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库-中国往事  > 所属分类  > 
[0] 评论[0] 编辑

壮族织锦技艺

壮族织锦技艺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壮锦技艺形成于唐宋时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在明代列为贡品,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落。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壮锦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二十多个品种和五十多种图案,以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著称。2006年5月20日,壮族织锦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录

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也非常悠久。据说,早在汉代,当地就已经产生了"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

壮锦经历了从单色到五彩斑斓,图案花纹从简单到繁复的发展变化。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黑地桔红回纹锦残片,可看作是壮锦的滥觞。唐代,壮族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斑布、丝布等已成为宫廷贡品。

但据古籍文献记载,真正能够称为“壮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参见黄现璠等著《壮族通史》第622页)

这一时期,壮族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除普通的布帛以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锦。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壮锦。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在四川设蜀锦院,织锦四种之中,即有广西锦(即壮锦),为上贡的锦帛之一,可见壮锦之名贵。据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载,壮锦当时出产于广西左右江,称为"羰布",其质"如中国线罗,上有遍地小方胜纹"。

到了明代,壮锦越来越流行,工艺也越来越精湛。明代万历年间,织有龙、凤等花纹图案的壮锦已成为朝廷的贡品。

明清时期,壮锦已发展到用多种色彩的绒线编织,使壮锦呈现出绚丽的色彩,虽仍为皇室贡品,但平民百姓亦可享用。当时,各州县都有出产,“壮人爱采,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线杂以织,如花鸟状”。“嫁奁,土锦被面决不可少,以本乡人人能织故也。土锦以柳绒为之,配成五色,厚而耐久,价值五两,未笄之女即学织”。壮锦不仅成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装饰品,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壮锦是嫁妆中的不可或缺之物。 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落。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壮锦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和50多种图案,以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著称。

传说

蜘蛛与壮锦的传说

据说宋代有一名叫达尼妹的壮族姑娘,看到蜘蛛网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异彩,从中得到启示,便用五光十色的丝线为纬,原色细纱为经,精心纺织而成。从此就产生了瑰丽的壮锦。当时的壮锦是用丝、麻、丝棉交织而成的。

仙女与壮锦的传说

关于壮锦的美丽,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古时候,住在大山脚下的一位壮族老妈妈,与三个儿子相依为命。老妈妈是一位手艺精湛的织工。她织出了一幅壮锦,上面有房屋,有花园,有田地、果园、菜园和鱼塘,还有鸡鸭牛羊。一天,一阵大风,把壮锦卷向东方的天边去了,原来是那里的一群仙女拿壮锦做样子去了。老妈妈先后派出了两个年龄稍长的儿子出发去寻找壮锦,但他们都畏惧路途艰辛,拿着钱到城里享福去了。

后来,老妈妈的三儿子,在大石马的帮助下,越过火山和大海,找到了红衣仙女,让她还回壮锦。红衣仙女正拿着老妈妈的壮锦样子在织锦,老三趁机拿走了自己家的壮锦,骑马回到老妈妈的身边。老三回到家中,壮锦在阳光下渐渐地伸宽,变成了美丽的家园。但是,让老三没想到的是,仙女实在是太喜欢老妈妈的壮锦了,便偷偷在壮锦上绣下了自己的像,被老三带回家中。于是老三就跟她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生活。

主要特点

壮锦图案精巧,色彩绚丽,既是精美的工艺品,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壮锦以其花纹图案别致,色泽鲜丽,坚固耐用,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而驰名中外。壮族民间织锦品种有被面、床毯、背带、挂包、台布、围裙、头巾、衣服边角饰等。

织造技术

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琢磨出了一整套壮锦织造技术。他们使用的是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

使用的传统小木机,又称壮族竹笼机,机上设有“花笼”用以提织花纹图案,用花笼起花为壮锦织机的最大特点。

壮锦色彩

"红配绿,看不俗",这体现了壮族织锦艺人对壮锦配色的一些要求:既要艳丽夺目,还要经久耐看。壮族多喜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是补色,对比鲜明强烈,以红为背景,充满热烈、活跃、欢腾的气氛;用绿作烘托,有开朗的情调;如以黄绿配置,则艳丽动人。一幅壮锦,常常用几种颜色甚至是十几种颜色搭配组成,由于配置得当,显得斑斓绚丽,丰富统一。对比和谐,古艳深厚,华而不俗。

壮锦色彩运用的特点是:以少见多,纯朴中见丰富,素雅中见多彩,对比鲜明强烈。显示壮族人民热情、爽朗、勇敢、朴素的性格。

壮锦图案

壮锦图案构成的式样大致有三种:一是平纹上织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几何纹,组成连绵的几何图案,显得朴素而明快;二是以各种几何纹为底,上饰动植物图案,形成多层次的复合图形,图案清晰而有浮雕感;三是用多种几何纹大小结合,方圆穿插,编织成繁密而富于韵律感的复合几何图案,有严谨和谐之美;

传统图案有数十种之多,大都选取生活中的可见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纹,尤以几何纹为多。常见的有方格纹、"《》"字纹、水波纹、云纹、回字纹、编织纹、同心圆纹以及各种花草和动物图像,如蝶恋花、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等。凤的图案在壮锦中独占鳌头,“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这是由于壮族喜爱凤凰,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丰富而精彩的纹样,充分反映了壮族人民淳朴健康的审美情趣,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近几十年来又增添了桂林山水、粮食丰收、葵花向阳、民族团结等反映壮族人民新生活、新风貌的图案,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传承意义

