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吉林日报介绍核武器常识

2017年12月6日,吉林日报第 05 版整版刊文,谈核武器常识及其防护,引发议论。吉林省人防办副主任徐玉成表示,《吉林日报》第5版内容确由人防部门提供,是正常国防教育。

目录

2017年12月6日,吉林日报第 05 版整版刊文,谈核武器常识及其防护:

核武器常识及其防护

一、核武器的定义

核武器是利用核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按结构原理,可分为原子弹、氢弹和特殊性能核武器;按作战使用范围,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按配用的武器,分为核导弹、核炸弹、核炮弹、核地雷、核鱼雷和核深水炸弹。核武器包括核弹头、弹头运载工具和其他部分。一般说的原子弹、氢弹是指弹头部分。运载工具是用来发射或投射核弹头的工具,有导弹、火箭、飞机、火炮、潜艇、鱼雷等。核武器的射程和命中精度与运载工具有关。

二、核武器的特点

杀伤破坏因素多、程度重、范围广、时间长。

三、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及外观景象

核武器可用导弹、火箭、火炮、飞机、舰艇等运载工具发射、投掷,还可制成地雷、鱼雷使用。其爆炸方式有空中爆炸、地面(水面)爆炸、地下(水下)爆炸几种。不同的爆炸方式,杀伤破坏效果不同,外观景象也不同。一般是依次出现闪光、火球、尘柱、蘑菇状烟云,并在一定范围内能听到巨大的响声。

四、核武器威力的表述单位

核武器威力用“TNT当量”(简称“当量”)来表述。TNT当量是指核武器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TNT炸药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

五、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核武器爆炸后,能产生五种杀伤破坏因素: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放射污染。前四种杀伤破坏因素一般只出现在爆炸后几十秒钟时间内,因此统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污染持续的时间较长,可持续几天或更长时间,称缓效杀伤破坏因素。

五种杀伤破坏因素在能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冲击波约占50%,光辐射约占35%,放射性污染约占10%,早期核辐射约占5%,核电磁脉冲所占比例很小,可忽略不计。

(一)光辐射

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爆炸后1秒至10秒时间内的闪光及几千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其杀伤破坏因素包括“烧”“爆”。光辐射直接照射无隐蔽的人员会造成烧伤。如果用眼睛看核爆炸的火球,会产生闪光盲或造成眼底烧伤,在爆炸中附近人员吸入被光辐射加热的空气,会造成呼吸道烧伤。光辐射能引起大面积火灾,引燃、引爆其他易燃易爆物,同时造成人员的间接伤害。

(二)冲击波

冲击波是核爆炸时(几十秒种内),高温高压火球猛烈膨胀压缩周围空气而形成的高速高温高压气浪。它对人员、物体能够造成挤压、抛掷作用。挤压作用造成严重内伤,如肺、胃、肝、脾等出血;抛掷作用造成外伤,如皮肉撕裂和骨折。冲击波可造成建筑物倒塌,砖瓦抛掷造成人员间接伤害及堵塞交通。

(三)早期核辐射

早期核辐射(又称贯穿辐射),是核武器所特有的一种杀伤破坏因素。早期核辐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几秒种内放射出来的人眼看不见的射线,作用于人体时无特殊感觉,能破坏人的组织细胞,使人得急性放射病。早期核辐射会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曝光、化学药品失效,并能影响电子仪器性能。

(四)核电磁脉冲

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瞬间产生的一种强电磁波。其作用半径可达几千千米,对人员没有直接的杀伤力作用,但能消除计算机上存储的信息,使自动控制系统失灵,家用电器受到干扰和破坏。

(五)放射性沾染

放射性沾染是核爆炸后,从蘑菇状烟云中散落下来的放射性物质。它像尘埃一样,随风漂移,逐渐沉降,使爆心周围和下风方向地区的物体、空气和地面等受到沾染,并形成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沾染区。

放射沾染的程度和分布情况与天气、地形、爆炸方式有关。

地面爆炸时,地面沾染严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对人员行动影响大。空气爆炸时,地面沾染轻,范围小,作用时间短,对人员行动影响小,甚至可能没有影响。

风速大、风向不稳定,沾染范围就大。下雨下雪,放射性灰尘可随雨雪迅速沉降,加重地面沾染。

山谷、凹地、有植物的地面易滞留放射性灰尘,可加重地面沾染。

放射性沾染通过射线起杀伤破坏力作用,作用时间比早期核辐射要长,在沾染较严重的地区,通常在几个月以上。

放射性灰尘的沉降,会造成三种伤害:当放射沾染随空气、水、食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进入人体时,可引起内照射损伤;人员处在被沾染的环境中,人体周围被沾染的物体向人体发出的射线会造成外照射损伤;皮肤落上放射性灰尘,或接触沾染严重的物体会引起皮肤灼伤。

六、核武器的防护

一旦发现爆炸闪光、烟雾聚起,遭遇核武器袭击时,室内室外人员必须在杀伤破坏因素到达之前,迅速准确地做完防护动作,以求生存机会。那么,什么样的防护动作才是迅速、准确、有效的呢?

