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
目录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区藏医教育逐步走向正轨,以正规学历教育和在职进修培训为主、民间师带徒带教为辅的格局已经形成。1983年,该区建立了第一所专门培养藏医药人才的自治区藏医学校,1985年,西藏大学又设立了藏医系。1989年,藏医学校与藏医系合并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该院设大专、中专两部,每年为全区各地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新疆等兄弟省区输送大学毕业生30多名,中专毕业生30-70名,成为该区藏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1990年至1995年间,在瑞士红十字会、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和外籍人士的援助下,分别成立了学制6年的日喀则边雄藏医学校、山南松赞藏医学校、阿里冈底斯藏医学校和昌都藏医学校,在校学生203名。
除了正规教育外,自治区、地区藏医院和卫生学校还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藏医培训班,积极承担基层藏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藏医药科研工作也得到重视和加强。近十年来,编著、付梓,藏医药书刊、文献、专著32部;省级以上科研立项21项,其中1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广泛开展横向学术交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藏医学术会议;在国内外有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4篇;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治、藏药标准的鉴定、藏药新药开发及文献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目前,该区一所专门的藏医药研究机构,在自治区藏医院内设立了。
各县藏医院、县医院藏医科及乡镇卫生院是直接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藏医医疗服务的基层单位,其门诊量超过西医。在基层综合医疗卫生机构中,藏药的使用率约占30%。基层藏医机构除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外,还承担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和卫生宣教等任务。此外还经常组织人员下乡巡诊。
自治区藏医院藏药厂是全区最大的藏药生产基地,年产量达20多万公斤,350多个品种。该厂生产的七十味珍珠丸、常觉、芒觉等十多种藏药深受广大藏族群众喜爱,也深为内地群众所青睐,并誉满海内外。由江苏省投资5200万元援建的自治区藏药厂改扩建工程,作为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工程之一,竣工后必将使全区藏药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各地区藏医院、县藏医院和县医院藏医科,大都建有小型的藏药厂或制剂室,这些药厂和制剂室年生产能力合计在1万公斤以上。藏药的大量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牧区群众缺少药品的困难,为保护劳动生产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青海省藏医药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青海省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藏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的主要领导同志,经常深入藏医药单位现场办公。省政府领导明确指出,对于藏医事业要坚持“特事特办”的原则,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提高对藏、蒙医药学的认识,做好名老藏、蒙医学术经验的抢救工作。并制定了10条具体的抢救措施,划拨了专项资金,推动了藏、蒙医药事业的发展。省卫生厅把藏、蒙医工作列为全;省卫生工作三大战略重点,在藏、蒙医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巩固、充实、完善、提高现有藏、蒙医机构”,“改变重点不重的状况,加快发展藏、蒙医事业”,“抓住机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藏、蒙医事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全省的藏、蒙医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自1 978年以来,全省共建成县级以上全民所有制藏医院20所、蒙藏医院3所,其中省级藏医院1所、州级5所、县级14所。至1995年,共开设病床680张,职工750人。海南、黄南、玉树、海西等自治州基本上县县有一所藏医院。在牧区的各级综合医院、乡卫生院内设立藏医门诊部或藏医科38个,藏医机构及藏医药人员遍布全省的草原牧区。省卫生厅先后制定了《藏医院工作条例》《藏、蒙医医院建设标准》《藏医病历书写格式与要求》《示范藏医医院建设标准及检查评分方法》等,促进了藏医医院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1985年以来,全省用于藏、蒙医事业的各项专款和配套资金达2500万元,配置了x光机、显微镜、心电图机、超声波诊断仪、胃镜等现代化的诊疗仪器及各类藏药加工设备。与此同时,许多传统的诊疗技术得到发扬光大。据统计,全省藏医医院的年门诊服务达30.1万人次。住院服务6500人次,藏医已成为青海牧区卫生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藏医药科研工作被列为青海省医学科研重点之一,成立了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和州县藏医药研究机构。先后整理、翻译、出版了《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藏医药选编》等10余部藏医药经典著作。“《帝玛·丹增彭措医著选集》整理研究”被评为1995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二等奖。1985年以来,全省共获得厅级以上藏医药科研成果奖16项。
