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坐落于有“五省通衢”之称的江苏省徐州市,是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是世界著名的矿业最高学府。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和“卓越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 学校溯源于1909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因历史变迁,学校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区逐步演变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设有孔子学院(澳大利亚)。 截至2013年7月,学校共有22个学院,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学校正朝着“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矿业大学”的目标迈进,致力成为在能源和资源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2013年,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居中国高校第5位。
中文名
中国矿业大学
英文名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简称
矿大、CUMT
创办时间
1909年(己酉年)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理工类
属性
211工程、985平台、111计划 教育部、江苏省、国家安监总局三方共建
所属地区
中国徐州
现任校长
葛世荣
主管部门
教育部
校训
开拓创新,严谨治学

目录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作为一所具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特色鲜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对我国煤炭能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支撑作用。1960年和197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学校坐落于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校园占地面积4413亩(文昌校区1555亩,南湖校区2858亩),校舍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由英国福公司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焦作路矿学堂是晚清时期由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同时也是在我国创办最早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矿业高等学府,并跻身于中国最早一批近代大学的行列。从1920年代起,学校先后经历了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的变迁。抗战爆发,学校先迁陕西西安,再迁甘肃天水,于1938年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在陕西城固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焦作工学院于1946年在河南洛阳复校,其后又几经辗转,迁河南郑州、江苏苏州,于1949年9月迁回焦作原址。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将焦作工学院拨归燃料工业部领导,1950年3月,又将新开办的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焦作工学院,并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学院。在经历了天津-焦作两地办学的短暂过渡期后,1951年2月,焦作工学院的师生员工及图书仪器设备全部迁至天津;4月,中国矿业学院举行成立典礼——焦作工学院的历史宣告结束。

1952年院系调整期间,北洋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学校因此聚集了全国一流的采矿科学技术人才。1953年,为实现更大的发展,学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成为北京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文革”期间,学校迁至四川省合川县位于华蓥山下的三汇坝镇,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在江苏徐州重建,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在北京学院路原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199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1998年,煤炭工业部撤销,学校划归国家煤炭工业局管理,同年,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校,成为学校“北京校区东校园”,形成了“一校两地三校园”的办学格局。2000年,学校整体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其后,北京校区东校园又划转北京广播学院。学校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区逐步演变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办学实体。

学校的命运始终与国运的兴衰紧密相联。伴随着历史的风雨,历经时代的沧桑,中国矿业大学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100多年来,历经14次搬迁、12次易名,历经艰辛,颠沛流离,却依然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在旧中国,学校把“教育英才,备物质建设之先锋;从事研究,求吾国学术之独立”作为历史责任。在新时代,学校把“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作为神圣使命。经过一代又一代矿大人的努力奋斗,铸就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形成了“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勤奋、求实、进取、奉献”的优良校风。

学校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开发矿业”的题词曾激励着一代代矿大人为事业不懈奋斗;邓小平同志亲笔批示指引学校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中兴之路;江泽民同志来校视察学校科研工作并为我校建校90周年题词;胡锦涛同志为我校建校100周年发来贺信;习近平同志出席了我校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签署两校教育与科技合作协议。

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当今全国唯一以矿业命名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在上级主管部门、煤炭能源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长期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多科性大学的基本格局。在煤炭能源的勘探、开发、利用,资源、环境和生产相关的矿建、安全、测绘、机械、信息技术、生态恢复、管理工程等领域形成了优势品牌和鲜明特色。学校设有矿业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化工学院、环境与测绘学院、电力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学院、文学与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等22个学院。学校另有徐海学院和银川学院等两个独立学院。

学校现有59个本科专业,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4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和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省重点序列学科。在教育部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分别排名第一、一、三、四位。2012年,工程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各类教职工3100多人。在177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47人,副教授564人;博士生导师303名,硕士生导师812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60%以上。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拥有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外聘7名院士担任相关学院的院长),先后有1人获聘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3人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4人被列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57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1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9人分别获孙越崎能源大奖,1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

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成果丰硕。建校以来,先后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2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当中许多人已成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及行业发展的科技精英、管理骨干和领军人物。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建成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1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建设了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002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国内外科技竞赛获得3470余项奖励,先后有16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和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及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校,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目前全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5300余人,各类硕士、博士研究生10700余人,留学生180余人。