(一)室外人员防护原则和方法

室外人员应从防护较严重的瞬时杀伤因素着眼,防护的原则是减少暴露表面,争取重型屏障、重点保护头部、减少碎片杀伤。

正确的方法是:发现爆炸闪光,应忌看火球,迅速进入各种人防工程防护,并不要随意进出或走动,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时,迅速(2秒内)利用三五步内的地形物就地卧倒。遇到较大的地形物,横向卧倒;地形地物较小时,面向爆心卧倒;无地形地物可利用时,背向爆心卧倒。

核爆时,如果身边有江河、湖泊或池塘,应立即潜入水中防护。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浅色衣物覆盖身体,尤其是皮肤暴露部位。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时应注意:必须利用地形地物背向爆心的一侧,尽量利用坚固、稳定的地形地物,避开易倒塌、易燃烧、易爆炸的物体,以免间接伤害。

(二)室内人员防护原则和方法

室内人员防户原则是:利用坚固的建筑部位和家具,减少暴露,设置屏障,保护重点部位,减少碎片杀伤。

正确的方法是:发现闪光后应立即利用墙角卧倒,最好在靠近墙角的桌下或床下卧倒。应避免开门窗和易燃易爆物,以免玻璃碎片使人员击伤或造成其他间接伤害。冲击波过后,应立即抖落身上的尘土,迅速进入人防工程进行防护。若没有人防工程,也可以进入冲击波袭击后未倒塌的建筑内,关闭门窗,防止放射性灰尘进入室内。

(三)在放射性沾染区的人员防护方法

人员在沾染区行动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或面具、扎三口(领口、袖口、裤脚口)、穿雨衣或斗篷、戴手套、穿雨靴;不要随便接触沾染物品,不要坐卧和脱下防护器材;严禁在沾染区吃东西、吸烟和饮水。

行进时,应按照专业人员设置的标志,避开沾染程度较高的地域。应选择路面结实、街道较宽的背风墙侧行。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脚步要轻,尽量减少灰尘扬起,快速行进,尽量缩短在沾染区的时间。

乘车时,除应做好个人防护外,要关闭车窗,盖严棚布,加大车距,车上人员不要随便下车,上下车要尽量不接触车轮和挡泥板。

(四)在安全区转移人员的防护方法

转移安全区的人员,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多种措施,消除身上的沾染。例如:人员应侧风站立,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将服装一件一件的脱下消除,消除后,有顺序地放在上风方向。对服装消除的方法通常有拍打法、扫除法、抖拂法、洗涤法。

人员皮肤受沾染用毛巾或纱布擦拭。擦拭时应从上到下,顺着一个方向进行。擦一次,将毛巾翻叠一次,防止已消除部位重新沾染。误食了沾染食物和水,可采取催吐、洗胃、多喝水、利尿法排出,有条件时,可按照医生要求服吸附剂、缓泻剂加快放射性物体排出。

七、核事故的防护

(一)掩蔽。有重大事故发生时,一般人员应立即停止户外活动,迅速进入室内或地下室。要关闭门窗,堵住通风孔,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室内。

(二)交通管制。禁止人员、车辆进入危险区,防止放射性物质在更大范围内扩散。

(三)服用碘片。在必要时,政府会向市民发放碘片,以防止和消除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

(四)临时疏散人员。这是放射性物质在本地区超过一定程度时所采取的极端措施,市民应在统一安排下,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区。

(五)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时要戴好口罩、风镜、帽子、面纱巾,扎好领口、袖口和裤脚口,以免暴露部位和空隙处遭受污染。

(六)做好食品和饮用水的管理工作。在还未受到污染时,及时把堆放在室外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品收藏到室内,水井用塑料布等包住井口后再加盖。对可能受到污染的食品和饮用水不能随便食用,须经卫生监测部门检测,并经清洗、存放及其他方法处理合格后才能食用。

官方回应

吉林省

《吉林日报》编辑部一名内部人士透露,这一版面安排系“正常国防教育”,内容由吉林省人防办提供。

吉林省人防办副主任徐玉成表示,《吉林日报》第5版内容确由人防部门提供,是正常国防教育。他解释称,很多国家会通过媒体宣传防核知识,跟日本等发达国家比起来,目前国内宣传教育“做得还不够”,《吉林日报》所登载内容是“常识性小知识”,外界不应过度解读。

外交部

2017年12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记者会。

记者问:《吉林日报》整版刊登了关于核武器防护常识的相关内容,但未提到朝鲜和半岛紧张局势。靠近中朝边界的其他地方政府是否也准备应对朝鲜核威胁或就此对民众开展国防教育?