从1981年起创办了藏医中等专业教育,已培养藏医中专生390名。各自治州卫校也先后开办了藏医班,培养了一大批藏医药人员。1987年筹建青海藏医学院,第一批大专生已于1995年毕业,并开始招收藏医本科学生。制定了中、高等藏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全国中等藏医学校试用教材》和高等藏医专业系列教材,系统规范的藏医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
此外,还从民间选拔吸收了300名藏医药人员充实到各级藏医药机构。通过举办学习班、培训班、外出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藏医药人员的专业素质。1993年开办了藏医专业大专自学考试,截止1995年,累计报考1360人次,其中单科合格达797人次。现全省有藏医药人员1200名(含民间藏医460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0人。
同样,藏医药在四川、甘肃等省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四川省藏医药资源主要分布在甘孜和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1979年,甘孜州已组建集体性县藏医院6所,从业人员96人,出现了大批以藏医赤脚医生为骨干的合作医疗站。同年吸收颜登彭措、唐卡·昂旺降措等10名藏医人员到全民所有制教学、医疗部门工作。1984年成立甘孜州藏医院,成为该州藏医医疗、教学、科研、制药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1991年为名老藏医唐卡·昂旺降措确定继承人1名。甘孜州卫校1980年成立藏医部,前后培养了藏医、药士114名。
1984年省振兴中医工作会议以来,全州各级党政及卫生行政部门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医药政策和振兴中藏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十分重视藏医药的发展。成立了甘孜州振兴中藏医工作领导小组,州委、州政府作出了《关于振兴甘孜州中藏医事业的决定》,制定了中藏医事业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要求与西医同等对待。批准在州卫生局设立中藏医科,并且在地方财政十分有限的条件下拨了专款给予支持。随后,各县都相继成立了振兴中藏医领导小组,县卫生局均配备了专兼职中藏医管理人员,重点抓了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管理体系等项工作,为中藏医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1990年省中医管理局组织在该州召开的“三州中藏医工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为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该州对社会上确有真才实学的藏医药骨干人员先后采取了吸收录用或招聘等办法,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酌情考虑和解决亲属子女的转户和招工等问题。有相当一部份藏医药人员当选为州、县人民代表,省、州、县政协常委、委员,随着社会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藏医药人员为藏医事业积极工作的热情空前高涨,促进和加快了全州藏医药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迄今为止,全州现有县以上藏医药机11所,其中全民所有制州级藏医院1所,县级藏医院6所;集体所有制县级藏医文献研究所l所,县藏医院3所。共有职工192人,卫技人员164人,(正高2人<1人退休>、副高7人,主治医师(主管)32人,医师78人、士38人。无职称7人)。目前已批准设置病床141张(不含家庭病床),主要开展藏医内、外、妇、儿、针灸、推拿、药物蒸汽疗法及藏药的自采自制加工和邮政医疗等业务。1994年门诊共计224,300人次,住院830人次,下乡巡回医疗15,400人次,总业务收入1 ,062, 400元,另外,自制加工藏药200种,计3400公斤,价值125万元,满足了临床用药的需求,“两个效益”同步增长,受到了各族人民的欢迎和好评。
在藏医药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得到了全州从上到下各级领导的普遍重视和支持。该州先后采用了正规学校教育、选送进修、跟师学徒和招聘录用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不断充实、壮大藏医药队伍。甘孜州I藏医院(州卫校藏医部)于1992年担负了藏医士四班的教学任务,现有在校生28名;1995年被省中医管理局批准成为全省的藏医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招收州I内外进修生、实习生。白玉、德格两县藏医院还接受了国外爱国藏胞的捐资办学,各开设一个藏医药培训班。