中,特朗(打扁担)、打拐、磨秋、打陀螺、投绣球、抢花炮、背箩球、舞狮、舂榔争娃、板鞋竞技、翡翠舞、芭芒燕、踩风车和壮拳等活动形式,就体现着与自然环境、生产特点、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的紧密结合,是壮族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发展自身过程的智慧结晶。
磨秋,是主要流行在广西文山壮族村寨中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
壮族磨秋的流传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云南通志》曾有这样的记载:“龙人知耕织,其低以正月元日作秋千戏,殆以习轻趫而寓介寿之意欤,普洱府近廓有之。”现在的文山州壮族地区,每当节日来临,都会有十字秋和磨秋的活动,青年男女特别喜爱。清代《罪惟录》一书还记载说:“龙家,……春秋立木于野,谓之鬼竿。女子旋跃而择对。”清《边行纪闻》也有“黎人隝蛮蛮也……。春时笄女戏秋千以诱散子,携手跳歌各作剧”的记述。反映出秋千在这一带壮族民间的盛行是很早的。
关于壮族磨秋的具体形制,《中华全国风俗志》有过描述:“又竖一直木于地,以一横木凿其中,合于直木头上,二人一左一右,扑于横木两梢头为戏。此落彼起,此起彼落,腾于半空名曰磨秋”。
板鞋竞技,是广西壮族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是集竞技娱乐、健身于一体的运动形式。
壮族的板鞋竞技活动,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传说这一活动室瓦氏夫人所提倡的练兵方法。为了让士兵步调一致,瓦氏夫人根据壮人的木屐样子做成了长木鞋,令士兵三人一组或六人一组,共同穿上一副长板鞋齐步跑。要想跑得快,必须团结一心,默契配合,若有一人分心或精神不集中,便会影响集体。板鞋的竞技演练,既培养了士兵顽强、勇敢、坚毅、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又提高了士兵的身体素质,成为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项良好的运动。后来这一活动就逐步演变为一类民间的传统体育形式。
壮族民间的板鞋竞技,形式多样,主要有穿板鞋抢粽子、板鞋秧歌舞、板鞋戏水、板鞋采香包(壮族一种吉祥物)、板鞋抛绣球、板鞋扇舞、板鞋拳术、板鞋踩气球等等。由于板鞋竞技器材简单,又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因而极易推广和普及。
板鞋竞技比赛时,以板鞋竞速形式为主。比赛一般在田径场上进行,跑道分道宽为2.44~2.50米。参加的人数根据比赛情况而定。比赛时,按规定的人数一起将足套在同一双板鞋上,在跑道上竞速。最终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
芭芒燕,是壮族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富有民族特色体育活动。
在壮族民间,有着一个关于巴芒燕的传说。在1892年重阳节这天,一群壮族男女青年到赛纳河边(泗水乡)的沙滩上欢度节日,看到河沙滩边上长满了开花的芭芒草,便各自采集了大把“芭芒心”拿回去玩。其中有一位叫蒙纪天的男青年,用线将“芭芒心”穿成一串,用手拍来拍去,好象燕子在空中飞翔,大家看了非常感兴趣,就取名为“芭芒燕”。从那时起,每年的九月初九日,青年男女都要到河边采集芭芒心,而芭芒燕则成了节日活动项目之一。
打芭芒燕的比赛形式,有二人对打和男女混合打。在打“芭芒燕”中,男女青年都在一起,相互对打,把芭芒燕拍向自己最理想的人。打芭芒燕既是一项青年喜爱的体育活动,又是男女青年交际的一种方法,既起到了锻炼身体的作用,又陶冶了青年们的情操。
踩风车,又称为“雄耍乐”,是广西隆林一带壮族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流行于壮族男女青年中间。
踩风车活动,在壮族民间自古有之。清苏宗经《广西通志辑要》所记载的“沿河驾车灌田”之车当为筒车,这应该是壮族踩风车的雏形。现在壮族的踩风车,是在木条搭成的风车架上进行,时间主要在每年正月十五及三月初三前后。这也是壮族青年男女踩风车的最热闹的时节。
踩风车比赛时,以四人为一组。开始四人分别手握木架,先由着地者用力蹬,四人同时围着圆圈转,谁转到地面谁就用力一蹬,使风车旋转不停。在比赛规定的时间内,以旋转圈数最多、姿态最优美者为胜。
踩风车比较惊险,深受青年男女喜爱。开展这项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毅力,增强人的背力和腿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是一项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娱乐竞技形式。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