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壮族歌节

壮族人民向来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以广西地区的壮族为著,其中又以南宁市武鸣区的壮族闻名天下。2016年5月27日,“武鸣县”正式更名“武鸣区”,正式划入南宁市区范围,把“武鸣·壮乡”带入了另一番境界。每一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一年一度的传统歌节。

目录

名称:壮族歌节

俗称:三月三

民族:壮族

时间:三月初三(农历)

著名地区:广西省南宁市武鸣区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

歌节,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历史传说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

传说1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说2

据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能歌善舞,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斗不过她,对她又恨又怕。

因此在一年的三月初三,趁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节就此形成。

后来相继改编成了电影、舞台剧等等形式,使之广为流著。

记载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

——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

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

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

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传统习俗

每到歌节时,壮族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各成一方,歌手们站在台上,按照一定的程式和唱法,互相对唱山歌。

山歌大多是以猜谜、盘问的形势,现编现唱,最后还要唱分别歌。

歌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节有一、二千人,大的歌节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节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节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

一个较大的歌节,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节。

人们到歌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

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武鸣壮族

每年的三月三,就是壮族传统歌节,在广西地区十分隆重。

武鸣县一向有“壮乡”之称,每一年的农历三月初三,都会在县城内举行盛大的活动。一般为期一个星期。

2016年5月27日,“武鸣县”正式更名“武鸣区”,正式划入南宁市区范围,把“武鸣·壮乡”带入了另一番境界。

在节前,家家户户会准备五色糯米饭。

人们摘来红兰草、枫叶、紫蕃(fān)藤等,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紫、黑、白五色糯米饭。也有做成红、黄、绿、紫、黑、白六种颜色的。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早望海霞边    下一篇 望木瓜山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