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和国家及行业的战略需求,学校致力于科学研究,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发展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5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22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0项,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江苏省高校第一位;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15项、授权专利3452项(其中发明专利578项)。研究与发展经费快速增长,目前年均科研经费超过5亿元。学校建设了完备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3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研究基地)以及低碳能源研究院和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建成了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230万册,数字图书89万册。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矿业安全博物馆)每年接待社会各界的参观者14000多人。

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校董事会为平台大力推进社会服务,校董事会成员单位发展到111家,全面合作单位达到24家,与8个地级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14家国有大型企业共建了研究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评为江苏省唯一的“A类(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称号;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被誉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范”。学校承担了国家安监总局“十二五”期间万名煤矿总工程师培训任务,在煤炭行业影响力显著提升。

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目前,学校同25所世界排名前200强的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协同模式,成立了国际学院,建设了中澳矿业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联合10多所国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在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创办了“旅游孔子学院”。多次成功举办了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学术年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源深流自远,行健天同功。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校总体办学水平实现新的跨越提升,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矿业大学。目前,中国矿业大学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校师生员工正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创新的工作举措,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邹放鸣

校长:葛世荣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爱淑

副校长:赵跃民

副校长:宋学锋

党委副书记:王建平

副校长:缪协兴

党委副书记:曹德欣

副校长:秦勇

副校长:赵建岭

副校长:李强

历史沿革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由英国福公司(Peking Syndicate Limited)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焦作路矿学堂是晚清时期由外国人开办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同时也是在中国创办最早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矿业高等学府,跻身中国最早一批近代大学的行列。

焦作路矿学堂时期

1909年3月,焦作路矿学堂成立。

1913年12月,首届学生毕业后,英国福公司停办了焦作路矿学堂。

福中矿务大学时期

1915年6月,恢复办学,定名为福中矿务学校,确定每年6月5日为校庆日。

1919年2月,学校举办专门本科后成为一所既有预科又有本科的专门学校。

1921年夏,学校增设大学本科,更名为福中矿务大学。

焦作工学院时期

1931年4月,改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成为当时国内唯一的私立工学院。

1938年7月,抗战期间,学校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与北洋大学、北平大学、东北大学所属工学院合并为国立西北工学院。

1946年7月,焦作工学院在河南洛阳复校,9月迁至江苏苏州。

1949年4月,苏州解放,更名为国立焦作工学院。9月迁回焦作工学院原址。

中国矿业学院时期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筹建中国矿业学院。

1951年4月,在天津举行开学典礼和成立大会。

1952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唐山交通大学采矿科系并入中国矿业学院。

北京矿业学院时期

1953年9月,学院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

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四川矿业学院时期

1970年5月,13所“京校外迁”高校之一,从北京搬迁到四川省合川县。

1978年2月,学校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时期

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同年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成立,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1988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改名为中国矿业大学。

1997年7月,将北京研究生部改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2000年2月,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2009年10月,举行建校暨中国煤炭高等教育100周年庆典,同月北京校区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校园文化

校名

1988年5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

校徽

一、校徽主体元素由圆环,地球,铁锤、矿斧和钢轨图案组成,寓意矿大既继承历史薪火相传,又面向未来不断开拓。象征着矿大在立足矿业和能源、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向着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二、圆环内上半部分是中文邓体“中国矿业大学”,下半部分是其英文翻译“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选用邓体校名既标出了学校的名称,又体现了矿大人要永远感谢和牢记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校的关怀与期望;中英文结合,表明我校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开放办学思想和实际行动。

三、中间铁锤、矿斧和钢轨图案下方标出的“1909”数字,意在说明我校是1909年创办的,是一所已有百年办学历史的高校。

四、整体色调为蓝色,寓意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表明矿大人以“开发矿业、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为己任。
五、校徽整体设计既继承传统,又有时代特征,并将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发展方向有机融为一体,体现了历代矿大人从“矿业救国”、“ 矿业报国”到“矿业兴国”的崇高理想与不懈追求。

校标

1999年6月,经校党委审定讨论,确定了中国矿业大学新校标。

新校标由地球、火炬、园环三种造型和红、黄、蓝等多种颜色构成图案,整体成圆形。图案中间火炬造型配以地球,园环上半部分为蓝色,下半部分为白色,分别标有学校的中、英文校名。