1994年该州有6名学员经过考试进入成都中医学院藏医大专班学习,为今后培养藏医药高级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在科研方面,州、县各级藏医药机构利用有限的条件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早在1978年就开始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技术工人对德格印经院珍藏下来的21,7,000多块书版进行了发掘、整理,共清理出有关藏医药书版7,085块、藏医药专著57部,其间陆续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古籍文献整理、临床经验总结及药物开发研究工作。其中德格藏医文献研究的整理的一部《伏藏大经典》藏医学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目前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第三批民族医药课题项目,并已获有关部门批准。州藏医院申报了《仁青系列藏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科研课题项目;州药检所申报的《尼哇俄吉等八种藏药学研究》获1992年省中医管理局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德格县藏医文献研究所研究出了藏医失传多年的藏族传统文化《楚布派》星算历书,填补了藏文天文历算的空白。
阿坝州藏医药事业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截至1994年,全州县有藏医院4所,县藏医门诊部1所。区乡卫生院设有藏医科(室)40个。全州拥有一支总人数为364人的藏医药队伍,其中分布在州县全民所有制医疗、教学、科研机构中有149人,分布在乡、村集体所有制医疗机构中有215人。他们中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18人,医师70人,医士55人。从1981至1993年,藏医机构总建筑面积达12 ,471.94平方米,基建总投资达429.4万元。其中:
(一)若尔盖县藏医院:1980年开始筹建,1981年7月竣工开诊。先后总投资55万元,建筑面积达7394平方米,占面积23.6亩,有固定资产61.1万元,开设病床45张。藏医院除接待省内外大量病员外,承担了阿坝卫校藏医班的教学任务,同时又是全州的藏药供应基地。
(二)阿坝县藏医院:1986年6月初筹建,1987年5月竣工开诊。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1344.94平方米,基建总投资54万元,固定资产54.5万元,开设病床20张。
(三)红原县藏医门诊部:1986年建立,1988年筹建新门诊部,征购地基6亩,1991年8月竣工开诊。建筑面积845平方米,总投资38万元,固定资产39万元。
(四)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藏医院、藏医药研究所:1991年6月批准建立并开始筹建。1993年12月竣工开诊。征地13亩,门诊大楼建筑面积3003平方米,总投资270万元。固定资产282.4万元。
(五)壤塘县藏医院:1993年3月批准建立,现仍在筹建中。
(六)北京东城宗喀藏医门诊部:1999年10月批准建立,现为北京重要的非盈利性藏医门诊。
若尔盖县藏医院自建院以来,为继承和发掘藏医宝库作出了重要贡献,是阿坝州藏医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全院藏医药人员占95%,年门诊量52,640人次,住院量412人次。医院人才荟萃,有一批资格老、造诣深、在各自专业上有独到之处的高级人次。
为解决藏医后继乏人乏术的问题,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医院承担了阿坝卫校藏医班的教学任务。先后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142人。为了提高全州藏医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从1982年起,先后举办藏医理论提高班43期,由知名藏医旦科、尼美、智美、贡秋仁青系统讲授了《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藏医药选编》。据统计,11年来,已为四川、甘肃和青海两省邻近县培养藏医人员1500人次。目前,全州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年事已高,培养和造就一支高层次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为此,成都中医药大学克服种种困难,专门开办了“藏医大专班”。1994年秋,在阿坝州首次招生24人,其中大多数是阿坝卫校藏医班往届毕业,学制三年。
该州还鼓励著书立说,不断提高藏医学术水平。副主任医师贡秋仁青编著的《藏医学发展史》,1992年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名老藏医旦科撰写的《藏医验方汇集》,共20多万字,1993年由中央民族出版社出版。这些专著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同时整理收藏医药典籍、图书1200册,使临床、科研、教学具备了完整的资料。
甘肃省的藏医药资源主要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州现有5所,县藏医院,1个藏医独立门诊部,1所藏医药研究所。现有藏医药人员332人。在19个乡卫生院中均开展藏医工作。
1995年全州藏医院总诊疗10万多人次。目前藏医药的医疗服务已开展到省城兰州,山西省五台山,受到患者的好评。
甘南州卫校是全州唯一的一所中等卫生专业学校,是甘南州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从1979年建校至今,共毕业藏医士229人,藏医护士39人。1989年在州卫校开办了甘肃中医学院甘南藏医系,已毕业77名藏医大专生。