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壮锦在广西各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丰富而精彩的纹样,强烈地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崇敬,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表达出真诚的情感,在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把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壮锦是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可为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壮锦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急需抢救和保护。随着自然经济结构的溃散,商品经济和都市文明不断冲击古老的民间文化,织锦这门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过去织锦工艺得到广泛发展,很大的一个因素是缘于它是不少壮族妇女赖以为生的基本技能。织锦工艺代代相传,有灵性的织锦手或是特别聪明的姑娘,会把师傅传给她的一些基本原理,再加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创作揉合在壮锦里面,所以壮锦是在不断地发展、补充和升华。在今天的商品社会中,织锦技艺已不再需要承载着生存的压力,只是单纯地还原到一种民间工艺的身份,壮锦的意义只是作为一种民族工艺美术品为人们接受。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大都靠口传身授,艰难的生存困境使得年轻一代望而却步,也使得织锦技艺后继乏人。因此,艺人工匠的个人生存条件,是民间技艺存在的前提。

史籍记载

壮锦是壮族著名的民间工艺织品,早在宋代就是我国四大名锦之一,当时称“广西锦”。

壮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早在汉代,壮族先民已织出了“斑布”,是为“壮锦”的前身。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出土了桔红色回纹锦残片数块,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了。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邕州左右江峒蛮,有织白纟炎,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纹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所指白纟炎即壮锦。清乾隆《归顺直隶州志(今广西靖西县)记载》:“嫁奁,土锦被面决不可少,以本分从能故也,土锦以柳丝绒为主,配成五色,厚重而耐久”。土锦即本地壮锦,为当时女子出嫁时不可缺少的嫁妆,可见当时壮锦用途之重要、广泛。

据史料和研究考证,靖西壮锦形成于唐宋时代,盛行于明清时期,明代列为朝廷名贵贡品。到清末和民国初期处于衰落阶段。解放后由于国家实行民族政策,提倡发掘民间民族工艺品,县里于1956年组成绣织社,1960年改称壮锦厂,从事壮锦生产和招工培训。壮锦产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区举办的民族工艺品展览,产品远销港澳、新加坡、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1976年靖西壮锦厂生产的民族织锦获得自治区质量第一名。

图案特征

壮锦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和50多种纹饰图案,具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壮锦是古代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民间技艺及载体,它具有文化的原创性特征;(2)壮锦伴随着民间习俗历史的演变发展而演变和发展,对民间习俗具有依存性特征;(3)壮锦为靖西著名的壮族传统工艺织品,具有手工技艺及其文化载体的独特性特征;(4)壮锦上可列为朝廷名贵贡品登大雅之堂,下可为布依百姓日常所用,雅俗共赏,具有审美趣味性特征;(5)壮锦精工细作,精美高雅,广受青睐,但会织者偏少,产量不多,具有技艺、产品的稀有性特征;(6)壮锦质地结实耐用,图案别致、花纹精美,可用于日常生活,也可作艺术品欣赏,具有实用性与观赏性特征。(7)壮锦为靖西壮族女王女所织,因而具有手工技艺及产品的传承性和民族性的特征。

壮锦是传统民间工艺珍品,是壮族古老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有着重要的价值。主要是:(1)学术价值。壮锦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在我国纺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发掘、抢救、保护壮锦,不仅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提供不可缺少的生动材料,而且,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提供活态的例证。(2)文化价值。发掘、抢救、保护壮锦,将对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促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壮锦,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和生活素质,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 目前壮锦也面临着濒危的问题。一是由于现代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各种优质纺织品层出不穷,致使壮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渐缩小,需求量日益锐减;二是在历史上,壮锦大多为终身不嫁和吃斋妇女所织,解放后,由于社会制度发生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新的变化,终身不嫁或吃斋妇女少了,织锦者也自然日益减少;三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少年一代对织锦的兴趣越来越淡漠,织锦人才青黄不接,大有后继乏人之势,致使织锦业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于改变; 四是整个壮锦市场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即坐在家里等消费者,没有主动冲向市场,缺乏活跃的产业经纪人。

面对壮锦濒危的现状,县里制定了保护壮锦的计划和措施:(一)在对壮锦的历史的种类、图案及其制作技艺等作全面普查、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出版《壮锦工艺图录》;(二)是举行织锦技艺比赛,推动靖西织锦业的发展;(三)是创办靖西织锦工艺业余学校,培养后继人才;(四)是开办“靖西织锦文化发展传播公司”,集人才调配、技术指导、产品加工、文化传播、市场营销、旅游服务于一体,加速靖西织绣文化产业化发展;(五)举办壮锦艺术节,交流、检阅和促进壮锦的传承和发展。

基本内容

壮锦是我国四大名锦之一,是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

壮锦,一般是用麻线或棉线染上各种色彩,以原色麻线或棉线为经,以染色麻线或棉线为纬,用本地木制的土织机手工精编而成。

壮锦种类齐全,花纹图案多种多样。据调查统计,壮锦有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50多种花纹图案。3 大种类是:生活日用品类,艺术品类,旅游纪念品类。生活日用品类有壮锦被面、壮锦床单、壮锦台布、壮锦坐垫、壮锦头巾、壮锦披巾、壮锦背带、壮锦枕巾等品种,其中以壮锦被面为龙头产品;艺术品类有大壁挂、小壁挂等壮锦壁挂系列;旅游纪念品类有壮锦挂包系列等。

附件列表


0

故事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故事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马桂岚    下一篇 纳西族白沙细乐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 友情链接:
  • 中原企业家
  • 华锐社区
  • 法学学习
  • 故事库
  • 舆情信息
  • 郑州商业观察
  • 美丽中国
  • 药食同源
  • Lovely China
  • 纯欲天花板
  • 留学生