校标象征中国矿业大学以开采光明、造福人类为己任,表现了矿大人为祖国的强盛追求真理、奉献才智的崇高信念,同时也寓意了矿大人通过致力于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世界拥有蔚蓝色的天空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

校歌

校风

1987年,学校总结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思想文化风貌,确定以“勤奋、求实、进取、奉献”为校风。

校庆日

在进行充分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确定校庆纪念日为每年的6月1日。我校历史上曾最早于1915年将6月1日确定为校庆纪念日。

办学理念

中国矿业大学在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几经风雨,历经坎坷,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理念,那就是“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这是矿大办学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矿大学子团结凝聚的磁石,是矿大人践行自身理想的标尺,是指引矿大办学方向的航灯。

“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1984年为我校题写的,在全校师生中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影响。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优”“用”“创”四个字,概括了学校办学、教师治学、学生求学的一种追求,体现了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注重实践、注重创新的办学指导思想。既秉承了蔡元培先生为我校题写的“好学力行”的本质内涵,又反映了“求是创新”的时代精神,也是矿大长期以来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认知和观念。

“用”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是矿大办学价值的体现。我校是以工科为主的学校,长期致力于工程科技的研究与应用,许多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能源科技方面,许多成果处于国际能源科技的领先水平。“用”的价值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一方面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使学生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创”是指创造、创新。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我校多年来积极推进办学机制的转换,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正在逐步渗透创新教育的理念,根据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优势,逐渐形成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创业者人格。

“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体现了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学生求学、教师治学,蕴含着传承知识、探求真理的主题;体现了大学的基本品格是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营造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培养和造就优秀的人才;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与“好学力行、求是创新”的校园精神相贯通,与重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的时代要求相符合;体现了我校以工程教育为主的办学特色。

校训

1999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词:“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把中国矿业大学办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学。”时值学校建校90周年,学校根据江泽民同志题词精神,把“开拓创新、严谨治学”确定为校训,要求全校师生谨记和遵循。

矿大精神

进入新世纪,学校把近百年奋斗求索形成的“矿大精神”集中概括为十六个字,即“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秉承“爱国爱煤”的传统和“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全校师生从来没有气馁,凭着对煤炭科教事业的忠诚和信念,凭着发展我国煤炭工业、服务经济建设的责任感,负重奋进、自加压力、顽强拼搏、争创一流,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努力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

学院设置

学院 系别专业
矿业工程学院 采矿工程、交通运输、工业工程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建筑学、工程管理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地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球物理学
化工学院 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和能源化学工程
环境与测绘学院 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网络工程
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
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文学与法政学院 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法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社会工作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英语、德语
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艺术学院 环境设计、工业设计、音乐学
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消防工程
电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
国际学院 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商科
孙越崎学院 学院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管理模式,采取本硕连读,学生自选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13年7月,学校有59个本科专业,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4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及5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在教育部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分别排名第一、一、三、四位。2012年,工程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

重点学科
学科分类 学科名称 所属学院
1 国家重点学科 采矿工程 矿业学院
2 国家重点学科 安全技术及工程 安全学院
3 国家重点学科 矿物加工工程 化工学院
4 国家重点学科 矿产普查与勘探 资源学院
5 国家重点学科 岩土工程 力建学院
6 国家重点学科 工程力学 力建学院
7 国家重点学科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信电学院
8 国家重点学科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电学院
1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环测学院
1 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机械工程 机电学院
2 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土木工程 力建学院
3 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测绘科学与技术 环测学院
4 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资源学院
1 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电学院
2 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环测学院
3 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化学工艺 化工学院
4 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1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 机电学院
2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土木工程 力建学院
3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测绘科学与技术 环测学院
4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资源学院
5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6 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安全科学与工程 安全学院
1 江苏省重点学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信电学院
2 江苏省重点学科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环测学院
3 江苏省重点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
4 江苏省重点学科 机械电子工程 机电学院
5 江苏省重点学科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电学院
6 江苏省重点学科 化学工艺 化工学院
7 江苏省重点学科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资源学院
8 江苏省重点学科 矿物材料工程 化工学院
9 江苏省重点学科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安全学院
1 部级重点学科 安全技术及工程 安全学院
2 部级重点学科 矿物加工工程 化工学院
3 部级重点学科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电学院
4 部级重点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院[23] 
一级学科博士点
学科门类 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理 学 0701 数学
0709 地质学
0801 力学
0802 机械工程
0808 电气工程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 学 0814 土木工程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819 矿业工程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
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4 公共管理[24] 
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科门类 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哲学 0101 哲学
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教育学 0401 教育学
文学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理学 0701 数学
0702 物理学
0703 化学
0708 地球物理学
0709 地质学
0714 统计学
0801 力学
工学 0802 机械工程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8 电气工程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3 建筑学
0814 土木工程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819 矿业工程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3 城乡规划学
0835 软件工程
管理学 0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2 工商管理
1204 公共管理
艺术学 1304 美术学[25] 