自1981年成立甘南州藏医药研究所以来,全州科研机构日益健全,专业人才相对集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几年全州共获省级科技成果奖4项,州级科技成果奖10项。目前,该所还承担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达的“藏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I临床研究”、“藏医药治疗胆石症的疗效观察”等4项科研项目,并有本单位自定课题“藏药加味帕珠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开发利用研究”和“藏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等4项。
藏药生产以州藏医药研究所附属试验药厂为龙头,县藏医院自行加工为辅助,充分发挥藏药自采、自制、自用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州藏医药研究所附属试验药厂年生产藏成药156个品种,计7000公斤,产值达100万元;自采藏药150多种,计2500公斤,价值达1万元。建立和完善了质检室,并积极争取办理许可证。州人民政府于1995年批准甘南州藏医药研究所附属试验药厂更名为“州藏研所藏药制药厂”,现已通过了省卫生厅组织的评审验发。这将更好地促进该州藏药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方面的发展。
藏医药学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丰富内容的学科,早已跨越本地区的界线,向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传播,并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藏医药学术交流活动也日益活跃。
自1979年以来许多国家的学者对藏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研究藏医药。国外每年都有专家、学者赴西藏、青海、四川等地考察医药。一些国家还设立了藏医研究机构。如1983年,美国成立了西藏医学协会,其宗旨主要是研究在西方发展藏医药。西方一些藏学研究机构也设有藏医药方面的研究部门和专职人员:如前苏联科学院的东方研究所和民族研究所;英国的西藏研究所、伦敦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文学院、法兰西学院、国家研究中心;德国汉堡大学;日本东京佐治大学藏医协会等等。
国际上每逢召开藏学学术会,都有藏医学的学术论文交流。如匈牙利科学院举办的“纪念乔玛”的学术讨论会,就有关于藏医学的学术论文提交大会交流。1983年由意大利佐诚协会的应用医学心理学中心主办的“第一届国际藏医学会议”,会上除藏医临床各科、藏药的研究论文外,还有藏医学史方面的学术论文。
藏医药事业发展前景光明,这里仅以西藏自治区的藏医事业为例以说明之。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作为西藏的藏医药学中心,80年代率先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合作,共同研究藏医药治疗高原疾病和一些慢性疑难杂症,如肝炎、高血压、肿瘤等。
1986年,西藏自治区藏医研究所主任药师嘎玛曲培,随同中国医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代表团赴尼泊尔进行学术考察。
1988年,奥地利奥中友协医生旅行团10人赴青海学习藏医脉诊知识。
1989年,西藏自治区藏医专家、藏医院院长强巴赤列应邀随同卫生代表团访问尼泊尔,考察尼泊尔藏医药的发展情况。
1990年,强巴赤列院长又应邀访问日本进行学术交流。
1991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与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进行联合,调查研究藏医人类保健情况。
1991年,青海省藏医院运用藏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的学术论文,在北京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进行交流,引起与会学者的关注。
1992年,日本佐治大学,日本藏医友好协会代表团一行10人赴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
1992年,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厅长土登、藏医院院长强巴赤列、副院长次仁巴珠赴美进行为期一月的医学考察和学术交流。
1995年,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研究员崔哦坚才应邀赴瑞士进行藏医天文历算的讲学。
1995年,甘肃省甘南州藏医研究所副主任藏医师图布旦撰写的“尿诊明镜”一文,参加了美国国际传统医学大会,被大会授予“民族医药之星”称号,荣获“超人杯”特等奖。
1996年,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外科主任医师阿旺平措应邀赴瑞士进行藏医学讲学。
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院长措如·才朗教授曾先后应邀赴日本、尼泊尔、匈牙利、美国、英国、法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藏医学术交流和讲学。
为了进一步发展藏医药事业,西藏自治区政府制定了《西藏卫生事业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规划设想》。《设想》指出,“九五”到2010年自治区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加强内涵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加速人才培养,保持和发扬藏医药特色与优势,开发建设专病专科,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提高藏医药学术水平。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及管理方法,提高藏药质量,努力开发出一批名优藏药及拳头产品,促使藏医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调发展,不断满足社会医疗保健需求。至2010年,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比较完善的藏医医疗保健、教育和科研体系。
