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彝族音乐

在代表东方文明的国度中,中国彝族儿女在时间的长河与岁月的沧桑中,创造、承继并发展了历史悠久、支系众多、播布广泛、富有人文传统的古老文化。

目录

彝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彝族民间有各式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无论男女老少,个个都会唱几首。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又分男女声调,男声调雄浑高亢,女声调柔和细腻。各地山歌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著名歌曲《马儿快快跑》、《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就是根据彝族民间曲调提炼出来的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和克些觉黑等。

发展历史

彝族的先民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居住在中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彝族支系繁多,称谓复杂,其中以自称为“诺苏泼”、“幼苏泼”、“夏苏泼”、“尼苏泼”、“纳苏泼”的占绝大多数。现有人口7,762,286人(2000年统计)。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一般分为6个方言区、3个次方言区和25种土语。彝族信仰多神崇拜。文学艺术浩如烟海。彝族支系繁多,分布地区宽广,各地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包括了民歌、歌舞音乐、器乐、说唱、戏剧5类,其中又以民歌最为丰富。彝族民歌因地域的不同,而存有较大的差异,大体而言,可分为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与云南省东北部宁蒗等地的大小凉山地区,云南省北部、中部、南部等广大地区,以及贵州省西北部毕节与六盘水地区等三个色彩区。实际上,云南省的彝族还包括众多不同的支系,音乐各具特色。按题材,彝族民歌大体可分为叙事歌、劳动歌、催眠歌、风俗歌、儿童歌、情歌、山歌、哄娃娃歌8类。传统歌词以5、7字为主,乐句多以1、2、4为主,押韵普遍采用借字谐音,一般均采用五声调式;舞蹈音乐可归为歌舞与乐舞两大类,其中又以歌舞部分最为重要,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打歌”、“跌脚”等,大都节奏鲜明、音调明快。乐舞部分则常因伴奏乐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跳葫芦笙”、“跳乐”、“三步弦”、“杂弦”等。

迄今最为流行的有跳月舞、跌脚舞、烟盒舞、花鼓舞、跳笙、金竹舞、铜鼓舞、乐作舞等;乐器主要有马布、口弦、月琴、葫芦笙、胡惹?、巴乌、唢呐、小闷笛、毕鲁、直笛、横笛、箫、三弦(大中小不同形制)、四弦等30余种。其中较著名的有口弦调《麻哥调》、短笛曲《放牛调》、月琴曲《雷波调》等。

彝族音乐,是彝族人民在辛勤的劳动中逐渐创造出来的,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而沉淀下来的一种音乐文化形式。彝族音乐是通过将当地的风俗和音乐形式融为一体,从而将人们真实的内心情感以及外界环境进行沟通的一种珍贵的文化艺术形式。对彝族音乐文化特质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更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从而加强对彝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一、研究彝族音乐文化特质的意义

对我国彝族文化特质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我国的文化种类,从而增强的民族自信心。不论什么样的文化艺术产品,都不可能在绝对独立的状态下实现进步和发展,在它不断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跟其他因素进行联系,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站在文化生态学的角度上,对彝族音乐文化特质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促进该文化的发展。

二、彝族音乐文化的组成形态

从彝族的覆盖范围来说,主要分布在云、贵、川三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地区。从彝族音乐的组成形态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态:

(一)民歌

所谓民歌,就是从事劳作的人民自己创作并利用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歌曲,是通过口耳相传进行传播的。彝族民歌主要特点有:内容丰富、结构朴素、讲究押韵、旋律优美、感情粗狂等,就算是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彝族的民歌也依然保持这最原始的形态和特点。我们可以将根据民歌演唱的内容和演唱的意义分为叙事歌、风俗歌、爱情歌等等。按照民歌的曲调划分,可以分为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二)乐器

在很多的彝族音乐中,彝族人都使用了乐器进行配合,有时候他们还会借助一些自然界中的“乐器”来进行演奏,在他们身上,就连一片树叶都会变成悦耳的乐器。从彝族音乐常用的乐器来看,种类非常丰富,不仅有吹奏乐器、奏击乐器,还有弹奏的乐器。