教学成果

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优秀 教材奖,建成7门国家级精品 课程,拥有1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高校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建设了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002年以来,矿大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国内外科技竞赛获得2700余项奖励,先后有16篇 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 博士论文。 2012年,学校被 国务院授予“全国 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 国家精品课程
矿物加工工程 采矿学 通信电子电路 工程制图
土质学与土力学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 选矿厂设计 检测与转换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
市场营销学 大学物理 高等数学 水污染控制工程
成本会计 近代仪器分析 大学化学 煤矿地质学
矿山测量学 化工原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矿井通风及安全 环境监测 结构设计原理 财务分析学
机械设计 理论力学 电路理论 室内设计
数字信号处理 非线性化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7月,学校拥有各类教职工3100多人。在170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17人,副教授478人;博士生导师273名,硕士生导师651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60%。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拥有14名院士(其中外聘7名院士担任相关学院的院长),先后有3人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聘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0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3人被列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57人被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0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0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9人分别获孙越崎能源大奖,1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

两院院士
序号 姓名 院士 所在学部 备注
1 陈清如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2 钱鸣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3 韩德馨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已故(2009年10月于北京逝世)
4 周世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5 谢和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6 彭苏萍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7 刘炯天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8 卢耀如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9 何满潮 中国科学院院士 技术科学部
10 姚建铨 中国科学院院士 信息科学技术部 中国矿业大学物联网研究中心主任
11 李德仁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地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中国矿业大学环测学院院长
12 王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程管理学部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13 袁亮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学院院长
14 陈清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院长
15 顾金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院长
16 谭建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
17 薛群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学院名誉院长
18 闻邦椿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名誉院长
19 陈俊勇 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学部 兼职、国家测绘局科委主任
20 许厚泽 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学部 兼职、中国矿业大学名誉教授
21 杨元喜 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学部 兼职、中国矿业大学名誉教授
22 宋振骐 中国科学院院士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兼职、中国矿业大学杰出校友
23 薛禹胜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兼职、国网电力研究院名誉院长
24 王思敬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兼职、中国工程院学部主任
25 孙传尧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兼职、中国矿冶总院院长
26 曾苏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兼职、中国矿业大学名誉教授
27 王梦恕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兼职、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28 杨裕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兼职、总装备部防化研究院
29 张祖勋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兼职、中国矿业大学名誉教授
30 宁津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兼职、武汉大学教授
31 葛世荣 俄罗斯工程院院士 外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全职、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32 余海岁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外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兼职、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
33 Syd S.Peng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外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兼职、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教授
34 徐政和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外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兼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
长江学者
序号 年度 姓名 设岗学科 类型
1 1998年 孙恒虎 采矿工程 特聘
2 1999年 赵阳升 采矿工程 特聘
3 2000年 陶东平 矿物加工工程 特聘
4 2000年 赵坚 岩土工程 特聘
5 2001年 彭苏萍 矿产普查与勘探 特聘
6 2001年 赵跃民 矿物加工工程 特聘
7 2003年 刘恩儒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特聘
8 2003年 余海岁 岩土工程 特聘
9 2006年 徐精彩 安全技术及工程 特聘
10 2007年 史文中 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 讲座
11 2008年 代世峰 矿产普查与勘探 特聘
12 2012年 周宏伟 采矿工程 特聘
13 2012年 韩敏芳 清洁能源学 特聘
14 2013年 鞠杨 采矿工程 特聘
15 2013年 张丹 机械设计及理论 讲座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下一篇 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