“九五”期间,合理规划藏医院床位规模,科学调整内部结构,提高床位使用效益。床位使用率,自治区藏医院、各地区藏医院不低于85%,各县藏医院不低于80%;平均住院日在“八五”基础上再缩短1~2天;全区藏医门诊服务量占卫生部门医院总门诊量的30%,到2010年达到35%。县医院藏医科要开设一定数量的床位收治病人,一般设立3~5张。
在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展家庭医疗服务,加强院外服务管理。自治区藏医院、山南地区藏医院在“九五”期末,其他地区藏医院和大部分县藏医院在2010年具备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综合服务功能。
农牧区藏医工作在现有三级医疗保健网基础上,坚持“一网多用”,加强基层藏医药人员的培训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强化藏医服务功能,充分发挥藏医藏药在农牧区卫生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中的作用。至2000年,力争使80%的乡村医生能运用藏西医两种诊疗技术,2010年,所有乡村医生能运用藏西医两种技术为群众提供医疗技术服务。
各级藏医院要突出提高治病防病能力,扩大整体服务功能,着重加强专病专科建设和对危重症的救治能力,适应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地区级以上藏医院要有较强的应变应急能力,建设充实一批专病专科,具备各自优势以适应社区医疗的综合服务功能。自治区藏医院至少设立专病专科2~3个,各地区藏医院设立1~2个。“九五”期间,按照自治区制定的各级藏医院分级管理评审标准,完成14所藏医院分级、分等达标评审工作。
认真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316”工程。在此基础上,自治区筛选lO个藏医医疗、教学或科研单位进行重点建设。自治区藏医院和山南地区藏医院要为全国藏医院起到示范作用,至2010年力争把两院建设成设备一流、功能齐全、特色突出的现代化藏医院。
“九五”期间,藏药的生产要根据医疗服务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加强生产技术改造,加快开展对现有藏药的临床研究和质量认证,努力提高藏药生产和质量水平。至2000年全区藏药生产能力达到500吨左右,对20种传统藏药进行剂型改革。自治区藏药厂要加快GMP实施进程,该厂正式投产后年产值计划达7419.08万元,创利润1244.362万元。
逐步理顺藏药产、供、销渠道,规范藏药生产、采购、加工制剂和销售网点。“九五”期间,要把一批藏药纳入国家医药供应计划,尽快推向市场。
加快藏药标准研究步伐,使藏药逐步列入国家药典、部颁标准以及地方标准,走上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管理轨道。至2010年,基本建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藏药生产流通和管理体系。
藏医药科研工作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基础研究,以提高科技水平和能力为中心,重点突出提高治病防病能力和临床疗效。要巩固充实现有的藏医药和天文历算研究机构,加强建设,充分发挥自治区藏医院在全区藏医药科学研究中的基地和中心作用。
选择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如肝炎、脑血栓引起的瘫痪、高血压等进行藏医药临床研究,力争在诊疗疗效上取得较大进展。针对藏医药行业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攻关,开展藏药新药如抗菌药、保健药等及新剂型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藏药质量标准及有效成份的研究;藏药制药工程技术的研究;藏药基础理论的研究;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特别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等。
稳定本科教育,发展成人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加强藏医学院的建设。西藏藏医学院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制定符合藏医药事业发展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九五”期间,新培养本科生178名、中专生20名。到“九五”期末,使全区千人口拥有藏医药人员达到0.5名。
至2010年,力争培养100名能立于藏医药科技前沿、在全国藏医界有较大影响的藏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藏医临床和专科专病业务技术骨干。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藏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人才梯队、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藏医药学术和技术骨干队伍。
加强农牧区藏医药人才的培养。各级藏医机构和各地市卫校要把培养农牧区藏医药人才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九五”期间,对县、乡两级70%的藏医药人员进行轮训,2010年轮训达到100%。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九五”期末,力争对全区80%的乡村医生进行藏西医两种诊疗方法的培训,2010年接受藏西两法培训的乡村医生也要达到100%,逐步完善藏西医结合教育。自“九五”期间,50%的乡卫生院要配备有一名藏医。至2010年,所 有乡卫生院都配备有一名藏医人员。