耿爽答:你平时也阅读和关注《吉林日报》吗?(记者笑)我鼓励你也多关注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媒体的报道,这有助于你了解一个真实和立体的中国。至于你提到的《吉林日报》的有关情况,据我了解,吉林省方面已经就此作出了回应。

媒体评论

吉林日报介绍核武常识,啥情况?

环球时报社评

《吉林日报》今天用一个整版介绍了核武器常识及在遭到核攻击时的防护方法。这个版的内容传到互联网上后,迅速刷屏,引起纷纷议论。

目前半岛局势紧张,朝鲜已进行了六次核试验,被广泛认为已经拥有了核弹头。另外朝鲜的导弹技术今年以来快速突破,成功试射了射程可覆盖美国本土的洲际弹道导弹。美国发誓扼杀朝鲜经济,美韩对朝军事压力进一步升级,美朝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在增加。

而吉林省与朝鲜接壤,该省省报在这个时候刊出核武器常识及其防护的整版介绍,立刻让人想到这是该省对半岛战争风险的一种反应。

但是媒体圈里迅速又流传开一个消息,说这是吉林省人防办公室提供的内容,系正常国防教育,也可以看成是省人防办的公益广告。我们觉得这种说法大体是可信的。但是由于平时中国媒体关于朝鲜半岛局势对东北地区的潜在影响报道得太少了,《吉林日报》刊出的这个整版“公益广告”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很“突然”。围绕这一内容有大量外围的“来龙去脉”没有交代,互联网自然会把那些线索“补上”,猜测纷纷。

不管这个整版怎么登出来的,这场风波估计会在舆论中留下烙印,触发人们的各种联想。由于吉林省的特殊地缘位置,它对半岛局势的特殊敏感,以及整个东北地区的敏感不会消失,随着半岛局势持续紧张,这种敏感还可能继续发酵。

我们认为,有必要就东北地区受半岛局势影响的潜在风险做一个梳理,我们在此把自己了解的情况向大家和盘托出,充实大家对局势的整体了解。

首先,国家一直在密切跟踪半岛局势,对半岛一旦生变的各种情况都做了充分准备。国家在努力抑制局势走向最坏情况,即使半岛再次发生战争,国家也会尽全力使战争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冲击降到最低。中国是有强大实力的国家,我们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安全,不让自己的国土成为战争恶果肆意外溢的地区。

第二,吉林省人防办向公众介绍核常识,这样的防护宣传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尤其在韩国、日本,不仅有课堂教育,还有防护演习。吉林省与朝鲜毗邻,省报做这样的宣传,不意味着该省面临着遭到核攻击的紧迫风险。我们主张,人防办在省报刊登这类宣传,应当有附加信息做铺垫,避免公众的误解。

第三,在最坏的情况下,万一半岛爆发战争,韩国最有可能遭到朝鲜的第一轮武力报复,同样可能成为朝鲜第一轮报复目标的还有日本和美国的亚太基地。中国国土受战争直接殃及的可能性无疑排在上述地区和目标、特别是在韩国之后。

第四,无论美国还是朝鲜,在任何冲突中故意对中国进行军事打击的可能几乎不存在。一方面,双方都没有那样做的理由。另一方面,中国是强大的核国家,谁那样做,都势必遭到中国的致命报复。换句话说,我们看不到这个世界上有谁敢于纵容自己对中国实施军事打击尤其是核攻击的冲动。

第五,朝鲜半岛局势的确在恶化,但现在不能说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当然了,中国有从坏的情况做准备的必要,国家和民间都应该提高警惕。媒体做一些与核有关的宣传也是有益的。尤其是,一旦战争爆发,半岛产生核污染的可能性无法排除,这尤其需要认真研究对策,也应当把话摊开来,让老百姓了解。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完全没必要惊慌。

首尔和东京都在半岛生战情况下的危险圈内,那些城市有日常的准备,同时城市的生活在按部就班延续。中国东北在地缘上紧贴朝鲜,这与韩国相似。但是我们几无第一轮卷入战争的可能,这点比韩国安全。现在时值冬天,半岛主要刮西北风,这也是对中国东北有利的因素。吉林的唯一不利因素是,离朝鲜的丰溪里核试验场比较近。

必须强调,我在此讨论的是朝鲜半岛局势的“最坏情况”。半岛发生任何军事冲突都是中国坚决反对的,美朝对发生战争也都有所忌惮。中国作为朝鲜的邻国,做到有备无患,常备不懈,全力应对是应有的稳健。我们相信党和政府和全中国的强大实力都在为捍卫东北民众的安全运转着。这个国家是一个整体,而且是能够休戚与共对抗各种战略风险的整体。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赠崔秋浦其二    下一篇 赠崔秋浦其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