(三)彝剧

彝剧也是彝族音乐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彝剧主要起源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左右,是将彝族民歌以及民间舞蹈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音乐形式,彝剧产生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昙华乡,在当时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境内比较盛行。从彝剧的组成内容来看,主要是山歌小调、舞曲音乐以及器乐音乐、民间的祭祀音乐等等。从表演的形式来看,主要采用彝族的诙谐幽默汉语彝腔为主,兼有民间舞蹈、舞步和身段。在表演中涉及到的表演乐器主要有彝族小二胡、弦子(月琴)、小闷笛、小三弦、竹笛、芦笙等等。从彝剧诞生发展至今,彝剧已经成功地创作出了成百上千个剧目,其中耳熟能详的小彝剧有《半夜羊叫》、《双叩门》、《掌火人》、《穆勒祭爹》等等。大型彝剧有《哀牢春秋》、《疯娘》、《咪依噜》、《铜鼓祭》、《藏金贵》、《杨善州》。

三、彝族音乐文化的特质

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彝族音乐文化沉淀下来了一些自己独特的特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典型方面;

(一)植根民间

彝族音乐文化是彝族人民在多年的生活经历中逐渐沉淀下来的,这也是当地人民在平常的生活中应该掌握和学习的,久而久之,彝族音乐文化就变成对当地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对于现在的彝族人民来说,彝族音乐文化在他们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并且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对于不同地区的彝族音乐文化,表现的形式也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代表性的文化。

(二)独具个性

彝族音乐文化作为一种桥梁,实现了同一地区的居民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在风俗、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同一性。彝族音乐文化除了作为区域社会统一性的依据,也是区域社会个性的依据。从彝族音乐文化的创造内容上看,丰富多彩,从民间诗歌到毕摩传承的诗歌,不论从诗歌的表达形式还是语言使用上,都体现着自身的个性。在展现自身特有的音乐特色的时候又不失艺术风格。

(三)走出山地

随着彝族音乐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彝族音乐逐渐进入了繁荣的新时期,这使一些传统而古老的诗歌和说唱艺术重新绽放出灿烂的光芒。另外,彝族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原创音乐创作者,这将彝族音乐文化带出了山地,带进了世界。

四、结语

要促进彝族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首先就要弄清楚彝族音乐文化的组成形态以及特点,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就如何维护和发展彝族音乐文化提出相应的措施,使彝族音乐在现代文化生态背景下能够更为自如地应对生存危机,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周凯模.彝族音乐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9.

[2]汪致敏.红河民间音乐舞蹈研[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

[3]张兴荣.云南原生态彝族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代表作品

以“山鹰组合”为代表的当代彝族原创音乐,在九十年代风起云涌的中国当代歌坛上,异军突起,其第一张国语专辑《走出大凉山》以突破50万的发行量而在中国歌坛鹊名大起。笔者在颇感欣慰的同时,也开始从民族口头传统的继承与革新的关节上来思考当代彝族原创音乐的文化境域及其发展走向。

从《查姆》、《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梅葛》等四大创世史诗到《阿诗玛》、《赛玻嫫》、《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等等民间叙事抒情长诗,我们都不难见出彝民族自古相沿的歌诗传统是源远流长的。回观当代彝族原创音乐的衍出与发展,我们不得不重视研究彝人世代相承口耳相传、耳熟能详的民间口头传统的审美价值,进而探究其深蕴的音乐文化传统的全新开掘。这样才能超越主观认识的偏狭,超越传统彝族音乐研究模式的樊篱,以探索彝族当代原创音乐在彝文化体系中潜在的演进轨迹及其重构与创新。笔者认为彝族口头传统中有两条并行不悖的传承线路:一是民间的歌诗传统,一是毕摩(世传祭司)的口诵传统;二者之间的胶合与互渗一直伴随着彝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音乐特点

一、植根民间:彝族原创音乐的传统根基彝民族歌诗传统丰富多彩,从民间口承的诗歌到毕摩创作的诗作,无论在结构方式、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充满着诗情画意,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充分显示了各支系彝人歌诗文化那清新、素朴的自然美感,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当代彝族原创音乐鲜明的民族特

色,大多来自于对本民族独特的社会生活、史路历程与文化传统的抒叹,来自于对支系民众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思想感情的表达。

二、走出山地:彝族原创音乐的文化境域源远流长的彝族口头传统在当代彝族音乐的勃兴之际进入了发展和繁荣的新时期,也使古老的彝家歌诗传统与说唱艺术重新开放出绚烂的艺术花朵。与此同时,在大小凉山的当代青年彝人中也涌现出一批新的原创音乐作者。

三、传统与创新:彝族原创音乐的文化实践创作─表演─流布的三个环节上对彝族口头传统的解构─还原─重构,作为彝族原创音乐的文化实践而言,“山鹰组合”的创作,其实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处于动态的创新过程,其间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现代人的生存情境共同纠结出了一道独具风采的当代音乐文化风景。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安步当车    下一篇 代别情人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