大力发展民间藏医,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藏医在农牧区个体开业行医,使农牧区有一批能留得住、用得上、扎根于基层直接为群众服务的藏医人员。要继续办好日喀则、山南、昌都、阿里4所民间藏医学校,充分发挥其为农牧区培养和输送民间藏医的重要作用。“九五”期末,全区民间藏医要达到600名,2010年达到1000名。
突出抓好藏医药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等管理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培训制度。“九五”期末,至少有50%的藏医药管理人员接受管理知识的培训,2010年达到90%。
加强藏药人员的教育,重点加强经营管理、藏药制药和藏药工程等短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九五”期间,有1/3的藏药工人接受岗位培训,2010年达到1/2。
进一步完善师承制度,采取特殊政策鼓励和支持名老藏医带徒。“九五”期间,至少挑选出100名优秀中青年藏医人员向名老藏医拜师学习。
积极开展藏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重点加强学术交流,拓宽合作领域,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藏医药事业。至2010年,争取l~2个科技合作项目取得实质性成果。积极有序地开展对外藏医医疗合作,交流信息,扩大影响。至2010年,争取有1~2个藏药能打入国际市场,并且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和创汇能力。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内地与西藏的交流日趋频繁。其中西藏发达的旅游业为藏医学的传播创造了外部环境,藏医学神秘而又渊源的历史被更多的人熟知,青藏铁路的修建也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在这个大背景下,藏医药与内地交流日趋完善。
藏医药与内地国际友人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西藏地区一些知名的藏医、藏药逐渐被内地百姓所了解,例如:强巴赤列(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格桑旺堆(中国西藏藏医药学会研究员)、德吉卓嘎(中国西藏藏医药学会研究员)、阿旺平措(中国西藏藏医药学会理事);一些藏药厂、藏医院也逐渐被内地百姓尊崇,例如仙露藏药、金诃藏药、神水藏药、甘露藏药、金哈达藏药、正源生物、天知生物,西藏昌都地区藏医院、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西藏自治区医院等等。藏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便地位日趋重要,前国家副总理李岚清便欣然给西藏昌都藏药厂题词:“仙露藏药、雪域瑰宝,济世救人、奉献人类”。
但由于西藏地处高原高寒地区,内地百姓想要了解藏医药仍存在种种不便;同时,藏药企业的品牌树立也面临诸多挑战。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藏文化、藏医学的传播找到了最便捷的途径。从此,内地百姓可以借助互联网共享藏医药的经典。其中西藏藏医藏药网,便是藏医文化传承画卷中浓重的一笔。涌现了珍珠七十、消痛贴、藏传养发露、诺迪康胶囊、吉雪唐康颗粒、珊瑚七十、七味铁屑胶囊、十味龙胆花颗粒、西藏补王、二十五味鬼臼丸等疗效非常突出的经典藏药。
西藏藏医藏药网,为国内首家官方藏医院联合主办的藏医药平台,主办方包括:西藏昌都地区藏医院、西藏昌都藏药厂、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等官方机构。开设治疗科室主要包括:心脑科、肠胃科、皮肤科、风湿科、糖尿病等。西藏藏医藏药网旨在发挥藏医学优势,克服地缘阻碍,传播经典,为广大患者祛除病痛。
西藏藏医藏药网,最早建立于2003年3月,经过7年的发展,其已成为了内地与西藏医术交流的一个平台。通过本平台,对藏医学的得以更全面的传播,地球第三极的珍宝藏药得以福及内地,数以万计的患者得以重新拥有健康体魄。西藏藏医藏药网的兼容并包,也为内地人了解藏医学、藏文化提供了便捷的通道。长期以来,网站官方主办了很多对藏医药发展意义深远的活动,例如:联合西藏地区威望医德高尚的藏医名家定期接诊患者,远程问诊;受邀参与少数民族协会相关服务,赞助相关活动;组织康复患者免费游西藏、参观藏药生产车间等等,受到了患者及外界广泛的好评。作为西藏藏医藏药网的药品生产基地的西藏昌都藏药厂也曾多次荣获各界的殊荣,2003年,“仙露”商标被评为自治区著名商标,使得“仙露”商标的知名度更高、更广泛。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十世班禅大师也曾来我厂检查指导工作。2002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岚清同志欣然题词:“仙露藏药,雪域瑰宝,济世于民,奉献人类”。
伴随着西藏藏医藏药网的关注者的日益增多,2010年4月至7月网站进一步优化改版,旨在深度开发藏医药文化、服务患者、传播经典。
藏医是具有悠久历史、独具特色、疗效显著的一门科学,是藏族人民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与各种疾病长期斗争所形成的民族医学,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今天它与诸多先进的医疗体系相借鉴和结合,已经并将更好地为藏族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西藏自治区的强巴赤列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附件列表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